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邪不壓正》,作為姜文的忠實影迷,又幸運地收獲了一部經典的姜文電影。觀影之前我還隱隱約約擔心在影壇撈比橫行的風氣下, 姜文也會墮落。不過電影的第一幕就徹底打消了我顧慮。
這部電影語言(布景,鏡頭,表演,臺詞,節奏等)仍然非常優秀,風格上更接近《讓子彈飛》,只是由于故事本身和演員差強人意,戲劇張力不及。但比起《一步之遙》來,姜文這次非??酥谱约耗Щ弥髁x的表達欲,相信廣大觀眾可以體會到各種爽點,但又一如既往的, 跟不上故事的走向, 跟不上角色的心理變化, 看完以后會覺得困惑。
然而這一次, 我作為一名姜文的影迷, 一貫自詡能夠讀懂姜文所有電影, 看完《邪不壓正》之后也陷入了迷惑,因此而失落。
我自己觀影哲學中,對電影的理解有六層次, 由下至上是:電影語言,敘事主線,電影主題,創作動機,創作風格,這五個層次是對導演主觀世界的理解; 第六個層次是對導演自身的理解。
我過去自認為對姜文電影的認識達到了第六個層次,因此寫下了這篇回答:
《姜文是一個怎樣的導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88006/answer/35326634
而這一次看《邪不壓正》,我感覺對這部電影的理解無法上升到第六個層次,作為一名影迷,所以感到迷惑和失落。
于是這篇影評需要談兩件事. 一是這部電影本身, 二是自己觀影后產生的困惑和思考.
劇透提示:我會先說說《邪不壓正》的故事主線,然后分析它的主題,再談談它的電影語言。這些方面都會有大量劇透。
貫穿《邪不壓正》的敘事邏輯,有兩條主線,一條線是李天然的復仇,說的是家恨,在故事的前臺;另一條線是李天然為何遲遲復仇不了,這條線潛藏在故事背景中,講的是國仇。
先特別強調一點。當我們作為觀眾,看到飾演李天然的彭于晏時,千萬不要只看到了彭于晏,要當我們看到的是姜文自己。
好比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姜文演不了馬小軍,所以只能讓夏雨替他自己演馬小軍。然而對這個角色的所有塑造,都是服從姜文把自己代入這個角色而生的姜文式理解。
又好比周星馳讓文章和吳亦凡替自己演三藏,他已經老了,作為演員又太貴,自己制片的項目請不起自己,只好由別人替飾演自己詮釋的角色。當我們眼中只有演員吳亦凡時,就完全無法體會到導演周星馳的初衷。
李天然這個角色,是彭于晏替姜文自己演的。所以看到彭于晏要給周韻『治一下腳』時,不要覺得誰頭上有一摞摞的帽子噌噌地疊起來突破天際。那還是姜文又一次在電影中以權謀私,再一次跟他的妻子示愛。只是姜文和周星馳一樣保持了『專業導演』的專業素養,珍惜角色,沒有讓年歲難饒的自己去勉強飾演年輕人,毀掉一個好角色。
且不論彭于晏在年輕女性心中的帥氣,他本身積極向上、拼搏努力的從業態度,一次次證明他好演員的素質。但彭的天賦如同文章的天賦,畢竟難以達到姜文或周星馳作為演員時那樣的高度。所以彭于晏飾演姜文為自己量身打造的角色時,難免有不到位的地方。
看到這一點, 是理解第一條主線的關鍵。
李天然的角色設計其實很有層次感。他表面上的內驅力是為親復仇,如同嘴上不停喊的,『他殺了我的師傅,師娘,師姐,我要報仇』。這一層仇恨雖然真實存在,但更深的動力卻源自于私心:師兄滅門時,李天然還是一個孩子,恐懼深深嵌入了他的內心,更深刻的則是由于無能為力而生的愧疚,自責和自我否定。
他只有通過復仇,做出行動,殺死師兄,才能殺死內心曾經的恐懼,從而扭轉對自己的愧疚和自責和自我否定,重獲新生。
