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然而,最近調查發現碩鼠們以陳糧冒充新糧賣給國家糧食儲備庫,啃噬著國家補貼,危及民眾糧食安全、舌尖上的安全。下面報道表面上看是糧庫官員腐敗所致,但其深層次的問題卻是是糧食儲備的市場化改革,使得糧食儲備企業得以通過市場和國家的補貼獲得利益。
國家原本的意圖是,企業完成了任務,就可以獲得補貼,完成得越好,獲利越多,國家糧食儲備越有保障。但在實際運作時,企業卻可以以利潤為目標,利用信息的不對稱,與國家玩貓鼠游戲。所以往往是最善于欺騙的企業獲利最多。因此,這種改革方向,完全可能誘使官商勾結,套取國家補貼,威脅國家糧食儲備安全。
其實,市場化改革和中糧儲的定位本身就極容易產生矛盾。要保障國家糧食儲備安全,糧食儲備企業就不能完全市場化,最多只能是“半市場化”,這要求國家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和糧食企業的“準入”與“退出”制度,一旦出現問題,立即取消其問題企業的準入資格。
中儲糧及其下屬的各個糧站和儲備公司,承擔著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責任。在糧食市場繁榮時,其內部“碩鼠”的諸多嚴重問題,往往會被掩飾得不留痕跡。但是,在糧食市場出現供給危機時,這些問題便都會集中爆發。如果僅僅是以陳糧冒充新糧,這還不是最嚴重的情況。如果出現“空倉”現象,那么糧食供給危機就會瞬間爆發,后果不堪設想。所以在糧食儲備領域,我們難道還要繼續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嗎?
(人民食物主權評論員)
延伸閱讀:綜合自每日經濟新聞、北京晚報、新華網等媒體。
遼寧吉林被曝陳糧頂新糧
央視曝光“糧耗子”把戲
央視記者臥底吉林、遼寧三個多月,揪出中儲糧幾家糧庫“以陳糧充新糧”的“糧耗子”把戲。
據央視《焦點訪談》4月17日報道,記者根據糧商實名舉報,赴遼寧、吉林等地調查發現,當地一些中儲糧糧庫和糧商相互勾結,用陳糧頂替新糧賺取差價,每噸達700元,若買2萬噸,差價可達千萬,從業10年的糧商更是透露,“陳糧變新糧在業界已不是秘密”。
調查糧庫收陳稻補庫
為了調查慶云堡糧庫是否“以陳頂新”,記者以外地糧販子的身份進入了開原當地的糧食圈,經過3個多月的時間了解到了不少內幕。
知情人說:“他這個水稻究竟是怎么來的,我跟你說實話,有一多部分是在吉林黑龍江拉的,有一少部分是在開原外貿庫,都是陳水稻,你要上外貿庫一問都知道,外貿庫都是陳水稻。”這位知情人是開原當地的一位糧商,他所提到的開原外貿糧庫是距離慶云堡不到20公里的一個糧庫。
慶云堡糧庫的一名工作人員也間接證明了這一說法。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去年二三月份,糧庫的確收了許多陳水稻來補庫:“陳的多,新的不是貴嘛?”
套取國家補帖
根據記者的調查,開原市慶云鎮,只有慶云堡中心糧庫這一家糧庫。《中央儲備糧油輪換管理辦法》明文規定,對糧庫中的儲備糧實行輪換制度,稻谷儲存年限不得超過三年,按照慣例,糧庫每年都要輪出庫中的部分陳糧,收進來的必須是農民當年收獲的新糧。那么,本應該收新水稻的糧庫,為什么非要進這樣一批陳水稻呢?知情人告訴記者,以陳頂新的事在糧庫并不算什么稀奇的事,目的就是為了套取國家補帖。慶云堡糧庫保管員表示:“做買賣太正常了,收新的賣新的,上哪賺錢啊?”
