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個可以稱之為透支社會的形態在中國已然形成。
如果說過去的社會運行是以生產為中心,量入為出是基本的生活邏輯的話;那么,今日的社會運行是以消費為中心,量出為入主導了人們的生活邏輯。
幾乎每個人都在透支自己。
年輕人為了提前消費,享受想象中的中產生活,背負一身債務。中老年人為了讓年輕人生活得更好,能夠維持因住房、教育等催動的都市生活方式,也在透支自己的勞動。過去是賺錢過生活,現在是賺錢還債。
人們普遍認為,用自己賺的錢來買車、買房、旅游和社交,“很傻”。
一個精明的生活方式,就是用金融機構的錢提前消費。當然,最好是“錢生錢”。
《華爾街》劇照
透支社會的形成,為金融資本支配社會生活提供了舞臺。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無論是傳統的金融機構,還是互聯網金融機構,都在極力提高金融產品的可達性。
他們打著普惠金融的旗號,極力將人們的日常生活納入金融領域。這些金融產品以超前消費,虛幻享受為幌子,不斷調動人們的消費欲望。
借助互聯網強大的滲透能力,以及金融資本霸權式的擴張,人們的生活世界也被殖民了。社會賴以維持平衡的一些機制被肢解得支離破碎。
《華爾街》劇照
民諺有云:救急不救窮。新型的金融產品卻反其道而行之。它扮演的不是扶危濟困的角色,而是不斷地制造消費需求,制造生活危機。
在某些互聯網金融廣告看來,給子女買一個生日蛋糕,給老人坐上飛機頭等艙,或是為了在結婚紀念日而給愛人而送禮物,已然是一個生活必須,否則就不是一個正常的生活方式。
這些做法,看似是為窮人著想,是普惠金融的做法,卻是在違背社會的基本情理。其結果是,整個社會,尤其是窮人,都陷入了透支的狀態。
幾乎所有互聯網金融產品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毫無節制地鼓勵普通民眾貸款消費。他們的對象,包括普通白領、農民工、學生等等。無一例外,這些人群都是沒有足夠消費能力的。
豆瓣“負債者聯盟”小組
一個還沒工作的年輕人,為了攀比而身負債務;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卻借錢享受富裕階層的生活方式。似乎,這些財富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這樣的狀態,顯然是不可維系的。
最近幾年,筆者在調研中碰到了為數不少的因為網絡貸款而家破人亡的案例。背著一身巨債的年輕人,把父母兄弟姊妹都拖入困境,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案例,數不勝數。
透支社會正在加劇社會分化。
對于那些上流階層而言,他們的生活世界很難被金融資本殖民。他們或許也有透支,但那是服務于生產活動的。
《華爾街》劇照
他們在進行“錢生錢”的活動。這意味著,他們的生產和消費,有了一道無形的保護強。哪怕是失敗了,也僅僅是作為“法人”的破產,生活照樣進行。
但對于中下層而言,他們的生活直接已經被金融資本殖民。他們的透支,是服務于生活必須。
為了結婚支付高價彩禮,為了進城貸款買房,為了面子貸款買車,所有的透支都是為了消耗。他們沒有退路。一旦失敗,如丟了工作,家庭變故,或是無節制消費,就很可能陷入破產境地。
他們的破產,是人格和社會信用的破產,意味著社會性死亡。他們將是這個社會的失敗者,也許是永無翻身之日。
某些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廣告,正在灌輸一套非常具有腐蝕性的價值觀。
他們在顛覆一些習以為常的生活理念,肢解正常社會的基本倫理。他們裝著一副普惠的面孔,滿口仁義道德,其實是把普通勞動者當韭菜。
最悲催的是,這些韭菜們被割了之后才恍然大悟,可惜已經遲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