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4月初,在全國各族人民奮戰在抵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中時,這幾條涉及外籍人員在華擾亂防疫秩序的新聞在輿論場上掀起軒然大波,遭到廣大網民一邊倒的怒斥。
這種現象的產生,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中國社會屢有曝光、卻似乎難以根除的“外國人超國民待遇”現象。既諸如前些年武漢警察幫助日本人找回自行車這類,給外國人提供便利的現象;還存在諸如南京地鐵管理人員不懲罰在地鐵上吃東西的外國人這類,對外國人“法外開恩”的現象。這種現象無法統計,但卻每年都有所曝光。從更深層次的原因來講,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涉外管理的思路已落后于群眾的覺悟。還可以說得更直白一些:由于中國社會發展太快,觀念上的“代溝”在某些方面已經非常明顯。
時下掌握公權力和社會資源的主要是60后、70后群體。他們成長于改革開放初期,青年時代的深刻印象是“西方國家比中國先進太多”。這一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外國人的印象還停留在“外賓”這一階段。“外賓”這個概念是歷史環境的產物——因為中國一度發展程度低、對外開放程度不高,所以來到中國的外國人很少,而且大多數并不是來玩的、而是來辦正事的。所以,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許多省會城市設立了專門的外事接待賓館,中國民航的服務員,還有一部分專門接受了日語培訓。說到底,上述舉措都是為了配合當時國家性的吸引外資的政策,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有其合理性。
然而現在已經是2020年了,中國已經是開放程度很高的國家。從2009年到2018年,在華留學生的數量由23.82萬增長到49.22萬,增長了一倍。2019年《解放日報》援引國家外國專家局統計顯示,在滬工作的外國人數量為21.5萬,占全國的23.7%,居全國首位。由此反推,在華工作外國人數在去年達到了90多萬。以上兩項合計,目前有超百萬的外國人在華工作、留學。這超百萬的外國人不可能都是到中國來看項目、投資的吧?時過境遷,如果非要拿“接待外賓”的陳舊思路來應對現在的涉外管理,必然淪為笑柄。這就好比,人家管你要微信,你讓人家有事拿BP機呼你,這不是搞笑嗎?
某些外國人在中國胡作非為,甚至逍遙法外,實際上觸怒了作為網民主力的80后、90后、00后群體。年輕一代在成長過程中目睹了中國的迅猛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在“道路自信”這方面整體強于60后、70后。由于國家對外開放和家庭收入普遍增加,年輕一代許多人都有出國游玩、求學和工作的經歷。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邊。眼界開闊,充分見識過外部世界的年輕一代,并不認為“西方國家比中國先進太多”。無論是在高速鐵路、移動通信、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還是高端制造業的“大國重器”,中國已經完爆所有中等發達國家,正在挑戰頂級西方大國。許多居住在東部地區的年輕人甚至并不認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當然,這也不是沒有道理,至少長三角地區,已經達到甚至超越了某些發達國家的社會形態。
誠然,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中,中國各個省份因為氣候條件、地理位置、人文形態等原因的差異,存在著較大的發展差異。然而即便如此,縱觀全球世界各國和中國各省級行政單位在這幾十年來人均GDP的變化,我們還是能看出不少進步。為了說明這一點,筆者統計了中國各個省份和世界各大洲部分國家2000年以及2018年的人均GDP,并繪制出如下的兩幅統計地圖。左側的世界地圖中,可以顯示中國和世界部分國家人均GDP的差異。而右側的中國省級行政區劃圖中顯示了中國各個省份的人均GDP差異。每組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中所使用的統計圖例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很容易將中國各個省份的人均GDP與世界部分國家的人均GDP情況,在2000年和2018年這兩組年份中分別進行比較。