2014年,國家收購農戶新水稻的價格為1.55元每斤,但如果糧庫收的是低價陳水稻的話,就產生了價格差。趙麗君說自己做糧食10多年了,這是全國各地潛規則,以陳頂新經常見。記者在遼寧、吉林等地的調查中發現,以陳頂新的現象在圈內不是秘密。
在距離開原市慶云堡中心糧庫不足兩公里的一個村莊,記者走訪發現,這里的農戶大多把新收獲的糧食直接賣給了當地的米廠或是糧販子,幾乎沒有人往糧庫送糧。當地村民表示,排不上號,沒有關系賣不進糧庫。
官方首次承認大量農儲糧或已嚴重受損
據環球時報的報道,英國《金融時報》4月19日文章,中國官媒曝光了中儲糧公司倉庫存糧質量低劣問題——一般被視為禁忌話題,這是中國官方首次承認大量農業儲糧可能已嚴重受損。
中國中央電視臺周末播出名為《糧倉“碩鼠”》的報道,暗訪畫面記錄了中國東北中儲糧倉庫官員以折扣價格購買陳糧或低質糧食,在填寫相關文件時卻顯示是按國家規定的價格購買新糧。報道中曝光的糧食已發芽、變色或發霉。報道稱,“通過這樣的操縱,質量難以保證。” 政府組織的糧食和棉花拍賣經常流拍,這加劇了外界的猜疑——它們的質量已差到無法商用的地步。
中儲糧的市場化運作
2000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對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進行重大改革,組建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對中央儲備糧實行垂直管理、政企分開,并按照市場經濟要求,對中儲糧總公司實行企業化運作、市場化經營新機制。截至2014年底,中儲糧總公司擁有直屬庫346戶。
作為擁有多達346家直屬糧庫以及更多代理糧庫、承擔國家政策性糧食收儲任務的中儲糧,其系統內已經爆出多起套取國家資金、損害農民利益的案件:2013年被檢察機關在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系統挖出110名“碩鼠”、進口轉基因油菜籽摻入中儲糧臨儲庫存;中央巡視組也指出,中儲糧存在著“基層腐敗案件高發、多發”等問題。
“實際上,如果進行徹底檢查,估計半數糧庫都會被查出各種問題,或者說,打擦邊球的灰色地帶”,一位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甚至見過有人把那些不會搞錢的糧庫主管稱作笨蛋”。
延伸閱讀:中儲糧用儲備糧搞商業經營 被指助糧價惡性上漲
2013-6-5 新華網
中儲糧搞經營撈過界
賊走關門?
近日,國家糧食局發布緊急通知,要求中儲糧、中糧、華糧、中紡集團等糧食儲備機構做好糧食安全生產的相關工作。
通知特別點名中儲糧,要求其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徹底扭轉近年來事故多發頻發的局面。
5月31日,中儲糧總公司所屬黑龍江林甸直屬庫發生火災事故。國家糧食局通報稱,經初步核查,過火糧囤和貨位共80個,糧食約5萬噸,主要是露天儲存的臨儲糧和最低收購價糧等政策性庫存。事故中萬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不過直接燒損糧食初步估計在700噸至1300噸。
巧合的是,火災發生前不久的5月28日,中儲糧總公司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根據中央巡視工作的統一部署,中央第一巡視組進駐中儲糧總公司開展巡視工作。”
而在5月初,國家審計署公布了對中儲糧的審計報告,報告指出中儲糧在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執行國家政策、重大經濟決策事項、內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重大問題,其中涉及金額最大的一項問題是:2011年,中儲糧總公司財務部未經內部審批,在北京農村商業銀行等13家商業銀行開立定期存單,累計資金84.4億元。
不過一位河南地方糧食企業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中儲糧等糧食儲備機構存在的最大問題還是其糧食儲備和經營業務不分,以及將糧食儲備業務分包出去收取利益的行為。
按照2012年公布的 《糧食法》(征求意見稿)的規定:儲備糧承儲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管理儲備糧,不得利用儲備糧進行商業經營,不得從事其他違反國家糧食政策和規定的活動。
為此,國家每年都要給糧食儲備企業補貼,上述糧食企業人士稱,河南、東北等地一斤糧食的保管費是0.043元/年,東部地區則還要偏高。也就是說,只要是進入國家糧食儲存體系,就能拿到這筆不小的補貼。
上述河南糧食企業的人稱,中儲糧等糧食儲備機構并不都要自有庫儲糧,它會吸收一些地方糧食企業的糧庫來儲糧,一般地方和企業的糧庫都非常樂意受到中儲糧的“青睞”,因為這意味著可以拿到巨額補貼,當然,其中免不了要給中儲糧“輸點血”。
