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毒從哪里來?
進入21世紀20年代的第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造成了全球恐慌。截至到2020年3月10日18時,我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80932例,累計死亡病例3140例;在國外,86個國家地區確診冠肺炎18070例,累計死亡341例。
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來勢兇猛,蔓延迅速,不僅動物傳人、人傳人,還通過空氣、實物接觸傳染,對國家、個人造成了各種各樣的影響。為了防控疫情,全國停工停學,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中國百姓居家隔離,度過了有史以來最漫長的春節假期,生活節奏被打亂;一線醫護人員奮戰前線,3000多名受到感染,幾十名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然而到目前為止,病毒來源到目前依然不能確定,零號病人還沒有找到。從主流的學術觀點來看,病毒在動物身上變異,最后造成了人感染人悲劇;然而,也有觀點認為,人類粗暴干涉自然,改變基因組序列,也很可能造成疾病爆發。
生命的遺傳密碼是自然演化的結果,是與環境相適應的結果,多一個基因會被淘汰掉,少一個基因會進化出來。長期以來,人類與野生動植物是和諧相處的,即使作為新冠病毒來源最大懷疑對象的蝙蝠,在東南亞一帶至今還是被人類作為食物的,那里并沒有爆發疫情。有了轉基因技術,人類掌握了基因編輯工具,很有可能造成了基因跨界交流或變異。這一點或許是造成疫情爆發的內部原因。
二、人類免疫力下降是外因
然而,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是:人類的整體免疫力下降了。除感染源之外,人體免疫力下降,容易造成疾病的傳播乃至死亡。因此,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是對人類免疫力的一次大排查,有基礎病的患者受害嚴重,而健康的人群受害輕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在自然界,天然物種是很少生病的,熱帶雨林不生病,草原不生病,荒漠也不生病,海洋生物更不會生病,所謂的病原菌、病毒不過是一些普通的物種而已。野生動物也沒有醫院,那么人類呢?1959年拍攝的電影《永恒的友誼》里,一位百歲的新疆老人照樣騎馬,笑聲爽朗。由此看來,那個時候的人體免疫力應當是比現在高的。今天還能見到騎馬的百歲老人嗎?
人類免疫力的下降,與環境退化尤其是食物環境污染有很大的關系。以農業生產為例,農民就是莊稼、蔬菜、果樹、中草藥的醫生,他們自己開藥方,自己抓藥,自己配劑量,并自己選擇時間打藥。在農民眼里,一次性打上農藥幾年無蟲才好,越毒的藥效果應當越好,因此高毒與劇毒農藥就是首選。政府禁高毒與劇毒農藥,他們就偷偷用。因為有市場,源頭有供應鏈,白天不讓賣就晚上買,總有辦法找到。剛驚蟄農戶就開始向果樹打藥,這個時候果樹還沒有發芽,也沒有害蟲,為什么也要打農藥? 這是農藥商和農藥專家告訴他們的,沒病防病,沒蟲防蟲,總之提前打農藥有好處。農藥很便意,十幾元一瓶,可打一畝地,自己的功夫不要錢,自己的健康沒有考慮。農民感覺是防了蟲或防了病,其實他打的藥絕大部分污染了環境,也傷害了其本人。沒有人告訴他們真相,因為農藥商農藥專家的話已經讓他們深信不疑:不打農藥就沒有產量!
有經驗的養殖戶都明白這樣的道理,如果貪圖便宜購買了廉價飼料(如母豬料),飼喂后母豬就跑肚拉稀,甚至死亡,更談不上母豬抱窩(懷孕)。如果更換自己地里產的飼料,母豬就能恢復正常。母雞也一樣,當用好的飼料喂養時,尤其冬天喂養花生米,母雞抵抗力就強,免疫力也提高,就很少生病,產蛋量還高。“豬雞吃好的就不生病”,這是養殖戶的普遍親會。
動物吃健康的食物就基本不生病,就能正常繁殖,這樣的道理是否也適應人類呢?從生物學的角度判斷,這個推理或許是成立的。目前,人類為了生產食物發明并使用了大量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很少有人研究。“病從口入”,祖先的這一智慧是超越所有科學理論與科學數據的。那種“不超標就安全”或者“有了安全證書就安全”的理論,是違背常識的,更是嚴重違背生物學規律的。
三、圍繞食物鏈人類使用了多少化學物質?