整部電影為這種層次感做了大量的鋪墊。比如李天然的噩夢并不是師傅師娘師姐一次次在面前倒下慘死,而是師兄殺自己的時候,自己動不了,什么都沒做。他說話特別容易自我否定(我早該死,當年我師傅師娘師姐被殺,我就什么都沒做出來),反復表現出一種借他人之手(比如借周韻之手)自殺,從而為自己當初懦弱贖罪的傾向。
熟悉姜文電影的人,由李天然這個角色或可聯想到《鬼子來了》。姜文為《鬼子來了》接受采訪時說過:
姜文自己說:“我從小就對歷史感興趣,我想拍《鬼子來了》,其實是想對自己三十五年來的生活做一個總結,對恐懼、對愛、對死亡的感受。是什么引起恐懼?為了擺脫這個恐懼,是遠離死亡,還是接近死亡?這些都是我三十五年來腦子里和心里的感受。我想把它表達出來,正好有這么一個故事,往里面一裝,合適。”
他還說:“還沒拍《鬼子來了》的時候,我去了趟日本。到一家賣武士刀的店里去,店里有一把400年的刀,我特想買,但因為它是文物不能賣。陪我去的日本人叫山本,晚上吃飯時他問我,你為什么對那把刀有興趣?我說,這把刀給中國人帶來恐懼,直到現在,擺脫這種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攥在手里,跟我的手合一,屬于我。
姜文三十五歲時把自己三十五年的一個核心『情結』(complex),屬于他自己的某種『恐懼』,在《鬼子來了》這部電影里和『國仇』結合起來。
通過《鬼子來了》這部電影我們知道,姜文的這種『恐懼』情結并非僅僅是恐懼本身,他更恐懼的是,由于『恐懼』,導致他沒有做出應該做的『義舉』,從而讓他害怕自己肉體雖然存活著,但靈魂卻因畏縮而死去。
而在《邪不壓正》的李天然身上,顯然是對同一種恐懼的詮釋。所以我認為在李天然報家仇的這條線上,是《鬼子來了》精神內核的延續。
孟子有一句『國士之言』: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也。 我感覺曾經的姜文發自內心害怕的,是自己成為不了這樣的國士。在《邪不壓正》中,這是李天然最深的恐懼,是他的情結所在,是這個角色的corner stone。
所以李天然在劇情中最大的問題就他頂著『不共戴天之仇』,卻一直無法直接去復仇,而是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拖累他。有在美國的上司的命令,有關心他的美國養父不顧尊嚴保護他,有藍先生語焉不詳的計劃……真正拖累他的,并不是這些外部因素,而是他內心的恐懼,害怕真正面對仇人的時刻,自己變回了十五年前那個在仇人面前噤若寒蟬的孩子。
所以他不像藍先生那樣,一副君子復仇十年不晚,老謀深算忍辱負重的面目;而是屢屢用魯莽愚蠢的行為試圖證明自己復仇的欲望和勇氣,好像要證明自己不是一個懦夫。但最關鍵的證據:不顧約束不顧代價的殺死仇人,這點卻始終沒有發生。
所以周韻的角色對這部電影非常重要,并不是姜文又一次討好老婆而已。只有周韻才看穿了李天然內心深處的恐懼所在,一步步推進他終究成功地邁出了復仇這一步,不僅報了家仇,自我也得到救贖。
在這個層面上,《邪不壓正》又是《一步之遙》的延續。『to be or not to be, 是這么遭還是那么遭,是一個問題』。要 to be 而不是 not to be,必須戰勝內心的恐懼,從而付出足夠的代價。這是李天然面臨的抉擇,也是姜文三十五歲之前內心最想通過電影來表達的抉擇。
然而很優秀的年輕演員彭于晏,看來他一生中卻沒體會過這種多層次的矛盾。他把李天然塑造地很勇敢,勇敢成了一匹莽夫,卻無法駕馭劇情給角色安排好的各種畏懼。
彭于晏不明白李天然的魯莽,正是為了掩飾內心的畏懼。于是觀眾也無法明白這點。為何李天然老是莫名其妙自責,他的復仇不是無所畏懼嗎?他面對仇人不是一臉堅毅和執著嗎?不是很努力很義憤嗎?周韻這個角色有必要存在嗎?