比較2000年和2018年的兩張圖中,中國各省和世界部分國家的人均GDP,可以發現明顯的趨勢:對于主流發達國家,中國整體和中國各省的人均GDP與之相比有一定差距。我國在2000年的時候,雖然整體人均GDP并不墊底,但仍然有相當多的發展中國家比我國人均GDP更高,主要集中在中東、拉美,另外也包括東南亞的菲律賓、泰國。基本上只有沿海省份才能夠和這些發展中國家的人均GDP相媲美。巴西、墨西哥、土耳其在2000年的人均GDP均明顯大于中國大陸的多數省份。
相比之下,在2018年,北京市、上海市的人均GDP已經接近捷克、希臘等末流發達國家。天津市、江蘇省的人均GDP接近波蘭。大多數位于東南亞、中東、拉美的發展中國家均被大多數沿海省份趕超,也被這18年來內陸崛起的內蒙古、湖北、重慶超越。其余省份中,人均GDP基本上都多于大多數非洲國家、南亞、東南亞國家高出很多。而2018年唯一一個人均GDP處于2500至5000美元區間段的甘肅省,實際值為4735美元,仍然高于同一區間段的大多數非洲、東南亞國家,甚至高于位于歐洲的烏克蘭和摩爾多瓦。
而上述成就與天翻地覆的變化,是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中國青年們在成長期間親歷的。正因為如此,80后、90后、00后群體對涉外管理的見解,與60后、70后有極大的差異。在面對外國人更加自信的年輕一代看來,某些60后、70后千方百計試圖“讓外賓滿意”的陳舊思維,簡直就是“精神跪族”的丑態。外國人首先是人,而中國公民也是人。更何況,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來華外國人員知識和文化素質層次日趨平民化;國籍和文化背景日趨多樣化。在此背景下,絕大多數外國人對中國所做的貢獻,遠低于中國公民。既然如此,憑什么某些外國人能夠在中國享受超國民待遇?
中國公民必須遵守的規矩,外國人竟然可以不遵守,試問“法外生恩”的依據是什么?在權利意識很強的年輕一代看來,給予外國人的任何“超國民待遇”,都等于對本國國民的逆向種族歧視,事實上,也和中國社會主流的自力更生、文化自信、愛國主義等價值觀背道而馳。另一方面,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較少,又使得年輕一代面臨許多生存壓力。以上兩方面原因,使得年輕一代在所有的場合都強烈反對給予外國人的“超國民待遇”——不學無術的外國留學生領取高額獎學金,遭到大量網民痛斥,有人直呼“吏,害了我的國”;司法部制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剛被放到網上就遭遇排山倒海的怒斥,舉目所及,征求到的都是批評意見。司法部不得不發表聲明,承認征求意見稿還有不完善之處,承諾不會貿然出臺政策。
可見,涉外管理的思路已落后于群眾的覺悟。某些居廟堂之高的60后、70后,很有必要加強學習、轉換工作思路。在迅猛發展和進化的中國社會,“因循守舊”的工作思路無異于將自己與時代割裂。毛主席在駐蘇聯使館接見留學生的時候,曾有這樣一段名言:“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希望在具體的政策制訂上,居廟堂之高的決策者能夠認真虛心地聽取年輕一代的意見,這樣才能夠得民心、解決實際問題,而不至于犯主觀主義的錯誤。
努力與轉變從不會白費。回想十幾年前,當時的中國沒有國產航空母艦。中國互聯網上有句調侃中國發展緩慢的言論:“等中國有航空母艦的時候,美國的航天母艦早就在天上飛了”。而如今,由于美國仍然沒有造出航天母艦,這句話在網上早已消聲匿跡。可是,值此新冠肺炎全球蔓延的特殊時期,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強調“把重點放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上來,保持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態勢”。如果仍然對外籍人員干擾在華防疫行為不加控制,不加以威懾,不僅背離初心、有損國格、有損公信力,甚至于還可能導致這幾個月來防疫工作人員和全國人民的努力前功盡棄。為此,涉外管理方面態度的轉變已經迫在眉睫。
作者:徐實 資深生物制藥專家,楊愷恒 光纖傳感工程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