11月7號,立冬,一夜的雪。
昨日天氣驟降,冷風嗖嗖,傍晚有細雨在飄。
街角處有一群農民工兄弟在修整路面。
鑒于路面經常修整,我對附近的路況比較熟悉了,但還是一不留神踩入一個水坑,冷水灌入鞋子,刺骨的涼。
旁邊有位農民工兄弟以粗獷低沉的聲音提醒我當心,但為時已晚。
我先是感受到一絲惱火,畢竟鞋子濕了,腳不舒服;隨后感受到了酸楚,這種天氣下戶外作業其實非常辛苦。
當今中國,農民工大概是最辛苦勤勞的群體,同時也是大都市沉默的群體,猶如浮萍一樣漂泊,很難落地生根。當然從另個一方面來說,他們活得也比較強健,如同野草一樣堅韌而沒有任何矯情。
眼前這幫農民工兄弟,因為經常出現在附近,我大致是熟悉的。
他們和所有農民工一樣,看起來黝黑粗壯,干起活來卻是有一種屬于基層勞動者的活力。眼前天空雖然陰冷,他們看起來渾然不懼。
農民工群體雖然勤勞,但致富的概率極低,所得并不多。據我了解,大部分農民工的工資每天在兩三百元(干滿一個月六到九千元);但沒活干就沒工資(今天下雪,那群農民工就沒出來干活,沒錢賺),所以大部分時間每個月都是四五千。
當然有人認為,四五千太低了,不可能,身邊誰誰誰輕松賺百萬;也有人覺得四五千已經不少,比全國人均工資高。
這里不說特例,指大概率。即便是北京和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中位數的收入大概也就六千多。對農民工群體來說,他們的收入大概率是在中位數以下。這是階層決定的。
至于階層如何劃分與跨越,今天不談。因為今天不是擺道理,而是講現實。
農民工群體大致就是干一天活拿一天錢,不論是嚴寒還是酷暑。就眼前的農民工兄弟們來說,如此冷天在干活;三四個月之前的盛夏,也是拿同樣的錢干類似的活。區別只是盛夏之時汗流浹背而已。
盡管農民工兄弟在大都市里看起來如浮萍一樣卑微,很難落地生根;但他們卻是各自家庭的支柱。
他們在大城市省吃儉用,冒著一年四季的烈日與嚴寒,賺的那點錢,需要解決子女讀書或父母養老。
如果有兒子結婚,還需要彩禮與房子,相當于間接為房地產接盤。
當然今天寫這篇文字并不是表達我的同情心。
我曾經是一個同情心泛濫的人,后來社會讓我明白,我的同情心很廉價。
我曾經也算從事過農民工的工作,而且我一直認為我自己寫文字和農民種地與農民工勞作本質并沒有不同。但是我想說,農民工群體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實惠。
這里的實惠是指,好一點的工作環境,高一點的工資。當然這話聽起來還是像同情心泛濫,但我再次強調,真的不是表達同情,而是從社會宏觀層面思考。
社會發展到今天,一直在提倡內循環與消費。這背后的邏輯和大道理暫時不談,要搞內循環與消費,首先需要提升基礎群體的消費能力。而農民工群體以及他們背后的家庭,正是社會的基石。
如果社會最基層群體的荷包沒有鼓起來的趨勢,那么所有的道理和情懷都蒼白無力。但現在的趨勢,隨著生活物資的漲價,他們口袋里那點錢反而在貶值。
夜幕來臨,眼前的農民工也下班了。他們中間的部分人解決晚餐的方式,就是超市里的熟食或街角的煎餅攤。然而在物價上漲的大都市,即便街角的煎餅攤,一個雞蛋灌餅加根香腸也需要10塊錢。
當然鑒于農民工群體普遍年齡較大且文化程度不高,基本沒有發聲渠道。即便荷包沒有鼓起來的趨勢,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
但是動物尚且懂得趨利避害,何況是人類?
農民工群體基本處于斷層狀態。現在農民工基本都是75年之前的群體,年青一代很少走上農民工之路。按照現在這個趨勢,農民工群體會逐漸萎縮。也許一代人之后,農民工群體就會趨向于消失。
我覺得大多數人都沒想過,農民工消失之后的世界會怎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