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食物主權論壇導語
政府把民生工程招標給一些民營公司運行,結果他們一手拿著政府的補貼,一手還在老百姓身上大肆斂財。比如這次勝利菜場的改造,目標是建成不亞于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菜籃子,不僅環境如商場,實行標準化管理,改變以往人們對于菜市場臟亂不堪的印象,這看起來是好事,但尚未入駐就一堆奇葩決定,到最后商戶和老百姓真的能受益嗎?
我們的社會中到處隱藏著歧視,富人歧視窮人,好看的歧視不好看的,學歷高的歧視學歷低的,位高權重者歧視底層群眾,現在年輕的又開始歧視中年人了。這種被歧視的痛感幾乎遍布了每個人,可怕的是,很多人已經習以為常,甚至開始認同,不優秀不強大不努力就活該被歧視。
文章來源 | 公眾號“晚睡”(ID:wanshui01)
作者|晚睡
轉載編輯|Ripple
后臺編輯|童 話
小時候老師會問我們有什么理想,科學家、老師、解放軍穩居理想榜前三名,剩下的就五花八門,什么都有了。
我的回答一般是當作家、記者,但其實我內心真實的想法是當一個售貨員,每天收錢,日進斗金,多爽啊。
財迷而又無知的我全然忽視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我賣的可能不是我自己的東西,另外一個商品也是花錢買來的,這里面有一個成本的問題。
長大了我也很喜歡賣貨,我有個舅舅家是開小賣店的,每到寒暑假我都會歡呼雀躍地去他家幫手,接待顧客、算賬收款,每張毛票都理得整整齊齊的,有些皺巴的還噴上水,壓在玻璃板下面,直到徹底服帖再扎成一捆捆。
鑒于我如此有熱情,以至于后來我一去,被強迫上崗的表哥就立馬消失,留我一個人干得津津有味。
理想的火焰很難撲滅,前幾天我還說如果老了沒事干,我就去擺攤賣貨,順眼的就便宜點,不順眼的就貴點,愛買不買,不買拉倒,想想就刺激。
結果還沒想幾天,我就被人刺激了。
昨天看新聞,武漢一菜市場升級改造,《入駐須知》上明晃晃地寫著,要求入駐的女攤販不能超過45歲,男攤販不能超過50歲。
看完我都懵了,女45歲、男50歲,還沒有到達法定退休年齡,卻被菜市場拒之門外,想做個小商小販都不成了。
我想起治矯達人爾冬升在《演員請就位2》中提醒陳宥維,“你年紀大回去當偶像也不行了,沒人看你了”,很扎心有沒有,但我們普通人不做偶像,只想賣菜憑什么不行啊?
網友也都懵了,清醒過來是各種刻薄的調侃。
沒要求英語八級就不錯了。知足吧。
以后會不會要求必須本科畢業才能賣菜呀?
我們家這的市場就沒有幾個45歲以下的攤主。
已經過了45的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惡意,女人過了45,不僅被直男癌們看成是失去了女性魅力的中性動物,還被剝奪了謀生賺錢的權利。
一個人選擇去做小商小販不就是因為沒有學歷、年齡、性別、長相等等限制嗎?別說45、50正當年富力強,只要人家愿意,人家賣菜賣到一百歲要你管?
你不就是一個菜市場嗎?你又不是世界500強招聘,還要規定學歷年齡,在國外這種帶有明顯不當歧視的公司,能被人告到當褲子。
記者采訪菜市場的工作人員,詢問對“45歲、50歲的限制是否違法”,工作人員的回答依舊傲慢且無知,“違反哪條國法?不覺得有風險嗎?(攤販)每天搬上搬下,你得考慮身體強度啊。”
好像還挺體貼,“你看你年齡大了,干不動了,還是回家歇著吧”,誰不知道回家歇著好,可人家一家老小你來養嗎?
人到中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病也病不起、死都死不起”的頂梁柱階段,你們有沒有考慮過,每一個被你們攆回家的人,背后都有一個瀕臨絕路的家庭?
還有,四五十歲經商有什么風險?這家吉慶街勝利街菜市場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很多早期入駐的人都超過了六七十歲,最小的基本都過了50歲,人家都干得好好的,扛不動可以雇力工,只要是能賺錢的買賣,什么困難都能克服。
一位賣雞蛋的大爺表示,今年77歲了,從39歲就在這里賣雞蛋,賣了快40年,這一升級改造,把自己的飯碗給升沒了。
管理人員在回應記者時,還強行辯解年齡限制是因為做售貨員很辛苦,再加上場地一租就是10年,工作10后45歲的女性和50歲的男性就到了退休年齡了,而且對希望進駐的原經營戶會適當放寬年齡限制。
真是玩的一手好文字游戲,因為10后你就到了退休年齡,所以這10年你也別干了。再說適當放寬是多少,誰來掌握這個尺度。
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人的壽命都變長了,就算真退休也不能回到家里混吃等死,也應該回歸社會、適當從事勞動。
看鐘南山老人,80多歲了小身板堪比年輕人,領獎章時走路一陣風,還能帶團隊搞科研,治病救人、奉獻價值。
怎么當科學家沒有年齡限制,賣菜的卻有?
