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4月25日14時11分在尼泊爾(北緯28.2度,東經84.7度)發生8.1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震感強烈。記者目睹一堵墻被震塌,周圍大批居民奔跑到空曠地帶,狗叫聲四起,手機信號中斷。圖為加德滿都部分房屋倒塌。中新社發 符永康 攝
中新網4月26日電 據“中央社”26日報道,在25日尼泊爾8級強震發生一星期前,約50位地震學家與社會科學家從世界各地前來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他們早已預料到尼泊爾可能發生災難性強震,希望能在強震來襲前更妥善地做好準備工作,沒想到地震在會議一周后就到來。
報道稱,與會專家知道自己是和時間賽跑,但不知道讓人憂心的情況何時會來。他們希望大地震再度來襲時,貧窮、擁擠、過度開發、房舍粗制濫造的加德滿都能有更妥善的準備。
英國劍橋大學地質學系主任、地震學家杰克森(James Jackson)說:“就像某種夢魘,遲早會發生。”“實際上和地質上而言,發生的事情完全在預料之中。”
但杰克森沒料到大地震會來得這么快。25日規模7.8的強震侵襲加德滿都,至今造成近2000人喪命,災損更是難以估算。
杰克森說:“地震的地區我先前去過,我到那里時,就想說這里會有麻煩。”
各界早就擔心加德滿都會發生地震,不只因為此地地處斷層,更因為此地的人為狀況,讓情況雪上加霜。
地震造成的災害,會因建筑狀況與人口的不同而有差異,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先前早有估算。
地質調查所地震學家華爾德(David Wald)說,若同樣規模的強震侵襲美國加州,每100萬人會有10至30人喪命,但在尼泊爾,可能會有1000人死亡,在巴基斯坦、印度、伊朗等地,甚至可能造成多達1萬人死亡。
據了解,中國曾有預報成功的例子。1975年的遼寧海城地震,素有“世界上第一個被成功預報的大地震”之稱,至今仍被“地震可預報論”的支持者們津津樂道。到底海城地震為什么會被成功預報,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好搜問答給出了詳細的解答:
海城地震前,我國地震部門曾經作出中期預報和短臨預報。早在1970年,全國第一次地震工作會議根據歷史地震、現今地震活動及斷裂帶活動的新特點,曾確定遼寧省沈陽一營口地區為全國地震工作重點監視區之一。1974年6月,國家地震局召開華北及渤海地區地震趨勢會商會,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區一二年內有可能發生5一6級地震。不久,國務院就批轉了國家地震局“關于華北及渤海地區地震形勢的報告”。對7個省、市、自治區發布了地震中期預報。1975年1月下旬,遼寧省地震部門提出地震趨勢意見,認為1975年上半年,或者l一2月,遼東半島南端發生6級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較大。與此同時:國家地震局也提出了遼寧南部可能孕育著一次較大地震。2月4日0點30分,遼寧省地震辦公室根據2月1—3日營口、海城兩縣交界處出現的小震活動特征及宏觀異常增加的情況,向全省發出了帶有臨震預報性質的第14期地震簡報,提出小震后面有較大的地震,并于2月4日6點多向省政府提出了較明確的預報意見。4日10時30分,省政府向全省發出電話通知,并發布臨震預報。
由于震前作出了中期預測和短臨預報,省政府和震區各市、縣采取了一系列應急防震措施;因而大大減少了人員傷亡;比如,營口縣政府在震前采取四條應急預防措施:①城鄉停止一切會議;②工業停產,商店停業,:醫院一般患者用戰備車送回家,少數重病思者留在防震帳蓬里就地治療。城鄉招待所、旅社要動員客人離開;③城鄉文化娛樂場所停止活動;④各級組織采取切實措施做到人離屋、畜離圈,重要農機具轉移到安全地方。上述防震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各街道、鄉一方面用廣播喇叭,另一方面派干部挨家挨戶動員群眾撤離危輾課藎械幕乖諑短旆龐車纈埃蚨畬笙薅鵲丶跎倭松送觥H绱τ詰卣鵒葉?度區的大石橋鎮,共有居民72000人,展時房屋倒塌67%,但只死亡21人,輕傷353人。再如,一個當地駐軍,震前正同鞍山市春節慰問團舉行軍民聯歡會,與會人員上千人,當接到緊急防震通知后,決定聯歡會只講話不演節目。結果人員剛剛撤離,地震就發生了,禮堂倒塌,只傷了一個最后離開的戰士。
此外,由于震前廣泛開展了防震減災的宣傳教育,使廣大干部群眾掌握了應急防震的知識,也有效減輕了傷亡和損失。如2月4日大連至北京的31次旅客快車,載滿了1000多名乘客奔馳在地震區的鐵路上。19點36分列車運行到極震區唐王山車站前,火車司機突然發現車頭前方;從地面至天空出現大面積藍白色閃光。這位司機懂得地震知識,馬上意識到這是地光,判斷地震即將到來,他沉著地緩慢減速,在減速過程中地震發生了。由于速度很低,末出現事故,安全地把列車停了下來,保證了全體旅客的安全。
海城地震發生在現代工業集中、人口稠密地區。該區絕大多數房屋未設防,抗震性能差,地震又發生在冬季的晚上,按照當地農村多數人的習慣,震時已都入睡。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事先沒有預報和預防,人員傷亡將十分慘重。國內其他未實現預報的7級以上的大地震,如邢臺地震、通海地震、唐山地震的人員傷亡率分別為14%、13%、18.4%。按這三次地震的人員傷亡率平均值估算,海城地震人員傷亡將近15萬,死亡可達5萬以上。而由于發布了短臨預報,震區各級政府組織群眾預防,使全區人員傷亡共18308人,僅占7度區總人口數的0.22%,其中,死亡328人,占總人口數的0.02%,重傷4292人,輕傷12688人,輕重傷占總人口數的0。2%。
震前預報預防的成功,還帶來了其他一系列的社會、經濟效益。由于人員傷亡的減少,尤其是青壯年傷亡減少,有效地保證了災區的抗震救災、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的順利進行。減輕了由國家大量派出救災人員和因停產而引起的損失。地震前,災區工農業日生產總值2600萬元,震后大部分在10天內恢復了生產,全區在2個月內就全部恢復了生產。如果沒有預報和預防,按半年產的時間計算,將損失30—40億元。另外,震前對一些要害部門進行了加固和處理,避免了可能發生的重大次生災害。如遼陽參窩水庫,是全省大型水庫之一。原無地震設防,工程質量也有一些問題。1975年1月進行了壩體加固,地震時,壩區山石滾落,壩體裂縫加大,冰面出現90米長裂縫,但是整個大壩卻安然無惹。又如,慶明化工廠于1974年12月下旬對庫存的4950噸易爆產品采取了緊急調出措施,免除了可能因地震引起的爆炸。
海城地震的成功預報,震動了世界。這是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由被動到主動的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它開創了人類短臨地震預報成功的先河,使人們看到了地震預報的前景是光明的。據估計,海城地震預報拯救了10萬余人的生命,避免了數十億元的經濟損失,僅就這一點來說,這次預報可以說是地震科學史上的一座豐碑。1976年6月,美國“赴海城地震考察組”負責人雷利教授在地震現場說:“中國在地震預報方面是第一流的。海城地震預報是十幾年來世界上重大的科學成就之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