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很少寫國內的事兒,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的事兒敏感點太多。
敏感點之一,總會觸及一部分人敏感的神經,一不留神就會挨罵。
敏感點之二,一不留神就會觸及到和諧線,不明就里地坐上了和諧號。
敏感點之三,常常先觸及到某些人的神經,挨罵;然后又撞線被和諧。
最關鍵的一條是,關于這些敏感點的爭論,其實沒太多實際意義,所以就寫的少一點;國際問題也有爭論,起碼離大家稍微遠點,即便挨罵,程度也會輕一點。
今天之所以寫這個話題,是因為最近看了好幾篇批判衡水中學的文章;而且文章后面的評論也很激烈。
在中國教育史上,衡水中學可以說是一個特色鮮明的標尺。
支持者認為,它是應試教育的王者,是教育改變命運的典范。
反對者認為,它是人性的監獄,素質教育的絆腳石,教育改革的障礙。
其實過去很多年,衡水中學一直是爭論的焦點,而且在爭論中不斷壯大,猶如白酒界的茅臺,總是處于輿論中心。這些都是老黃歷,原本沒什么好討論的。
但是今年網絡上關于衡水中學的爭論特別激烈。如果歸納總結一下,這些鋪天蓋地的爭議大致有三大塊。
爭議1,內卷推手
如果搞個排行榜:這兩年最火的詞是什么?內卷,大概能名列前茅。
各行各業,基本上都在探討內卷。
某種意義上來說,內卷,并非是一個流行詞匯,而是一個普遍現象。
其中教育內卷,又最容易引起焦慮。
那么衡水中學如今怎么會和教育內卷聯系在一起呢?
從1992到現在,衡水中學走過30多年的歷史,基本上囊括了半部教育史。
衡水中學前身并不怎么樣,是一所看不見希望的貧困中學,發展成如今中學教育界獨特的一個,本身就是一個勵志典范。
衡水中學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績,前期其實走過一段非常勵志的路。而且它把勵志道路上的艱辛,濃縮為一個個激情四射的標語。
感受下衡水中學這些勵志標語——
大家可以從這些標語中品出兩個感受:
第一,回想起中學時代備考的時光,很艱辛,但也很有成就感。
第二,對比衡水中學這些標語,會發現自己備考時的艱辛不算什么,成就感也不算什么。
如果說一般中學備考,是奮斗;那么衡水中學備考,則是戰斗,如同軍隊一樣在戰斗。
衡水中學通過這種戰斗精神,取得了優異的高考成績。下面這張圖是衡水中學2012年的高考成績單。
然后衡水中學又做了兩件事:
第一,通過成績吸引優秀的考生;
第二,通過提高待遇吸引優秀的老師。
如此循環,就會形成虹吸效應,讓優秀的學生和老師往衡水中學聚攏。乍一看,這是提倡大家奮斗啊,和內卷有什么關系?
邏輯是這樣的:各大名校的招生數量是固定的,不論如何戰斗,都不可能爭取到更多招生名額;因此只能帶動大家瘋狂刷題,爭取成為一個優秀的青少年做題家。
然后支持者認為,這些青少年做題家,通過衡水戰斗模式改變了命運;反對者認為,他們的創造力已經被淹沒在了題海里。
這個過程類似于,某大廠提倡狼性法則,提倡大家996。然后在其帶動下,大家都變成996。如此一來,衡水模式就和內卷的話題扯到了一起。
但輿論爭議遠不止內卷那么簡單。
爭議2 資本運作
當前這個時代,資本無孔不入,資本運作已經無所不用其極。
任何領域的優質資產,都會被資本盯上。
客觀來說,資本與資本運作是一把雙刃劍。
中國改革開放這些年的發展,資本與資本運作的貢獻很大。
但并不是所有領域都適合搞資本運作那一套,比如教育領域。看過我之前文字的朋友想必都記得,我本人是反對教育資本化的。
2014年,衡水中學和第一高中教育集團合作,開設云南衡水試驗中學。接下來7年時間,兩者不斷合作開設新學校,如今已經開設了19所學校,其中有4所都是高考補習學校;已經在中學教育領域形成了龐大的“衡水系”。
今年3月12日,第一高中教育集團已經在紐交所掛牌上市,成為中國民辦高中教育海外上市第一股。簡單來說,資本通過運作衡水系,完成上市之路。
招股書顯示,2020年第一高中教育集團旗下學校的高中生、初中生、高考補習生的人均學費分別達到1.38萬元、1.05萬元、2.14萬元。
——這個數目遠比一般公立學校高很多,但是相比一般私立學校,并不算高。
我老家農村,有人去那里開私立中學,普通中學生一年學費都要一萬多。