如果說這是某家私營企業雇服務員,要求年方二十貌美如花,只要你出得起工資,只要有人愿意去,那是你們之間的私人契約,無所謂。
現在是什么情況,這個菜市場是武漢市政府農改超3.0項目,計劃將原有的菜場升級為集合餐飲和生鮮超市功能的吉慶街中央市集,不僅原有的經營戶會入駐這里,還要新招一批用戶入駐。
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市政府掛牌的民生工程,政府通過招投標等方式把這個項目交給社會公司去改造并管理。
政府對這種民生項目是負有監管權的,不能交出去任他們胡來,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而經過認真分析,我們會發現這三家公司奇葩的何止是年齡,各種管理規定中還有狠的呢。
比如他們打著“統一管理、統一結算、統一標識、統一服務”的旗號,要求入駐人員必須接受付費兩周的封閉式培訓,合格了才能上崗,商戶們好好地還要格外掏一筆培訓費。
還有,所有產品都得以“田間地頭”的價格入場,按市場統一規定的批發價和零售價出售,所有單品價格要低于武漢市同類菜價3%,強行壓低價格。
除此之外,要接受賣場合伙人機制,需繳納保證金、合伙人金、銷售提點、設備使用和收銀系統使用費、工裝費、電子商務后臺使用費等一大堆花樣翻新的費用,加重了攤主的負擔。
最最要命的是第五條,“不允許脫離賣場使用自有平臺和自己的渠道在線上線下賣貨”,這句話說得很隱晦,說白一點就是不允許你有自己的銷售渠道,比如之前商戶可以有定點的飯店、酒店、企業食堂等客戶,現在都不允許了,而這原本是很多商戶最重要的銷售途徑。
升級改造后的菜市場一定會驅逐一批原有的小商戶,讓那些資金雄厚有能力做自有品牌、壓抑菜價的商戶進場。
企業搞出種種幺蛾子,已經脫離了服務民生的范疇,完全是為自己斂財。
他們只關心看起來好看不好看,將來給政府匯報有沒有吹噓的資本,自己能不能賺錢,卻完全沒有顧及到老百姓的生活和需要。
我見過很多這種菜市場改造,沒改造之前生機勃勃,雖然環境雜亂點,可是商品新鮮,價格便宜,攤主與顧客之間像朋友一樣熟悉,“今天的蝦新鮮你不來一斤嗎?你媽不是愛吃?”“蘆筍今天有新貨,上次你嫌有點老……”
逛一圈就像回家一樣,挑挑揀揀、嘻嘻哈哈就把菜買全了。菜市場是最有煙火氣的地方,我到哪里都愛逛菜市場,那里藏著最本真最樸素的生活。
改造后進了整齊劃一的市場,看起來環境改善了,裝潢擺設都高大上了,但實際上管理費提高了,亂七八糟的費用一大堆,成本高商品價格也會高,賣不動開始滯銷,越不新鮮大家越不來,搞到最后死氣沉沉,跑了一大半攤主。
現在很多小區附近的菜市場都拒絕改造,一升級就死成了他們最害怕的魔咒。
比如這次勝利菜場的改造,目標是建成不亞于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菜籃子,不僅環境如商場,實行標準化管理,改變以往人們對于菜市場臟亂不堪的印象,這看起來是好事,但尚未入駐就一堆奇葩決定,到最后商戶和老百姓真的能受益嗎?
可能只有他們的錢包日益充實。
政府把民生工程招標給一些民營公司運行,結果他們一手拿著政府的補貼,一手還在老百姓身上大肆斂財,當然監管部門也不無辜,這里面的貓膩我都懶得說,說多了容易封號。
目前武漢市的官方監管部門回應,負責勝利生鮮市場運營改造任務的是龍驤網(武漢)網絡集團有限公司、中中市集(武漢)商業集團有限公司、青橋進出口(湖北)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入住須知》也是企業自行制定和張貼,與政府無關。
區市場監管局已約談三家企業,要求企業不得違規設置不合理條件,并責令企業立即改正。
我都不需要細看,就知道官方回應一定是這樣的,一曝光必約談,不曝光,啥都看不見。
我們的社會中到處隱藏著歧視,富人歧視窮人,好看的歧視不好看的,學歷高的歧視學歷低的,位高權重者歧視底層群眾,現在年輕的又開始歧視中年人了。
這種被歧視的痛感幾乎遍布了每個人,可怕的是,很多人已經習以為常,甚至開始認同,不優秀不強大不努力就活該被歧視。
在一個崇尚強權的社會里,弱者的生存空間被無限積壓,弱者們只能互相傾軋,但結果是社會環境更加惡化。
套用那句著名的話,
當他們開始歧視窮人的時候,我保持沉默,因為我有錢;當他們開始歧視不好看的人的時候,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丑;當他們歧視學歷低的人的時候,我保持沉默,因為我學歷高;當他們開始歧視中年的時候,我終于感到痛了,但已經沒有人為我說話。
反對一切不公平,哪怕這種反對微不足道,那也是一個新的開始,或許能夠撬動起沉重的強權鐵板。
正如挪威戲劇家易卜生說過,“每個人對于他所屬的社會都負有責任,那個社會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