雖然彭于晏很優秀,很敬業,但他沒有只演出了『李天然』的光明面,沒有演出他的影子,于是這個角色不是立體的,而是平面的。
和某個爛演員毀掉了整部《繡春刀2》不同, 彭于晏的情況更接近文章。文章在《西游降魔篇》里,也很努力,也是演出了唐三藏這個角色的無所畏懼,無畏到近乎愚蠢,卻演不出唐三藏內心的畏懼。文章不知道唐三藏正是因為能察覺自己的感情,害怕有感情會損害自己濟世的理想,才用魯莽的行為試圖證明自己對『大義』的忠誠。
不怪彭于晏和文章,畢竟他們飾演的角色,是為周星馳和姜文量身定做的。但也因為如此,《邪不壓正》整體的敘事邏輯都不夠連貫了,為李天然內心恐懼做鋪墊的環節變得莫名其妙,而后面李天然對自己恐懼的反復陳述顯得笨拙蒼白,于是觀眾未必能get到電影的敘事邏輯。
=================
《邪不壓正》的另一條主線,則是國仇。然而這一條線卻是潛伏在故事背景中的,沒有明顯地陳述出來。
上文談到了姜文的《鬼子來了》,正好借《鬼子來了》,詮釋一下《邪不壓正》的暗線。
姜文接受采訪時明確表達了,他三十五歲之前有一個要戰勝恐懼,用接近死亡的方式才能實現的 『義』(用《一步之遙》里的詞則是『to be』),他認為《鬼子來了》的故事正好可以表達出來,因此創作了這部電影。
而《鬼子來了》里的『大義』自然是抗日,與《邪不壓正》相同;而恐懼則是日本人的屠刀。問題在于,《鬼子來了》里掛甲屯的鄉親們,一開始是沒有抗日覺悟的。對明顯是八路軍武工隊的人送來鬼子一事,也只有恐懼而毫無大義上的認同。
這體現了姜文對傳統抗日敘事的質疑。傳統抗日敘事中,抗日的趨力是民族大義,國家存亡。然而抗日需要進行全民族的動員。民族大義也好,國家存亡也好,歷來都是精英階層的敘事,所謂『肉食者謀之』。從歷朝歷代的興亡來看,這種大義在實踐中似乎是『不成立』的。
這種『不成立』,既表現為精英階層,統治階層『覺得水太涼』,魯迅所說的『民族脊梁』太少,而削發剃頭,認賊作父的將軍和大學士們反而太多。又表現為平民百姓們『隔江猶唱后庭花』,反正都是種田交租,城頭變換大王旗,興亡百姓苦,誰來了都一樣。
于是在《鬼子來了》里,掛甲屯的鄉親們沒有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邏輯指導下對鬼子嫉惡如仇,而是遵循了姜文所理解的另一種中國人邏輯:善良。
正是在『善良』的作用下,掛甲屯的鄉親即便生命受到雙重威脅(武工隊的威脅,和被日本人發現的威脅),也不忍心殺死兩個態度惡劣的日本俘虜。甚至還不得已給他們吃白面,想辦法照顧他們活著。
而當日本人在宴會上大開殺戒之后,國仇轉換為了家恨,而家恨又詮釋了國仇,兩者達到了一致。于是姜文塑造了魔幻現實主義的對比:掛甲屯之前善良得有些愚昧,看似膽怯的鄉親,居然在屠刀面前沒有一個表現出畏懼,都拼死抵抗。
而與鄉親們對比的日本兵,卻是完全相反。日本人總是符合精英的邏輯,高喊著大義,一副無懼死亡的戰士形象。但面對真正的死亡威脅時,都褪去了虛假面貌,要么是喊著『大哥大嫂新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要么是被馬大三的一把菜刀追得滿院跑。
所以我們知道,由于姜文『右』的思維方式存在(參見[姜文是一個怎樣的導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88006/answer/35326634)),他不相信精英們的『大義』,既不相信日本鬼子的大義,也不相信國家興亡的大義。他對抗日做出了自己的詮釋,國仇和家恨融為一體,讓善良的人覺醒,不惜獻出姓名做出了『to be』的抉擇。
從這個角度看《邪不壓正》是另一個方向的《鬼子來了》。北京正是七七事變前夕,抗日主題很明確。但《鬼子來了》是國仇轉化為家恨,而《邪不壓正》則是家恨上升到國仇。
李天然師傅一家的悲劇,比起一個叛徒徒兒來,更本質的則是日本的侵華。電影已經演得非常明白,日本人搶奪中國的土地種鴉片,再賣給中國人,讓一些中國人淪為毫無尊嚴的煙民,為了兩個月吸毒的生計不顧『體面』搶走路人的錢包。他們再用販煙的巨額利潤,為侵華戰爭提供資本。
這個故事里有滿滿的國仇,然而姜文對俠肝義膽民族英雄的那套邏輯并不感冒。他要在國仇里找家恨,在家恨里找國仇。于是在李天然的復仇故事中,國仇自始至終都作為背景出現,表達的非常含蓄。
姜文遵循自己的理解,不惜拼命克制自己非常濃烈的民族主義情結。
舉一個例子。我在《邪不壓正》開頭就注意到一個細節,姜文顯然用非常巨大的成本,還原了一個僅僅作為背景存在的老北京城,做出了荒涼但莊嚴的前門樓子,寬闊的城墻,還有綠樹叢中的胡同房頂。從鏡頭語言來看,這些景色是非常美的。我一直在奇怪,究竟是怎樣的創作動機,才讓姜文用如此大的成本去塑造一個美麗的老北京,難道只是他作為大院子弟以權謀私的懷舊感?
