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地下水監測點中水質較差級和極差級的分別占45.4%和16.1%。
4月22日,國土部的《2014年國土資源公報》(下稱《公報》)公布了2014年全國地下水水質監測結果。
結果顯示,全國地下水水質質量令人堪憂,全國地下水監測點中水質較差級和極差級的分別占45.4%和16.1%,總共占六成以上。
近日出臺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下稱“水十條”)提出,定期調查評估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補給區等區域環境狀況。公布京津冀等區域內環境風險大、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地下水污染場地清單,開展修復試點。到2020年全國地下水質量極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
圖片來源:南方都市報
“總體來看,地下水治理的總體目標是保持現有的極差級的水質比例不變。”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下水室主任高存榮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水十條”沒有提較差級的地下水水質目標比例是因為其大體上相當于地表水的四類水,治理起來難度相對較小,不像極差級地下水治理對技術和資金投入要求那么高。
現行《地下水質量標準》擬修訂
根據《公報》,2014年,國土部在202個地級市開展了地下水水質監測工作,監測點總數為4896個,其中國家級監測點1000個。
依據《地下水質量標準》綜合評價結果為水質呈優良級的監測點529個,占監測點總數的10.8%;水質呈良好級的監測點1266個,占25.9%;水質呈較好級的監測點90個,占1.8%;水質呈較差級的監測點2221個,占45.4%;水質呈極差級的監測點790個,占16.1%。
《公報》顯示,主要超標組分為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鐵、錳、“三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和銨氮)、氟化物、硫酸鹽等,個別監測點水質存在砷、鉛、六價鉻、鎘等重(類)金屬超標現象。
與上年度比較,有連續監測數據的水質監測點總數為4501個,分布在195個城市,其中水質綜合變化呈穩定趨勢的監測點有2941個,占監測點總數的65.3%;呈變好趨勢的監測點有751個,占16.7%;呈變差趨勢的監測點有809個,占18.0%。
《公報》提出,總體來看,2014年,在全國有連續監測數據的水質監測點中,地下水水質綜合變化趨勢以穩定為主,呈變好趨勢和變差趨勢的監測點比例相當。
不過,上述監測結果都是根據1993年制定的《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得出的結論。
“現行《地下水質量標準》實施近20年之后,我們已經啟動了標準的修訂,目前正在進行部門會簽,會簽之后將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審查。”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李明陸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
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地下水的質量標準如果加嚴之后,評價結果將發生變化。
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將在未來三年內建成
《公報》提出,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即將實施。
由水利部、國土資源部聯合申報的《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復,已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其中,國土資源部將建設10103個地下水監測站點,其中新建監測站點7235個,改建監測站點2868個。新建監測站點中,新施工監測井7197個,鉆探總進尺共68.4萬米,流量監測站點38個;改建監測站點中,改建監測井2809個,流量監測站點59個。配套地下水信息自動采集傳輸一體化設備10103套。
“水利部將建10298個監測點,既包括了改建監測點,也包括了新建監測點。”高存榮介紹,在兩部門之外,地方也應根據自己的能力,建立一些地方監測點。
高存榮透露,目前兩部門已經向國家提交建設資金申請報告,共計22.4億元,其中國土部申請了11.27億元,水利部申請了11.14億,有待國家的批復。
《公報》指出,地下水監測工程將在未來三年內建成,預計國家地下水監測站點監測控制范圍將擴大到350萬平方千米、站網密度提高到每1000平方千米5.8孔(站),有效提高地下水監測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實現對全國地下水動態的有效監控。
“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初步設計報告已經上交,還有待發改委的批復。”高存榮介紹,“如果初步設計報告批復后,國家的資金下來一部分,那么今年就可以啟動建設。速度快的話,整個工程也要等到2018年才能建設完成。”
不過,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并沒有環保部參加。據2008年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部委三定方案,國土部地質環境司負責指導地下水的動態監測和評價,而水利部則負責指導地下水開發利用和城市規劃區地下水資源管理保護工作;環保部污染防治司組織擬訂地下水的污染防治規劃并監督實施。
環保部的一位官員介紹,盡管環保部沒有參加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但希望能夠得到地下水的監測數據,這樣可以更好地履行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職責。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