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逐漸形成自己對周圍事物的想象、看法和表述,尤其是人口眾多和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反映他們的信念、傾向、主張和態度,影響他們的行為取向、評價標準和評價原則和尺度。中華民族講道法自然,講家比天大,講樂生厭死,重形神合一,重情理不分,重以柔克剛,尚溫良恭儉讓,尚求用大于求真,尚仁義求均貧富……正是因為有這些傳統,中華民族選擇了社會主義,也創造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重視向西方學習,同時摸索和創造運用這些學到東西的方法,尤其面對復雜問題,有時重要的不是學到的東西,而是如何將他們應用。拿著西方移來的“小樹苗”栽進中國這片“肥沃的土壤”,通常很難成活,只有對“小樹苗”改良,因為我們不能大面積改良土壤。毛澤東和鄧小平都是這方面成功的大師。當前,我們面對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同樣要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但還要考慮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和民族對周圍事物的想象,看法和表述,比如貧富觀、強弱觀、生死觀、家庭觀、道德觀等。
救死扶傷及醫療是政府和社會的良心,是群體的道德責任。因為人類有同情心,我們的祖先看見同類流血、發燒、痛苦,自己難受想去幫助,這才產生醫療。我們是群居動物,正是良心和道德責任,保證我們處于生命的弱勢時能獲得幫助,能危難見真情。實際上,人類信仰最多的思想、主義和宗教,最初都是為了幫助最困難的人,如基督教的博愛,佛教的普度眾生,共產黨為勞苦大眾等。
和平時期幫助最困難的人,政府要提供政策和經費支持,要有積極鼓勵全社會支持公益性醫療機構的改革,要有積極鼓勵青年醫生追求從良向善的政策。在政府經費有限的情況下,要引導公立醫院依法依規“賺富人的錢,幫助窮人”,反對“貧富通吃”,強調義利并重,旗幟鮮明地反對唯利是圖,尤其是當前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
資本沒有善惡之分,但附加在資本上的動機有善惡。我國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由來已久,良莠不齊。其中大多數豐富了醫療服務,促進了服務質量提高,帶動了醫生自由職業等,但也有突破行業道德底線,給行業形象抹黑,由此發橫財的。政府若不嚴格把關和監督,那些唯利是圖的動機必然讓醫院成為“血汗工廠”,讓醫生“坐診有坐臺的感覺”。想想前些年一些公立醫院和軍隊醫院被人承包的科室,聽聽一些地方電臺如今天天還在播放的虛假醫療廣告,這些都是不受監督的社會資本進入醫療的產物。
看到當前公立醫院越辦越大,有明顯的壟斷趨勢,人們希望通過引進社會資本抵制大型公立醫院的壟斷,想象將來會形成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的競爭態勢。但是,當年我國教育改革也曾遇到同樣的問題,政府推動社會資本辦學,想打破公立學校的壟斷地位。結果如何?有的民辦學校發展不錯,但遠沒有撼動公立學校,尤其是名牌公立學校的強勢地位。如今教育改革開始轉向扶持弱勢公立學校,在公立學校之間推動平衡,醫改應該吸取教改的經驗和教訓。
醫學盡管屬于自然科學,但遠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學,臨床中面對每一種疾病,不能簡單地數學推導和公式演算,涉及的因素及可變性太復雜,每個疾病都必須當一個項目來對待。醫改也一樣,每個醫院都是一個特殊的項目。我們沒有包治百病的藥,也不可能出奇制勝。讀毛主席的《論持久戰》,想起白崇禧讀《論持久戰》的感想,“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也許對我們進行醫改戰略設計有所啟迪。▲(作者是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社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