直到電影末尾,看到了一幕非常刺激的畫面,我才明白了姜文的用意。我看到了日本軍隊踏步進入北京城,城頭上一幫日本人和漢奸在高歌歡迎。這是我第一次在電影院看到如此刺傷民族自尊心的畫面。
于是立刻就想通了姜文的用意。他之所以花巨大成本打造一個美好的老北京,就是為了這刺激觀眾的一幕。他按自己的邏輯無法在故事主體中講述國仇,希望用這個令人無法矚目的可恥畫面,讓大家感受他所壓抑的國仇情緒。
《邪不壓正》故事中,雖然李天然的復仇邏輯一直源于家恨,但他的復仇行為其實都背靠國仇。在國家利益博弈的格局中,各方都把李天然視作棋子而已。
仇人勢力龐大,源于日本人的庇護。美國上司不想讓他復仇,源于美國的利益,只想通過李天然獲得日本的間諜情報。而藍先生遲遲不讓李天然復仇,因為藍先生并不關心李天然的家仇,他只想借機讓漢奸和日本人狗咬狗,從而使他有辦法救出那位張姓軍閥,好在未來撐起抗日的大旗。
這些明暗算盤和李天然內心深處的恐懼糾結在一起,讓李天然總在按別人的旨意活動,掩飾了自己內心害怕自己是懦夫的恐懼,遲遲無法做出自己『to be』的抉擇。
姜文只想探討國仇和家恨相融合的過程,因此他把那些已經達到這個境界,真正做出了抉擇的人物,反而全部都放在故事背景中。例如那些不惜生命為主角做掩護的黃包車夫。他們在面臨生死抉擇時,簡直毫無猶豫。如果探討這些角色的主觀世界,一定有一個非常豐滿的邏輯讓他們不惜用生死來達成一個小目標。
就連那位『你不知道我會武功嗎?你一直都這么勇敢嗎』,慷慨赴死的保姆,她肯定也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故事;不過姜文也寧愿讓她的故事淹沒在觀眾控制不住的笑場中。
在今天這個小資文化主導的時代,講偉光正的革命英雄已經得不到絕大多數人的理解了。電影是給觀眾看的,只有通過小資自身在斗爭過程中的蛻變,才適合讓小資的觀眾一步步體會到英雄的精神。
所以《阿凡達》主角的初始動機是為了殘疾的雙腿,《恐怖直播》的主角為的是收視率,韓國《出租車司機》的主角為的是給女兒買玩具交租的一筆車費,《無法避免的戰爭》主角為的是好友情誼,《辯護士》的主角為的只是工作,《銀翼殺手2017》主角為的是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然而他們為了某種共同的原因,最終都一步步走向了另一個自我,勇于選擇了『to be』的那個自我。
不再只歌頌英雄,而是講述反英雄主義的平民如何一步步成為英雄,已經成了當代泛左翼電影的主流選擇。為了講清楚人和猴子的差別其實在于會不會用火這個道理,總是不得不先從猴子講起。
===============
在《邪不壓正》這部電影里,有家恨和國仇兩條線。兩條線最終要融合唯一,才形成一個姜文認同的完整的邏輯,構成主角做出選擇的原因。
姜文通過一種辯證法的劇情安排,推動了兩者的融合。這體現在多個配角身上。
在《邪不壓正》的故事中,日本人固然是明確的反派,而美國人對中國也完全是利用關系,通過李天然養父這個很善良的角色,也透露出對中國的明顯鄙夷和漠視。他眼中只有『家』的利益,沒有『國』的利益。養父眼中的李天然,并不是一個中國人,而是自己的養子,是個美國人,只有帶回美國才能保護。養父不理解李天然的犧牲,更加不理解藍先生兩個兒子的犧牲。養父簡直是整個中美關系的隱喻。養父『家』的邏輯,阻止不了李天然的復仇。
許晴的『家』的邏輯,同樣阻止不了。許晴飾演的角色并不關心國家的命運,只是想擺脫自己給人做妾的悲劇命運,幻想了一個做島主獨享富貴的烏托邦。但這份『家』的邏輯,同樣在國破之后,以許晴從城墻跳下宣告幻滅。她看似只為小家的烏托邦幻想,其實也與國家興亡息息相關。
