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作者用流暢的文筆描述了兩位在線教育行業的職場女性。從文章中,我們看到了兩位獨立、上進的職場女性,有自己的追求,但也受困于資本的壓迫;她們追求美好的生活,但工作卻讓她們沒有生活;她們有反抗的萌芽,但卻有妥協于現實的環境。
她們是典型的新時代職場女性,以中產的姿態生活,是階層躍遷的榜樣,是社會宣揚的所謂美好生活方式——體面的工作和生活。
但是,這樣的生活,是生活嗎?無休止的加班,繁瑣的流程,冷漠的人際關系,勾心斗角的職場氛圍,被加班拖垮的身體,報復性的消費心態,這就是生活嗎?
當資本的蛛網已經遍布全社會,當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僅僅是在資本蛛網上的活動之時,哪個勞動者的生活不被無休止的工作占據呢?哪個勞動者逃脫得了被資本榨干青春供其增殖的命運?
有人仍在幻想,有人已經出發。
A說:只有往死里加班,才能往死里吃好的、穿好的、及時行樂。
B說:公司是一個修羅場,只要在其中,總會看到自己的不足,需要全力以赴,才能不出差錯……
不論如何,時代的病癥已經在每個人身上無可避免的發生,當時代的風暴醞釀著爆發時,只希望有更多人的已經做好了準備。
本次調研的對象是新興小資產階級的女性(此處預先說明,本人不參與并不支持田園女權及恨女癥、性別對立的任何論爭,純粹因為朋友多為女性)。
對象一:帝都某大廠的在線教育板塊的產品經理(后文稱之為A)。A現為某教育產品的負責人。A所在公司采取項目組制,一個項目組的結構如下:教育板塊的負責人(大boss,并不實際參與到各項目推進工作中,作為對各項目的總控而存在)、項目負責人(負責協調項目中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實際把控項目進度)、項目牽頭人(A的角色,直接對項目負責人負責,雖為項目的實際推行者,但在調動其他部門人員時處處受掣肘)、各組配合人員(如其他產品、技術、運營人員等)。
A所在項目組的人數在10-20之間,會隨著項目的推進而增加一些人員或者減少一些人員,并不完全固定。另外,A雖在項目組中,起著實際推進的作用(協調安排各項目組人員的工作范圍及進度),但并沒有人事權及獎金分配權,項目組人員都需要配合A的工作,但A對他們并沒有直接的上下級關系也并沒有實際的支配權。
對象二:某二線城市在線教育的項目負責人(后文稱之為B)。B為運營負責人,下屬包括活動運營、新媒體運營、推廣等20+人。B對下屬人員有直接的支配權,比如新進入人員的面試以及離職人員的批準等。但在薪資及獎金分配上,B的權利并不如行政部門大,崗位薪資范圍是人事及財務部門擬定的,在這個范圍之內就可以留用。另外,獎金或年度優秀員工等是由行政采取的集體無記名投票產生的,但B具有一定的推薦權。
當然,兩者的公司在內部結構情況及人事情況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本文會在擇取共同點的基礎上,盡可能對具體情況稍加解釋?! ?/p>
(一)個人基本情況
她們都出生于小城鎮/農村,通過高等教育進入城市。她們是人們眼中的高知女性,是現行教育體制的受益者。但她們卻對教育體制有諸多不滿,最終選擇了在線教育行業。產品經理A,月薪3W左右,年底可有項目獎金及年終獎(16薪),屬于大齡單身女青年,租住在二環的公寓,單間,向陽,月租4500元(相當于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運營負責人B,月薪1.8W+,年終獎(14薪),已婚,在雙方父母的支持下買房,兩個人共同還房貸,無子(原因是兩個人都忙,顧不上生孩子)?! ?/p>
(二)公司的基本情況
在線教育平臺近年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特別是在成人教育及考研培訓方面,疫情期間及疫情之后,在線教育真正站在了風口上,賺足了流量,也更加獲得了風投的青睞。