公立學校雖然學費不高,但私下里會有補課。前不久我認識了一個做家政的山西大姐,她每星期都會給兒子的班主任轉200塊補課費(僅僅補周六一天),一個月就是800塊;再加上假期補課,一年也得1萬多塊。
也就是說,資本已經滲透到中學教育的每一個角落。
相比之下,衡水系學校,起碼管理方面還算比較好的。所以第一高中集團利潤非常好。
根據第一高中集團披露的財報:
2020年第四季度集團總營收1.64億元,凈利潤4700萬元;
2020年全年總營收4.46億元,同比增長32.5%;凈利潤8090萬元,同比增長155.3%。
預計2021年營業收入7.7億—8.2億元,同比增長74%-84%。
在疫情肆虐的時刻,第一高中集團能有如此亮眼的增長,從資本運作的角度,實屬難能可貴。
資本運作無處不在,無形之中增加了養育孩子的成本。因為中學生一年一萬多的學費,對很多底層家庭來說,壓力還是蠻大的。
要知道根據國家公布的大數據,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也就3萬多點。由于現階段貧富差距巨大,每個學生每年花那么多錢,對很多家庭都算巨大的壓力。
所以現在輿論對教育資本化的爭議比較大。衡水中學涉及的資本運作又比較典型,便形成較大的輿論爭議。
爭議3 路在何方
客觀來說,關于衡水中學引發的爭議,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第一,現在教育界提倡素質教育與學生減負,所以很多人覺得衡水模式與之背道而馳。
第二,高考指揮棒又擺在那里。所以很多人為了闖過高考獨木橋,又離不開衡水模式。舉個簡單的例子,2017年高考,有一張清華北大錄取人數最多的高中,在社交網絡上刷屏。
第三,由于大家離不開衡水模式,資本便盯上了民辦教育這塊。
第四,由于資本滲透民辦教育,推高了養娃成本,導致年輕人生娃欲望下降,從而間接造成人口生育率下降。人口危機,迫在眉睫。
前不久從國家層面打擊校外輔導機構,表面上是給教育減負,實際上是想降低養娃成本、提高年輕人生育的欲望。
那么衡水模式代表的民辦學校,該怎么弄?輿論爭議也很大。支持者和反對者,各有一籮筐道理,誰也辯不服誰。
實際上教育費用高昂與人口結構危機這種現象,并非中國獨有。
縱觀整個華夏文明圈,日本、韓國、新加坡,都面臨同樣的困境。日韓已經采取相當大的力度補貼教育,但收效甚微。
另外基督文明圈,歐美白人生育率也在走低。
甚至在伊斯蘭文明圈,伊朗和土耳其都面臨生育率持續下降的問題。
可以說教育費用高昂與人口結構危機,是現階段一個全球化現象,遠不是一個有沒有衡水模式就能解決的問題。
如果要尋找問題的答案,歐美日俄印都沒戲,答案也許在以色列。
從1970年到2019:美國總生育率從2.48降至1.70,日本從2.13降至1.36,中國也很低;但以色列同期僅從3.78微降至3.09,在發達國家中遙遙領先。
按道理說,猶太人是玩資本游戲的老祖宗。全世界各行各業資本化,都有猶太人的身影。那么猶太人母國以色列是怎么保持人口生育率的?
論教育補貼,以色列的力度不及日本。
但以色列有一個絕學,就是給年輕的家長們從時間和精力上減負。
以色列100%的適齡兒童都接受幼兒教育,在發達國家中排名第一;
以色列的學制為每周6天,在發達國家中也是唯一;
以色列中小學生的在校時長,在發達國家中也很罕見。
根據以色列1953年制定的《國家教育法》,如果超過75%的家長要求增加學生的知識學習,那么學校就有責任額外開課,所需費用由地方政府或家長資助。
簡而言之,學校承擔了更多育兒職責,那么——
年輕的家長就有更多的自由,在時間和精神上能得到更多的休息,從而減少養娃的恐懼。
女性得以從側重家庭的傳統社會分工上抽身,可以更多地投入工作,削弱了“職場天花板”,降低生育恐懼。
學生把多數時間花在學校,而非千差萬別的課外輔導培訓,減少了所謂的教育內卷。
所以在教育這塊,對以色列真的要刮目相看。當然了,猶太人不僅資本主義玩得溜,社會主義套路同樣不陌生,要知道提出共產主義思想的卡爾·馬克思本身也猶太人。
以色列這套如果搬到中國,其實就是公立學校承擔更大的責任,而不是資本化運作。
現在中國教育恰好相反,公立學校搞減負,其實就是給學生家長增加時間和精力上的負擔(三四點鐘接孩子,簡直要了親命);這一套其實就是變相支持私立學校資本化運作。
所以從最深層看,衡水模式只是表象,根源在于教育制度導向何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