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記者從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了解到,近半個月來,每天都會有3到6人因受不了股市震蕩,到該院接受心理治療。
該院醫生戴王磊告訴記者,這部分“心理受傷”的股民,年齡在25至45歲之間,患者多表現為睡不著、過于擔心、患有抑郁癥等。其中,市民小花(化名),只要一聽到“股票”二字,便會全身發抖,胸悶喘不過氣來。
原來,小花此前一直有在炒股,但都較為謹慎。前段時間股市一片大紅,小花耐不住“寂寞”了,加上身邊親戚朋友也在不斷加倉,小花就投入了大部分積蓄。沒想到,滿懷信心的小花屢遇跌停,總共虧損了400多萬元。
女大學生休學炒股幻想成“世界首富” 退休教師身子好好的老感覺“瀕死”……
張葉 繪
股市走牛,很多人都憧憬能搭上瘋牛行情,賺上一筆。但事實上,相當一部分人并不適合炒股。如果沒有一顆“平常心”,面對股市中的每一次潮起潮落,失去的就不僅僅是金錢。2日,揚子晚報記者從蘇州大學附屬廣濟醫院得知,這段時間股市連遭重挫,心理門診接診的患“股市癥候群”的病人明顯增多。除了退休老人,年輕白領女性、大學生等病例也明顯增多,甚至有高中生炒股病例!
病例1
兩個月前,她掌管的基金凈值跌破一元
這個月她寫字、拿鼠標,手都發抖
患者檔案
股民:基金經理潘小姐
性格特征:過分苛求、追求完美
事件:經驗豐富,但仍在市場暴跌中迷失方向
癥狀:整日坐立不安心煩意亂,胸悶氣短、周身不適
潘經理好像天生就跟數字特別有感情。她心算的速度明顯超乎常人,上街購物、點菜能夠立即把總價報出來。當年她以數學幾近滿分、總分全省第二的優異成績考上了某重點大學。畢業進入公司工作后她很快脫穎而出,才30歲的她,就已坐上了基金經理位置。去年下半年開始的大牛市,更是讓她在今年年初得到了七位數的分紅。
怎料股市風云突變,股指自上攀5100多點高位后一路下瀉。潘經理所掌管的基金凈值也在兩個月前跌破一元。本是同一戰壕的兄弟基金之間這時也頻生齟齬,“渾水摸魚瞎攪一氣”、“為求自保不擇手段”,甚至“明目張膽地挖墻腳”(引用她的原話),這讓她明顯感到操作不順:“該震掉的震不掉”、“該拉起的拉不起”。本來對整個股票市場洞若觀火游刃有余的她,最近卻總是踏錯節拍馬失前蹄。上司對她能力的懷疑,也搞得她天天繃緊了神經。
這個月,潘經理精神狀態開始明顯有異。整日心煩意亂、坐臥不寧,注意力難以集中,一開始她以為自己只是擔心工作的事,后來發現隨便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一點細微的動靜都會讓她提心吊膽。后來發展到整日肌肉緊張,寫字、拿鼠標的時候手也會抖個不停,一天下來疲憊不堪,但是晚上卻總是翻來覆去睡不著。
醫生診斷
潘經理的情況完全符合廣泛性焦慮的癥狀標準。僅僅因為病程尚未達到至少六個月的標準,因此診斷為焦慮狀態。如果任其發展的話,將對她的工作、人際關系甚至日常生活都造成嚴重的損害。
病例2
去年入市賺錢,今年血本無歸
休學炒股女大學生突然喜怒無常
患者檔案
股民:大學生小敏
性格特征:環型性格
事件:休學在家專職炒股,仍未挽回慘敗的命運
癥狀:心情大起大落,極度高漲時亢奮不已,極度抑郁時自暴自棄
現在讀大三的小敏去年9月看到身邊有同學在玩股票并賺了不少錢,于是纏著父母要了10萬元錢投入股市。
當賺了錢將10萬元本錢還給父母時,小敏心中別提多爽了。拿著賺來的幾萬元錢,21歲的小敏再次撲進股市。但是這次卻沒有原來的好運了,雖然再次向父母討了10萬元錢低位進倉,可是小敏仍然血本無歸。于是小敏干脆休學在家全職炒股。對于寶貝女兒的這一決定,小敏父母也沒辦法。
可是后來,小敏的舉止變得越來越奇怪了。不僅把自己關在屋里不出來,就是連父母都避而不見。好不容易走出來轉一圈,也是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還特別容易因為一些小事發火。一吃東西就吐,說是“胃里不舒服”,晚上也開始失眠。
正當小敏父母擔心不已時,一周后,小敏神奇地好了,逮著人就眉飛色舞地說個不停。一開始家人還為小敏“心情好了”而高興,但很快發現她有些不對勁。小敏講話東拉西扯毫無中心,而且總是在不停地自夸,夸自己會賺錢,稱“一下子就賺了幾百萬”、“三年必將成為全球女首富”等等。此時的小敏似乎對什么事都感興趣,但做事總是有始無終,還常常因興奮躁動徹夜難眠。
醫生診斷