A所在公司的與B所在的在線教育平臺大體相同,都有產品團隊、研發團隊、教師團隊、班主任及助教等,還有具體負責運營的團隊,運營團隊里也增加了數據分析等具體的崗位。
在A與B身上可以看到頗為矛盾的兩種狀態,一方面因為遭遇過一定的晉升挫折(A是項目實際推動者,且項目也頗有成效,但在上半年的加薪調整中,卻因直屬boss將利益“輸送”給了自己的親信,A從期望中的加薪20%變成了獎勵一個i watch與幾千塊獎金),或者公司大規模調整帶來的動蕩(如B所在公司,因擴張及上市計劃而空降了COO、CFO之后,公司一些元老級人物被迫離開),而看到并承認公司制度的冰冷性及人文溫度的缺失;另一方面,又因看到公司上層管理人員如大boss及直屬boss等也常常加班加點工作,加上受到公司鼓吹的“奮斗”文化的影響,以及高房價、高消費的外在催逼,而認為只有加班奮斗與努力苦干才能最終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一句話說,她們既看到了晉升空間被壓縮,又抱僥幸于萬一。
另外,問及公司是否對生育假期后的女性存在歧視,她們均表示目前暫時未發覺。A所在公司員工均為90后員工,大部分為未婚狀態,小部分為已婚但未育狀態。B提及自己的一個去年剛生育孩子的下屬(該下屬已在B手下工作多年),認為并不存在歧視現象。但又無意中透露生育后的女性確實存在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較低等情況。問及出現這種情況如何解決時,B無奈地說,只能加班啊,工作量固定,她自己效率下降,只能通過加班的方式來追趕。B承認下屬很少使用哺乳假(根據勞動法相關規定,哺乳期女性可每天有1小時哺乳假),在她的印象中,下屬一周只有1-2次會提前1小時離開?! ?/p>
(三)加班及福利情況
加班對于在線教育平臺來說是普遍的現象,且沒有加班工資。加班時間可計入調休,但公司員工手冊或者人事入職培訓時都會說明:調休時間每年都會在元旦或者春節重新歸零,也就意味著未用完或者未使用的調休時間在元旦、春節后便一筆勾銷。
A所在公司加班超過996,筆者與A數次在晚上11:00聯系時,被A告知還在加班。A所在公司本身就是大小周休息,每天的還加班至深夜(晚上11:00到凌晨2:00)。另外,手機軟件如釘釘、企業微信以及公司自己開發的工作軟件等,延長了A在家工作的時間,也就意味著即使可以早點回家,在家也依舊被綁在工作之中。用A的話說,她每天睡4-5個小時,其中還有2、3個小時的時間夢到工作。
交談中,A曾提及項目前期的密閉式產品開發(時間是一個月左右)。此間,公司甚至不允許員工使用手機,她們與外界聯系甚少,每天都處于12+小時的工作狀態中。精神狀態緊繃,導致A不斷失眠。另外,她要與技術開發、測試等不停進行會議及產品原型的修改,正常生活如吃飯、休息甚至上廁所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A 在封閉開發結束后,因身體不適前往醫院,最終確診患上急性膀胱炎。
B所在公司加班也是常態,加班時間并沒有A那么長,但若有活動或者遭遇考試期,員工需要在所有時間隨時待命。據B描述,有下屬長達400小時的調休假(也就是平均每天加班近1.6個小時),因公司元旦清零的規定而作廢。在線教育,需要搶占市場也就是所謂的流量入口,搶在競品前面推出課程、流量獲取率及流量轉化率等,是員工KPI的重要指標。所以,盡可能壓縮項目周期也成為了負責人的能力標準,而這些是需要員工加班加點才能達到的。另外,在B公司,大部分直播課程均在晚上7:00-9:00之間,因此大部分運營人員都需要在此期間留在崗位上。