藍先生是北洋軍閥中殘留的理想主義者,深負國仇,為此已經犧牲了兩個兒子,仍不惜做美國人,日本人,漢奸的三面間諜,幫他們做臟活黑活。他能忍辱負重堅持二十幾年,布局只為多拯救一些愿意抗日的勢力。他心中有強烈的『大義』,為了這份大義,甚至不惜殺害十幾年好友李天然的養父,犯下所謂『nessary evil』的罪行。
然而藍先生卻沒有把『為國家舍小家』的邏輯堅持到底,他雖然僅僅和李天然見過六次,但『太多了』,以至于在一個布局了近二十年計劃的最后關頭,他由于對李天然的喜愛,背叛了自己的計劃。冒著生命危險留下,放跑了李天然,最終也并沒有為『國』的利益,去犧牲李天然『家』的利益。
周韻的角色也是如此,為了『家仇』執著了半生,甘愿嫁給人生兩個兒子再離開,也要堅持復仇。但當她真正看到仇人已是耄耋老人,帶著小女孩出現時,卻沒有動手。她一直勸李天然該動手時就動手,自己卻迷惑了。周韻的角色自己并不能解決這個困惑,姜文在設計這個角色時其實早解決了這個困惑:軍閥混戰產生的仇恨是私仇,在他的邏輯中無法和國仇結合的私仇,在人性的善良面前沒有合法性。
這些角色的抉擇非常重要,清理完了各種外圍邏輯,最終落到李天然身上,是國仇家恨合為一體;落到廖凡身上,也是國仇家恨合為一體。于是姜文貢獻了結尾極其精彩的復仇之戰,讓人快意恩仇,過足了癮。
要說李天然這個角色和藍先生,其實都應該是由姜文飾演的,所以他們是一體兩面。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實現了孔子所說的兩個道德理想。
李天然是終于戰勝了內心的恐懼, 選擇了『to be』,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也』。
而藍先生則是選擇了『not to be』,『譬如為山,功虧一簣,止,吾止也』。
考慮到姜文還在劇中讓一個日本人講解論語,我懷疑本劇的劇本創作者對孔子論語的這兩個道德理想也有很深的理解。
================
有了上述這些內容,我覺得再細細討論《邪不壓正》細節上的得失,意義不大了。倒是可以講講姜文的北洋三部曲的內在邏輯。
三部電影有一個共同的時代背景,符合姜文本人一貫的『宏大敘事』。其實他的每部電影都有一個顯著的時代背景,要么是抗日,要么是北洋,要么是wg,要么是『紅太陽的隕落』。然而這些電影多是討論個人內心的抉擇和成長。姜文內心一定有一段不為人知的關鍵經歷,讓他把個人內心的抉擇和時代大背景結合來看待。
如姜文在《一步之遙》中說的『to be or not to be』,他每一部電影的主題其實也在于此。從『左』的視角來看,是解放,為了反抗強權,不惜做出犧牲性命的抉擇。而從『右』的角度來看,是自由,為了忠于內心的自我,不惜做出犧牲性命的抉擇。
如我之前文章所說,姜文由于他的人生經歷,使得他價值觀兼具左右兩個不同的向度。據此我做出過姜文電影一左一右循環的預測,顯然又命中了《一步之遙》和《讓子彈飛》。
通過《邪不壓正》看后的思考,我感覺對姜文的認識又進了一步。之前更多地看到了姜文左右價值觀的分裂,現在我感覺姜文也一直存在他自己對二者進行融合的邏輯。
簡單來說,《讓子彈飛》講的就是革命,寄寓了姜文的人民立場,和做革命領袖的英雄主義情懷。而《一步之遙》講的是自由主義主題,人如何忠于自我,做出抉擇?!缎安粔赫穭t是兩個邏輯的融合:通過英雄主義的舉動,救贖被恐懼束縛的自我。
《邪不壓正》里反復對李天然說一句話,你去做,你為什么不做,你去做。姜文借各種角色之口,把不去做的理由說盡了。他想把這一切的借口都罵一遍.
