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院士:疫情考試仍在繼續,我們為第二次疫情做足了準備
張伯禮院士:疫情考試仍在繼續,我們為第二次疫情做足了準備
http://k.sina.com.cn/mediaDocList.d.html?uid=3515639462
◎ 科技日報記者 陳曦
“如果疫情是一場大考,那么目前考試依然繼續。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百萬的國家已經有5個。如果8月份還沒有出現拐點,很可能今年秋冬新冠和流感一起‘橫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在7月30日天津召開的“中醫藥抗擊疫情的經歷與思考”報告會中上介紹,“在后疫情時代,利用短短三個月,黨和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建立機制,進行物資準備,人員培訓,已經為第二階段抗擊疫情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為第二次可能到來的疫情做好充足準備
張伯禮認為,疫情之初的確暴露了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響應機制比較滯后,層層上報延誤時機。基層醫療幾乎癱瘓,患者都擠兌到大醫院。“那么直報機制怎么建?基層醫療怎么強起來?綜合醫院治療傳染病有很多困難,三區兩通道都是臨時搭建,綜合性醫院一般不收治傳染病。遇到這種疫情怎么辦?”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專家學者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習總書記的講話為后疫情時代防控響應機制救治體系搭建了四梁八柱。”張伯禮院士總結說,“其中包括構建5個體系,強大的公衛體系,穩步發展服務體系、防控體系、應對響應預案體系、中醫藥服務體系。這幾大體系的建設,不只是硬件建設,更多的是機制制度的建設,包括健全響應機制、投入機制、分工機制、城鄉和社區聯動機制、預防機制等15項機制,用創新的方法搭建機制、構建體系。”
“從4月26日中央指導組撤離武漢到現在3個月左右的時間,黨和政府沒有一絲松懈,快馬加鞭地做了大量的工作,習總書記講話中提到的內容基本都在落實中。”張伯禮院士介紹,比如現在重點醫院都在建設一部分負壓病房,可以收治比較重的傳染病患者,今年秋天就要啟用。“三藥三方”中的“三方”上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聽了匯報和審查,有望最近正式批復上市,為可能發生的疫情準備好彈藥。此外,還包括物資的準備,人員的培訓等,未雨綢繆,黨和政府為保護人民的健康做了充分的安排和準備。
“北京新發地這次發生的小規模聚集性爆發,就是在各項機制建立過程中,發生的新疫情,能不能很好應對是個很好的檢驗。”張伯禮院士欣慰地說,事實證明,北京只用了40天就解決了問題,是非常好的可以借鑒的經驗。目前烏魯木齊和大連也是這種情況。
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沒有后遺癥
上周張伯禮院士重返武漢督導和檢查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工作,并診察了部分病人,為患者把脈處方。他還總結了新冠肺炎后遺癥新特征趨勢。“有幾點和我之前想得不太一樣。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沒有后遺癥;部分后遺癥也與當初病情嚴重程度并非正相關,也就是說重癥患者不一定就有后遺癥重,而輕癥患者也不一定沒有后遺癥。”張伯禮院士說,此外部分患者心理創傷與身體損傷同樣并重。原以為病治好了,不是應該高興嗎,但是很多人出現了失眠、焦慮、敏感、甚至抑郁狀態,有些人出現脫發、納差、腹脹,這都需要引起重視,早些干預效果一般都比較好。
“對于部分肺損傷的患者,越早干預效果越好。”張伯禮院士拿出幾張患者的肺部CT介紹,通過影像可以看到,這名患者的肺纖維化通過治療,一個月比一個月好轉,估計再進行一段時間治療,就能徹底康復了。此外新冠肺炎康復患者應該采用綜合康復治療效果會更好,比如中西藥結合藥物,呼吸訓練、物理療法、針灸、貼敷、太極拳和八段錦、食療及心理調護等。
不封城隔離武漢患者可能超100萬
“ 我們國家用了1.5個月基本控制疫情,2.5個月基本取得勝利,3個月勝利班師。如果武漢沒有封城、實施隔離會怎樣?前不久湖北同濟醫學院對武漢疫情建了一個數學模型進行評估,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結果。”張伯禮院士指著圖標中的數據說,封城后患病人數降低了96%,也就是說如果不封城,患病人數就不是7萬人而是近150余萬人;2月3日武漢開始實行最嚴格隔離,患病者降低了69.6%;2月17號網格化大排查,又減少患病機會3.7%。這些數據有力地證明,封城和隔離在控制疫情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對于高傳染性隱蔽性的新冠,全面嚴格隔離排查,早診早治、中西醫結合治療,我們采取的方法都是正確的,也是科學嚴謹的。”張伯禮院士說,“同時我們的政府威信高,老百姓配合得比較好,上下同心,共克時艱。可以說,這場抗疫全國人民都是英雄。”
張伯禮院士由衷地表示:“此次抗疫效率之高,決心之大,投入之多都史無前例。應收盡收,應治盡治,黨和政府對人民的關心,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某些喊‘人權至上’的國家相比,不就是一次生動的政治思想教育嗎!”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