食物鏈中的化學物質是指,為生產和加工食物需要,或為了商品自身需求,或為了滿足消費者對食物品相感官等的不當需要,人類發明的無機或有機化學物質,包括飼料添加劑、農藥、化肥、地膜、除草劑、食品添加劑、獸藥、重金屬等。人類到底發明或使用了多少化學物質,估計是沒有人能夠說得清的。有些發明因發現嚴重的副作用被叫停了,如 DDT是獲得諾貝爾獎的發明,但叫停并不意味著不會出現在食物鏈中;六六六等也不準使用,但不少地方存在偷用現象。
其實,看全世界圍繞食物的各種化學發明,只要查明美國、歐盟或中國這三個地方,就能夠找出99.9%以上的化學種類了。其中中國可能超過前兩者,因為很多歐盟的發明,在中國應用是反超前者的,如中國已經使用了全球80%的地膜,化肥、農藥的使用總量全球最高。因此,我們以我國為例,試圖尋找這些物質的總種類。
2017年底共登記農藥38247種,其中殺蟲劑14865種,殺菌劑9857種,除草劑9675種;登記化學肥料6692種;食品添加劑2400種;獸藥3074種。所有食物鏈不應當含有的化學物質高達50626種。這些化學物質釋放到環境中去,通過食物鏈放大作用,進而影響免疫力。
上述結果顯示,圍繞人類食物鏈,有50626種化學物質或商品,是取得合法身份允許使用在農業生產的不同環節的。另外,農業農村部登記的有機肥10521種,我們假定這些有機肥沒有出現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因此沒有統計在內。這是初步的統計結果,因轉基因帶進食物鏈的化學物質和國家明令禁止的化學物質沒有統計在內。
四、生態轉折
其實,如果采用生態學的辦法,上述化學物質中的99.9%以上是可以避免的。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筆者帶領科研團隊,在山東平邑縣成立了弘毅生態農場,全面叫停了圍繞種養過程中的人工合成化學物質。經過14年研發,我們提出了“六不用”生態農業模式。狹義的弘毅“六不用”生態農業模式,即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地膜、人工合成激素與轉基因種子六大類常規農業投入物;廣義的“六不用”生態農業模式,除上述六大類化學物質外,在加工過程中也杜絕非天然的人造化學物質。以“六不用”模式為代表的生態農業,預示著生態轉折時代的到來。利用該模式生產出來的食物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在種植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地膜、人工合成激素與轉基因種子,不搞反季節種植。該模式比有機認證的標準還要嚴格,后者對于地膜使用沒有明確規定。
第二,在養殖過程中,讓牛、羊、豬、雞、鴨、鵝等動物自由活動、自由覓食,其中鴨、鵝等有親水空間,利用自然水體(河流或湖泊、池塘濕地)充分保障了動物福利,養殖場沒有異味,動物糞便不臭。這是“六不用”農業模式的一個突出特點之一。
第三,在加工過程中,不使用防腐劑、增甜劑等化學物質,根據需要只使用食鹽(以海鹽為主)、醬油、醋、糖、白酒等天然來源或利用食物釀制的原料。
第四,口感好。對“六不用”食品口感最有發言權的是70后以上的成年人,或者三五歲的兒童,前者有食物記憶,“六不用”恢復了40年前的食物口感;后者不會撒謊,不好吃就吐出來。
第五,這樣的食品經餐飲加工后,洗碗洗筷很簡單,不需要用洗滌靈,只需要用熱水,用絲瓜瓤輕輕擦拭,就能輕易去掉油漬。這是“六不用”生態食品的另一個突出亮點。“六不用”食品經得起檢測。食品上架之前,對食材進行不定期抽檢,根據對象不得。檢測指標包括農藥殘留、塑化劑、重金屬、增白劑、黃曲霉素、病原菌、寄生蟲等等,檢測結果符合國家或歐盟有機標準。
五、建四道屏障提高免疫力,保障人民群眾健康
當前的經濟發展模式以GDP為考量,造成的結果是生產發展了,但環境污染了,人民群眾的健康成了問題。“看病難”、“醫患關系緊張”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國民健康并不是后期治療出來的,而是在源頭培育的。針對上述嚴重的健康問題,我們設計了一個中華“大健康”計劃,用四道防線提高國民免疫力,保障人民群眾健康。
第一道防線:優美的生態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告別化學污染,在自然保護區、森林、草原、荒漠、濕地與海洋等自然區域,基本沒有環境污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給野生動物留足地盤,人類不要進行干涉。即使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與鄉村,也要盡最大可能消滅污染,減少垃圾排放,嚴控白色污染。人類生活在藍天、青山、綠水的環境下,疾病則遠離人而去。
第二道防線:優質安全的食物。在18億畝農田里,規劃出為人類生產食物的空間。這個空間不大,僅生產人吃的口糧約2億畝高產田足夠;生產蔬菜與果樹,約1億畝耕地;其余的15億畝耕地則為飼養動物生產飼料糧,60億畝草原等自然生態系統做適當補充;魚類與海洋養殖盡量采取自然放養。將人吃的口糧與動物飼料糧,用不同的方法生產,拉開價位,實行優質優價。對于人吃的糧食或蔬菜果樹,則停止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激素、地膜與轉基因;而對于動物生長所需要的飼料糧食,可適當使用化學物質。停止為發達國家生產化肥農藥除草劑等有害物質做法,停止以出口農用物資換外匯做法,逐步減少乃至停止進口轉基因糧食,從食物源頭保護國民健康。
第三道防線:中醫藥保健和養生。對于一些疾病,早發現早干預,能夠用中草藥解決的問題,暫不用西醫和西藥。對于中草藥,需要嚴格按照有機的方式生產,嚴格杜絕用生產動物飼料的方法生產中草藥。“藥材好,藥才好”。中醫藥有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踐證明中藥對于民族繁衍貢獻巨大。但是,如果用種植農作物的辦法生產中藥材,其藥材質量就大打折扣。中醫原理是充分調動人體的自我修復功能,中藥材的作用是配合實現這些作用。
第四道防線:現代醫學體系。以西醫為主的醫療與醫藥體系。這是在上述三道防線崩潰后的最后一道健康防線,其人數是相對少的。對于國民健康,除了醫學保障,更重要的是生態環境、食物、心態與心情,是生命生病而不是身體生病。醫生以治病救人為天職,國家可以像養公務員隊伍那樣保障醫生的收入。不以醫療數量看績效,而以醫院少病人為重要績效。只有醫學回歸醫學,減少商業成分,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線才能夠鞏固下來。
上述四道防線中,第一道防線是盡量不制造病人,使大部分人群無疾而終或少疾而終;第二道防線是消除食物鏈上的有害化學成分,增加免疫力和自我修復力,最大程度地少制造病人;第三道防線,是將疾病早期干預早期預防,盡量不用有副作用的植物藥或物理方法,將疾病得到初步控制并治愈;第四道防線是應急防線,利用現代醫療的科研成果,對于進入到醫院的少數病人進行精心治療,救死扶傷,不以盈利為目的。農業何去何從?農民何去何從?取決于消費者覺醒,決策者覺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