姜文曾經的個人理想,和他的人民立場,英雄主義情懷是存在一致的。這種價值觀定義了自我,然而在現實面前,選擇這樣的價值觀,意味著難以承受的代價。用姜文的話說:
恐懼、對愛、對死亡的感受。是什么引起恐懼?為了擺脫這個恐懼,是遠離死亡,還是接近死亡?
姜文自己一定體會過雙重的恐懼。一種恐懼源自于某種代價,這種代價有可能表現為愛(失去的)和死亡(付出的)。另一種恐懼比這更高級,是害怕由于第一種恐懼存在,從而無法堅持理想,在肉體上得以保存,卻在精神上死亡。
表面上看,只有『遠離死亡』,才能遠離第一種恐懼。而實際上,卻只有敢于『接近死亡』,才能戰勝第二種恐懼。這是姜文得出的理解,也是他反反復復在電影中表現的主題。
于是《鬼子來了》里的馬大三被砍頭后怒目圓睜,《太陽照常升起》里瘋媽和老師從容赴死,《一步之遙》里馬走日高塔跳落,包括《邪不壓正》里的李天然,講的都是心懷第一種恐懼的人,最后通過『靠近死亡』的做法,戰勝了第二種恐懼。
當姜文的角色想要捍衛的自我,是一個理想主義的,集體主義,英雄主義的,利他的自我時;姜文拍攝出來的就是泛左翼電影,如《鬼子來了》,《讓子彈飛》,《邪不壓正》。
當姜文的角色想要捍衛的自我,是一個有豐富內心卻不被周圍所理解,裹挾在大時代洪流中,覺得世界荒誕,內心孤獨的自我時;姜文拍攝出來的就是帶著右翼情懷的電影,如《陽光燦爛的日子》(『紅太陽』燦爛的日子,wg),《太陽照常升起》(『紅太陽』隕落的日子,76年),《一步之遙》。
雖然《邪不壓正》并不是姜文硬質量最優秀的電影,但我期待現實中的左翼能對這部電影給出足夠的贊許。它本質上是說的理想主義者自己的故事。
當你們懷揣著一個為國為民的理想時(而不是復仇),你以為自己能干很多的事情。然后就像《邪不壓正》里周韻角色所說,你結婚了,生孩子了,越來越多的人勸你放棄?!豪咸鞝敃土P他們的』,這句話簡直就像一個自詡馬克思主義者說,『按馬克思主義,隨著生產力發展,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一樣,是理想主義對自己內心恐懼的妥協。然而這種妥協持續下去,不怕真正的自我死掉嗎?
姜文借周韻的口回答是:你滾!