小敏被家人帶到心理門診就診后,經診斷她患有雙向情感障礙(又稱躁狂抑郁癥)。該病表現為心情大起大落,由極度亢奮突然轉變為極度抑郁,即在情緒的兩極間波動。此病的治療難度較大,容易反復發作?;颊咛幱谝钟魰r常有明顯的自殺念頭。
病例3
股市“雪崩”,他對老伴不敢如實相告
股票讓退休老師頻頻感覺“快死了”
患者檔案
股民:退休教師王老師
性格特征:猶豫不決、人云亦云
事件:用為兒子買房的錢炒股,不料血本無歸
癥狀:反復突發胸悶、心悸、瀕死感
王老師最近一個星期出現了好幾次突發劇烈心跳、胸悶、胸痛,有時伴窒息、頭暈,發作時他有強烈的恐懼、瀕死感。一開始,醫生以為他是心臟病發作,但心內科檢查卻始終未見明顯異常。醫生最后想到他可能是精神上出了問題。
而他的問題要從去年股市升溫時說起。當時盡管常有熟人鼓動王老師入市,但小心謹慎了大半輩子的他卻不敢涉足。直到今年4月份,他看到身邊的同事朋友個個賺得盆滿缽滿時,終于坐不住了。王老師不懂股票,他就將自己在股市中的“命運”交給了“精通股票”的表侄子。表侄子說買哪支股票他就買哪支。投進股市20萬元錢,一個月下來王老師竟賺了5萬多元錢。但隨后的大跌,把他嚇得拋掉了全部股票。沒想到2個禮拜后,他拋掉的股票企穩,還接連創出新高。
“股市就是能賺錢的好東西”,后悔不迭時王老師重樹信心,將手中的錢全部換為股票。可是“低位”購來的股票,并沒有為他帶來想象中的收益。隨著最近股市 “雪崩”,王老師賬面上的數字快速蒸發。老伴問及股票,王老師總是含含糊糊不敢以實情相告。“股票”成了王老師的心病……
醫生診斷
王老師的情況屬于典型的驚恐障礙,是焦慮癥的一種亞型,以反復發作的驚恐不安、瀕死體驗為主要特征。驚恐障礙多次發作不僅會極大地影響患者的精神狀態,甚至可能對大腦(顳葉皮質)及腦干帶來損傷。
門診印象
5月以來 “股市癥候群”爆增
除了退休老人,女白領、大學生和個體戶患者多了不少
蘇州大學附屬廣濟醫院心理治療師吳正言表示,本輪股市大漲大跌之前,他們平均每月收治一兩位“股市癥候群”患者。今年5月初開始,他們收治的“股市癥候群”患者開始增多。“現在平均每周都能收治到一兩位患者。”以前收治的患者,一般都是退休老人。“這個很好理解。退休老人有一些養老積蓄,可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在股市上遇到什么波折,就很容易出現身體上的各種不適癥狀。”
明顯增加的“股市癥候群”患者還有白領女性、大學生和個體戶。吳正言說,“我們最近甚至收治過一名高中生"股市癥候群"患者。”
“現在女性在經濟和生活上都比較獨立、有主見,也敢把收入投入股市。但心理承受力上還是不夠堅強,一旦被股市套牢,生存和心理壓力突然增大,很容易會患上"股市癥候群"。”吳正言分析說,而大學生和個體戶“股市癥候群”患者的出現,原因也類似女性白領。在他們收治的個體戶“股市癥候群”患者中,多數人文化素質不高,對股市根本不了解。
相關閱讀:
79歲老人炒股病發昏迷 無密碼 家屬難取救命錢(圖)
日前,成都一位79歲的張伯文(化名)大爺因突發心臟病摔傷入院并陷入重度昏迷,但因為所有積蓄約50多萬都被老人投進了股市,家人也不知道密碼,“救命錢”一直取不出來。
如今,當事人生命垂危,并已出現意識障礙,自然是辦不了委托公證。不過,公證處應其妻子陳佳芬(化名)的申請,出具了一份針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具結保證書”,詳細寫明了她丈夫的病情,并由該份公證書的保證人陳佳芬簽字確認。
然而在證券公司同意為老人辦理交易密碼更改服務后,又遇上了麻煩—沒有銀行卡取款密碼,即使賣了股票,老人的錢仍舊無法變現。7月2日下午,華西都市報記者聯系上了老人開戶銀行的一位負責人,他表示,按照銀行“綠色通道”的相關規定,開戶網點已安排人員陪同客戶辦理相關提取手續。(據華西都市報)
女子炒股失利欲自殺被民警勸下 稱已輸掉所有
警方微博內容顯示,6月29日下午,廣州市一名女網友在微博上發布信息,稱炒股失敗,意欲自殺。廣州警方官方微博“廣州公安”的值班編輯在網上巡查發現該線索后,將線索反映給110報警服務臺,隨后,110臺指派屬地派出所民警前往了解情況。
隨后,當地派出所民警找到發微博的女網友,女網友反映,自己以“杠桿”方式炒股,滿倉持有某只股票,最近該股票股價大跌,自己無法承受,因此意欲跳樓自殺。之后,民警與街坊鄰居一起勸說開導該女網友,使其情緒逐漸平復。目前,警方已經安排女網友家屬對其進行妥善照顧。(據北京青年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