不僅如此,員工還受困于繁瑣的匯報和總結工作。以B公司為例,B公司員工每天要“早匯報、晚總結”,每天早上有項目碰頭會,每天下班后要寫工作日報(這里強調是下班后,因為如果下班前就已經提交了工作日報,會被上級認定你的工作量并不飽和),每周還要寫周報(總結本周工作,安排下周工作)。員工本就很累,還不得不寫這些東西應付上級,因為日報與周報是上級評價工作態度的主要參考。此外,員工還要在worktile里,再走一遍流程,完成每日任務跟進及匯報等。繁復的文案、流程和制度化的工作,加重了員工的負擔,但卻便于互聯網公司把人訓練成工作的標準件。在這樣的制度下,人們成了工作的機器,按照本能去重復著每一個動作。于是,公司得以不斷使用年輕人,即那些成本低且好控制,那些無家庭負擔且有精力和意愿大量加班的年輕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A、B都提及公司有員工休息室、臺球室等一些休閑娛樂空間,但真正用這些空間及設施來休閑的人寥寥無幾,這些空間大部分時間會被某個部門當作臨時的會議室使用。
A所在公司的五險一金是按照實際工資標準來繳付的,但如產品經理這類崗位的試用期就有6個月。B所在公司五險一金是按照級別來繳付的,一般員工是最低工資標準來繳付的,中層管理以上是按照實際工資來繳付的?! ?/p>
(四)同事間關系情況
如果說在馬爾克斯筆下,孤獨成為了布恩迪亞家族乃至整個馬孔多小鎮的特質,那么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孤獨正慢慢成為現代人的生存方式。某種程度上來說,現代人都是在“套子里的人”,在疫情之下的“隔離”只是借偶然的疫情而成為一種引人注目的現象,但“隔絕”的狀態其實早已經滲入到城市人的生活中。
A所在公司為大廠,人事關系更為復雜,因此不時便會有如宮斗劇般的戲碼上演。如一些項目進度會,表面上是為了順利推進項目,實則在會前就已經“招兵買馬”,會議開下來也變成了一場“站隊會”。
A表示,除了工作對接交流較多的技術及運營之外,對其他同事都很生疏,平常各忙各的,很少交流。比較熟悉的同事或者要好的同事之間交流會有各種小群。小群體范圍內交流相當順暢,說話也會比較隨意一些,這些小群也成為了他們平時劃水、吐槽的主要渠道之一。
B情況如上,對一起工作較長時間的同事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包括個人生活的一些了解,但對于新加入公司的人甚至下屬也并不了解。B所在公司也在全力推行工作的SOP流程,說白了也即將工廠的流水線搬到辦公室環境中,為省時高效而讓每個執行人員成為整個工作流水線上的一員。
格子間式的工作環境,本來是為了方便相互交流的,但卻越來越形成了一種極難被打破甚至大家都害怕去打破的“沉默”狀態。因此,一進入這種開敞空間里的100+工位的環境中,便會自覺成為“沉默”的一部分。
與之相應的情況是,公司團建越來越像“任務”,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年輕人對團建(吃飯、唱K、別墅轟趴、拓展訓練等)都有一種逃避的心理。就算聚在一起,也大部分是熟人找熟人,熟人扎堆的情況。當然,對于短途或者長途旅游,大部分人都是抱著歡迎的態度的。
(五)個人成長情況
A為知名高校的理科類研究生,目前已完全脫離了學術研究,僅關注一些學術界知名人物如施一公等的動態與研究成果、學術界的重大事件如關于諾貝爾生物獎得主的一些爭論等。個人可利用時間很少,若有空余時間,會用來刷一些熱門綜藝及熱門電視連續劇。對于國內外重大新聞等的了解,大部分來自微信自媒體推送及微博等,但相對關注較少,“新聞過個幾天,就成了舊聞,世界該咋樣還是咋樣,我知不知道都一個樣。”這句話既說明了她對于熱點報道總是熱鬧一時卻并沒有相關的深度追蹤結果報告的失望,也在表明現代人特別是部分年輕人對于社會感的疏離。
B雖為文科高校畢業生,但現在讀的書大都是職業工具書如《向前一步》《如何高效溝通》等等。B雖然會對于弱勢群體產生一種天然的同情感,對一些社會現象產生義憤,但整體上對于時事的關注不如對于行業熱點及競品公司動態的關注。
當然,在加班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對A來說,“生活”就是不用加班時多刷幾集電視劇或者綜藝節目。另一方面,在A身上也出現了報復性消費的現象,如十一黃金周期間會報復性地進行連續性消費,用她的話說:平時連逛街的時間也沒有,偶爾周末有時間,也沒有人可以一起,所以能有人陪著的時候就要吃好玩好。對B來說,雖然在雙方父母的支持下購房,但兩個人也要一起還房貸,依然有一定的經濟壓力。且因為在教育行業工作,所以對于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教育的不公平有更多的感觸,在考慮到生育孩子的時候,也在盡量提前準備孩子的教育基金問題,因此覺得與單身生活時相比反而經歷了較大的“消費降級”?! ?/p>