對《邪不壓正》和姜文其它電影的理解,到這里就結束了。
==============
最后聊一聊自己觀影后的困惑和思考,做一個記錄。
我認為人對電影的理解其實有六個層次:
電影語言,敘事主線,電影主題,創作動機,創作風格,對創作者的認識。
電影語言的層次是最容易獲得共識的。放到姜文電影里,就是明顯過剩的才華,表現在對白,演技,堆滿了還漏出來的細節,各種強烈的審美和獨特的情趣(比如姜文電影鏡頭對女人性感點的觀察欲,這次是許晴的胸腿臀;和姜文對他現任妻子的愛意)。
在電影語言這個層面上,大多數觀眾都很認可姜文。因為那種精益求精的程度的確令人贊嘆。想想看《讓子彈飛》里鴻門宴那段的劇情張力,簡直無人可比。由《邪不壓正》來看,姜文的才華顯然還是過剩的,盡管非常非??酥?,以至于很難找到《一步之遙》那樣無處不在的魔幻現實主義鏡頭。相比之下,就要讓明確感到『江郎才盡』的周星馳羨慕了。星爺自從自己不參演開始,他的作品明顯存在細節和張力不足,支撐不了故事主題的問題。
到了敘事這個層面,估計大半觀眾都對姜文欣賞不了了。姜文的作品對普通人而言算是流暢的,恐怕只有《鬼子來了》一部。其它每部電影恐怕都能給人思維奔逸的感覺。姜文的電影永遠不夠剪,永遠慢不下來,和《燃燒》《銀翼殺手2017》這樣花巨大精力慢下來的電影截然相反。
這其實已經成了姜文的典型風格。我甚至會想象,姜文他們創作團隊準備了一個完整,流暢的故事主線之后,拍每一場戲都會故意拋開全局的束縛,與傳統電影每一筆都緊扣主題不同,他只設定每一幕都必須足夠精彩好看,不惜荒誕,甚至以荒誕為美。因為需要表達的太多,現實主義裝不下。
姜文的才華最為泛濫的一部電影,自然是《一步之遙》。但絕大多數普通觀眾都無法欣賞它,以至于掀起了姜文和影評人的相互批判。
由于姜文的敘事本就讓人難以讀懂,故事的主題更是諱莫如深了。他很少用鏡頭詮釋角色的動機,而是根據角色的動機,給角色設計合理的行為。
例如《邪不壓正》中藍先生問李天然兩遍知道做啥嗎?然后潸然淚下,說認識了六次,太多了。接下來讓李天然逃跑,自己和廖凡決斗。這一場雖然有邏輯性非常強的因由,但卻不置一詞,觀眾自然容易看不懂。
這是一種『尋找知己』的做法。我們如果缺乏足夠的閱歷和換位思考能力,就不可能理解角色的言行。簡直就像各種圈子里的黑話一般作用。
按我的理解,姜文電影的主題有著統一的內核。就是在左翼和右翼價值觀相互糾纏的大時代背景下,探討人們在恐懼和自我之前所做的抉擇。
好的電影人,都有自己統一的電影風格。與其說這種風格是他們實踐的規尺,不如說是他們的喜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姜文對自己拍攝電影的過程明顯是極其享受的。從《邪不壓正》里各種精彩對白,尤其是『她不知道我會武功嗎?她一直都這么勇敢嗎?』,『地上五把槍你不撿!我忘記了!』,都能看出作者得意的笑臉。《一步之遙》中馬走日在小姐客房回眸的鏡頭,我明顯能感覺到姜文的自豪感。
一些觀眾可能不知道姜文為什么要拍這么晦澀的鏡頭,有些感覺他在炫技。其實姜文并沒那么關心我們能不能看懂,他自己早就樂在其中了。
姜文電影的這些層次,作為一名忠實的影迷,我認為自己都能理解。進一步的,我就像那些狂熱追星的年輕女粉絲們相似,漸漸會生出一種幻覺,覺得能體會姜文的創作動機,甚至通過他的作品能理解這個人。這幾乎是所有粉絲們都容易產生的錯覺和誤會。
但今天看完《邪不壓正》,我卻感受到了困惑。我能從理性上得出一個可以說服自己的結論,說明姜文這部電影的主題,以及和他過去電影的一慣性。但我卻無法從感受上理解他為何選了這個故事?;蛟S如姜文所說,這個故事正好能裝下他想表達的東西,所以選擇了它。而這種選擇,并非觀眾能感同身受的.
作為一名影迷,感覺就像粉絲失去了自己的偶像相似,我感到失去了『理解自己所喜愛的導演』這種成就感。或者這種幻覺從來都是自欺欺人的。我感覺到很失落。
伴隨著回家路上的思考,和寫這篇影評的過程,還是找到了答案。影迷是影迷,姜文是姜文。能了解姜文的,只有他自己的至親好友。努力解讀別人的電影,最終都是在通過理解別人作品的過程,認識和推進自己。這恐怕是電影這門藝術最大的價值之一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