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工作報告明確,各級“必須真正過緊日子,非急需非剛性支出被大幅壓縮”。
最近,教育部、衛生健康委員會等部門陸續公布了2020年的部門預算。
有人將2020年的預算和2019年的執行情況進行了對比,發現2020年的教育預算削減了9.8%,約137億元,其中普通教育削減了129億元。
相關的解釋是,因為今年情況特殊,大中小學有不同程度的推遲開學,因而經費相應減少。這個理由基本上可以接受。
然而,與其他各項開支普遍顯著削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來華留學教育”預算卻逆勢增加的1.2%!預算文件給出的解釋是“2019年國際合作雙邊承諾項目推遲至2020年執行”。
這個理由即便是真實的,但對于去年以來民眾普遍質疑的來華留學生“學伴事件”、高額獎學金以及今年北大等名校留學生免試入學等事件,沒有給予任何正面的回應和調整措施的出臺。
2019年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人數約2.82億,來華留學生總數不到40萬,約占0.14%;而2020年預算的普通教育支出是1078萬億,來華留學教育支出是38萬億,約占3.5%。這兩組比值差距高達20倍——不患寡而患不均,這也是民眾普遍有情緒的原因所在。
筆者家的大寶去年開始讀小學,每個班已經有48人,今年新入學的一年級公示名單更是增加到約56人,早已經超過了設計標準;二寶今年搖號公立幼兒園,125個學位迎來400多人搖號,最后沒有中簽,大部分沒中簽的只能轉到學費昂貴的私立幼兒園入托。
2016年年初開始放開二胎,全國新生兒數量也僅僅在2016年有所增加,后面又開始衰減。
不是底層的普通民眾不想生,實在是生了養不起!連普惠性的公立教育基礎學位都提供不足,還要進一步削減教育支出,底層民眾又怎么敢生呢?
與公共教育預算削減相似的是,衛健委公布的2020年部門預算,將公立醫院2020年的預算開支削減了24億元,同比下滑近三成!
今天的武漢防疫戰,讓多年來資本勢力日復一日不斷抹黑兩個事物洗刷了冤屈,一個是中醫藥,另一個就是公立醫院。真正為老百姓的福祉考慮,就應該大力發展公立醫院,限制私立醫院,順理成章地就應該加大對公立醫院的財政投入。
專家的解釋是,“雖然此次預算下降對公立醫院有影響,但不一定對公立醫院造成嚴重影響。”
專家就喜歡彎彎繞,說白了,財政投入并不是公立醫院收入主渠道,相比疫災帶來的斷崖式門診量帶來的影響,業務的減少和門診量的下降對公立醫院影響更大。前一段時間,某些地方甚至爆出公立醫院裁員的新聞。
中國的醫療資源是不是很豐沛了呢?并不是,中國的每千人醫生數為2.4人,其中農村僅1.8人,朝鮮是3.7人,德國是4.98人,古巴是6.2人,更不用說現在中國公立醫院的數量僅為私立醫院的一半。發達國家里作為新自由主義榜樣的美國為2.6人,醫療開支占GDP的比重卻居全球最高,而美國正是醫療私有化的典范。
對于中國而言,加大醫療資源的公共投入、特別是加強普惠性的公立醫療的發展,對于廣大低收入家庭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公立醫院門診量斷崖式的下跌,不應該去通過裁員、縮小公立醫院規模去渡過危機;恰恰應當加大財政補貼,讓服務低收入家庭的公立醫院活下去。
經歷了此輪疫災的教訓,2020年的預算中,公共衛生一項的支出的確比2019年增加了5.26%,但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這個子項的預算卻下降了3.39%,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降了4.31%。筆者只能說,對某些跟美國比爛的人而言,教訓還不夠!
今年,上上下下都有個共識——要過苦日子。削減三公經費,這個筆者舉雙手贊成,但削減公共教育和醫療的開支,對老百姓而言,實在算不得好消息。教育、醫療對資本而言是賺錢的產業,對老百姓而言,卻應該是“兜底”的社會福利事業。
本來這個蛋糕已經分的嚴重不均了,過苦日子,還非要從人口占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僅得的一小塊里,再切出一塊嗎?
前不久,針對大企業的利好措施一個接一個出來,減稅降費(僅河南一省前五個月就減了288億),允許緩繳、少繳或暫時不繳職工的社會保險費以及住房公積金……
與之同時,電商被要求追繳三年的稅款,這對那些刷單造假的是活該,對于那些小本經營的個體商戶則是雪上加霜了;讓“炒房客”瑟瑟發抖的“房產稅”最終還是沒來,更別說針對富人群體的奢侈品消費稅了。
剛剛又看到一則消息,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2020年第四號風險提示提醒消費者:應正確認識信用卡功能,合理使用信用卡,樹立科學消費觀念,理性消費、適度透支——這也堪稱是讓老百姓過苦日子的提示。
提示稱:
有些消費者過度依賴信用卡透支消費,背負了超出其償還能力的大額信用卡貸款,甚至陷入“以貸還貸”“以卡養卡”的境況,導致資金緊張、還款壓力倍增等問題。還有消費者將信用卡借款違規用于房地產、證券、基金、理財等非消費領域,放大資金杠桿,易導致個人或家庭財務不可持續,并會承擔相應后果,也致使金融機構風險累積。
看到這個想罵人,一則當年是誰天天用電話營銷、商場擺攤的方式,整天動員老百姓辦信用卡的?二則那些網貸、裸貸買Iphone的大學生畢竟只是少數,危機之下,失業、收入斷崖式下跌的普通民眾“依賴信用卡透支消費”、加杠桿真全是他們的“消費理念”造成的嗎?
億萬普通老百姓的要求其實并不高——吃得起飯、看得起病、住得起房、上得起學、養得起老——這個要求很奢侈嗎?
有關部門統計的2016年末社會總資產1210萬億,凈財富是437萬億,人均下來就是31萬,三口之家就是近百萬之巨,滿足這些基本生存需求真的不是很難。民生已多艱,教育醫療福利不該再削減!
過緊日子,完全沒必要讓普通老百姓連這些基本需求都滿足不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