國家審計署的報告也提到了上述問題,其稱,2008年至2011年,中儲糧總公司部分直屬庫在中央儲備糧存儲方面存在混倉存儲問題,還有個別直屬庫存儲設施不符合倉儲標準、在無承儲資格單位存儲中央儲備糧。中國人民大學農村與農業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稱,這些不符標準的所謂“直屬庫”,很有可能就是那些從地方和企業吸納進來的糧庫。
除此之外,中儲糧自己經營糧食業務也飽受業界和社會詬病,全國大人代表、社科院學部委員張曉山稱,在糧食法草案提交人大討論過程中,中儲糧對上述不得讓糧食儲備機構參與經營的條款意見很大,目前該草案也遲遲沒有成為正式的法律條文。
近幾年來,國務院也一再下文,要求中儲糧全面暫停除與儲備吞吐輪換直接相關業務以外的其他一切購銷經營活動。
鄭風田稱,中儲糧本身已經享受到了國家給予政策性補貼的優惠和利益,現在又想通過經營活動來牟利,等于兩邊便宜都占到了,這樣做的危害是:中儲糧的經營活動影響到其調控國家糧食總量和平抑糧食價格的作用。例如在糧食歉收、糧價高漲期間,中儲糧應該退出糧食收購市場,結果它也跟著其他市場上的糧食企業一樣,進入搶糧大軍,從而助漲糧價惡性上漲。
延伸閱讀:從“大糧倉”到“大糧商”--中儲糧可怕的逐利沖動
2013-6 鄭風田
比中儲糧黑龍江大火更可怕的問題是近年來中儲糧要從“大糧倉”邁向“大糧商”的逐利沖動,黑龍江大火昭示,中儲糧應該放棄逐利行為,回歸國家宏觀調控本位。
黑龍江省林甸縣中儲糧糧庫的一場大火,過火倉位儲存糧食5.14萬噸,1000噸糧食轉眼間化為灰燼,損失慘重。然而,這只是看得見的損失,其實近年來中儲糧暗中發生的種種操作,如果不加以遏制與校正,長遠來看將會給社會造成更大的效率損失。一場大火燒出了中儲糧存在的問題,也昭示著我國應該對現行的糧食儲備制度進行深刻反思,對國家儲備最優儲備規模、國儲、地儲、民儲各自應該承擔的最佳比例,如何遏制大糧倉變大糧商的逐利沖動等重大問題進行更明確的界定,防止其逐利形為給國家帶來更大的損失。
糧食生產受天氣的影響很大,糧價也一直在“蛛網理論”忽高忽低的怪圈中難以自拔,波動太大,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與消費者的城鎮居民都造成巨大影響。為了平抑糧價,國家通過建立糧食儲備庫,在豐產時把糧食收購貯藏起來,在減產時再拿出來銷售就可以平抑物價,這種思想就成了“貯備糧”的最直接來源。中儲糧成立的目的是“國家大糧倉”,是“敞開收購、順價銷售”到“托市收購,競價銷售”的產物。中儲糧的主要職能是要完成國家的糧食宏觀調控任務,要“維護農民利益、維護糧食市場穩定、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然后,近年來中儲糧發生太多的丑聞,諸如中儲糧許昌直屬庫原庫主任涉嫌貪污、挪用公款“上千萬元”,中儲糧河南周口直屬庫原主任侵吞巨額公款潛逃國外等等。今年5月初,國家審計署公布了對中儲糧的審計報告,報告指出中儲糧在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執行國家政策、重大經濟決策事項、內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重大問題。這次黑龍江的大火也是其直屬庫逐利造成的。據央視的報道,事發糧庫核定倉容量為7.6萬噸,該庫實際儲存糧食14.7萬噸。收購的儲備糧食多得沒地方放,露天存放,而同時地方糧倉卻“吃不飽”。其背后是一個利字,因為多貯備可以多拿國家補貼。超過核定倉容量7.1萬噸的糧食存放一年就可獲得610萬元的保管費。
比這些小利更嚴重的是中儲糧近年來屢屢不滿“大糧倉”角色,堅決要做“大糧商”的強烈沖動。中儲糧在壟斷了國家的糧源之后,近年來胃口很大,不但在執行糧食調控屢時屢被質疑逐利傾向,比如低價吸高價出。中儲糧私下搞了兼業的經營業務,從原定的裁判員業務“執行國家糧食政策調控職能”快速向“經營貿易”轉變,2008年試水,而且越做越大,獲利頗豐。這些逐利行為不但從事糧油加工、物流等商業貿易業務,還搞糧食加工企業委托業務,為其他糧食加工企業代收代儲糧食。中儲糧總經理包克辛更是在2009年提出加快延伸產業鏈,轉變為大糧商。中儲糧要突破“國家糧倉”本位職能,全面進入糧食經營、銷售、加工市場。
中儲糧這種既當裁判員又想當運動員的兼職逐利行為,引起其他糧食加工企業的極度恐慌。因為它借助國家的資金收糧,坐擁國家大糧倉,如果再搞糧食加工貿易業務, 其他從事糧食加工的企業日子就沒法過了。
中儲糧要回歸本位,做好本份工作:執行國家的政策調研職能,定位為非贏利糧食政策調控部門,于國于民都是大好事。
其實從提升我國的糧食加工行業水平來看中儲糧也必須回歸其本位,否則的話,就會象我國的足球一樣,當裁判員也參與到運動員中去踢球時候,整個足球行業就會演生出各種亂象來。如果中儲糧不固守“裁判員”角色,非要運動員與裁判員二者兼得,可以想象我國的糧食市場將會出現何種亂象。中儲糧必須定位于“非贏利”,為我國的糧食市場創造一個良好的公平競爭環境,讓其他的糧食加工企業去經營。國家根本不缺中儲糧經營業務賺的那點錢。只有良好的公平競爭環境,中國的糧食加工水平才能真正整體提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