(六)對于996情況的看法
A雖然對于目前的情況多有抱怨,但一因薪資基本滿足個人要求,二因加班已成為常態(“工作換來換去,哪里也都得加班”),已默然接受了996狀態。問及是否覺得“八小時工作制是應得的權利”時,A覺得“聽起來很不錯,可惜沒法實現。就算被寫進了《勞動法》,也照樣沒啥用。”
B對于加班的狀況,覺得可以接受。她認為現在正是職業上升期,職場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隨時都可能會有更年輕、更有能力的人來取代你,因此必須加班加點的提升自己,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當被拋給了一個假設場景:若有同事反對加班,并被boss在會議上點名批評時,她們會持什么態度。兩人均表示:覺得此同事“要涼”。A認為,自己會在精神上支持此同事,但未必敢跟該同事站在統一戰線上正面剛。B則認為,同事犯了職場大忌,不會站在該同事的立場上支持,且認為加班是整個行業的風氣,若競品公司都在加班做項目,我們“潰不成軍”,則沒法在市場中立足。
此外,當問及當前生活中最糟心的(也是最希望改變的)三件事,A認為是:1.加班太多,整個人都被困在工作狀態中,成為了工作的機器;2.對項目具有決定權的人“不懂教育”,產品一旦上線并獲得一定市場反響后,往往會“變了味”;3.同事間太淡漠,特別是出差時,明明是一天的行程,但大家都是各走各的。
B認為糟心的是:1.很難處理工作跟生活的平衡關系,所以在生育小孩這件事上一直處于猶豫狀態;2.部門之間的協調任務較難處理,處理不好會導致項目整體延滯;3.市場變化迅速,總是有層出不窮的新玩法新熱點,要學習的東西太多,而自我充實的時間太少。
(七)后記
通過以上對兩位職場女性及其所在環境的描繪分析,我們發現,以這兩位女性為代表的整個中產或者小資雖在一定程度上了解996是對自己生活的壓榨,但在沒有看到具體的解決方案時,會選擇妥協甚至是自動成為了加班文化的一部分。另外,雖然看似對未來及自己目前的生活較為滿意,也比較有掌控性,但在內心里也帶有很大的迷茫性及不安定性。
因為性別的特殊性,她們面臨著與同階級男性更為艱難的抉擇——家庭還是事業,生育還是掙錢等等,對于這些困境后續我們將再進行新的分析。
本文作者描述了兩位獨立的職場女性,這兩位職場女性有如下特點:
(1)均為小城鎮或農村出生,通過自身努力考上大學就讀名校。
(2)在職場工作一段時間后晉升到了一定職位,其中一人是某大廠產品經理,某項目牽頭人,另一人是項目負責人,有下屬20余人。
(3)工資收入明顯高于一線勞動者,其中一人(帝都)年薪稅前在50w左右,另一人(二線城市)年薪稅前在25w左右。
(4)兩人在工作中有一定的自主權,但A的權限更多限于協調,并沒有對其他人的支配權,也沒有人事權及獎金分配權,B有對下屬的支配權,但在獎金分配上權限不大。
(5)兩人都受苦于無休止的加班,這種加班導致的問題(比如工作和生活無法平衡等等)在她們最糟心的三件事情中均排在第一。
(6)兩人均渴望在職場中保持競爭優勢或者能進一步升職,這也使得兩人均在相當程度主動或被迫認可加班文化,而在面對權益被侵犯時,兩人的斗爭性也相對較弱。
通過以上這些特點,這兩位女性基本可以劃分到小資產階級的行列當中去,深受壓迫卻又搖擺不定。
現在階層劃分的文章層出不窮,有人真的在劃分階層,有人在為既得利益者背書,無論如何,希望大家記住那句經典的定義:“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產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