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再次想起童童的那句“姐姐愛吃蘋,妹妹愛爬樹”時,我就會想,這樣一個天真可愛的女孩兒,長大后會過著怎樣的生活,我國兩千萬天真可愛的流動兒童明天又在哪里?當流動成為一個人童年的主題詞時,我們又能期待他們的未來會是怎樣?
建筑工地上的女孩兒
第一次見童童是去年四月中旬的一個周末,在學校旁邊的一個建筑工地的工人板房里,印象中充斥著鋼筋水泥,以男性為主的建筑工地,突然一個短發女孩兒,穿著裙子,從房間里跑出來,差點撞到我。
童童的爸爸在這個建筑工地做裝修,媽媽在工地里做后勤,煮飯給工地的工人們吃。童童和爸爸媽媽就住在工地的板房里,因為帶著小孩的緣故,工地將一間本來提供給八個人住的不到十五平米的板房隔成兩半,一半給童童一家三口人住,另一半住著四個工人。
童童在一間農民工子弟學校讀書,她每天早上不到6點起床,吃完早餐,再坐四十分鐘的校車去學校,下午四點放學后,她便回到工地的板房里寫作業,寫完后就去幫媽媽洗菜。吃完晚飯就在工地的鋼筋水泥間玩耍。她今年十歲了,讀小學二年級。
工地的嘈雜和擁擠并不能給她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加上孩子貪玩的天性,童童每天都是在媽媽做飯的廚房里在媽媽的監督下寫完作業。
“她跟我和她爸爸去不同的地方,所以經常要轉校,之前是在老家讀,去年跟著我們去了上海,在上海讀了一年,今年來到了廣州,就在這邊讀,有時候就休學,所以耽誤了。”童童的媽媽說,同樣是十歲的年齡的兒童已經讀四年級了。
讀二年級的童童已經經歷了三次轉學,而她似乎已經習慣了不斷的轉校和轉換地方,當被問起在哪里讀書好時,她說,“都差不多咯,在學校也沒有玩得好的朋友。”
對于童童來說,不管是上海還是廣州,在她眼里都是建筑工地里的鋼筋水泥和嘈雜擁擠的板房宿舍,而高頻率的流動使得童童很難獲得可以長時間維持的友誼,但是看得出來童童對于朋友的渴望,在和童童見過幾次面后,有一次,她拉著我到她的床邊,神秘的從書包里掏出一張她自己制作的卡片送給我,卡片上方是一個大大的紅蘋果,下方是一棵樹,樹上還坐了兩個小人兒,她寫道:姐姐愛吃蘋,姝姝(錯別字她本想寫妹妹)愛爬樹。她的真誠和可愛令我感動。
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們
輾轉在不同城市求學的童童并不只是個案。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與之相隨的是跟隨父母流入城市的農民工子女數量也在不斷增多,他們有個統一的名字——流動兒童。
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0-17歲城鄉流動兒童規模為3581萬,在2005年基礎上增加了41.37%,且有增長的趨勢。在這些流動兒童中戶口性質為農業戶口的流動兒童占80.35%,據此推算,全國有農村流動兒童達2877萬。[1]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
流動兒童去哪兒上學成了他們父母頭疼的問題,在拆分型的勞動力體制下,想在城市實現家庭再生產的愿望顯得尤其艱難,雖然早在2008年,我國就已經普及免費義務教育政策,但是針對流動兒童的教育政策沒有為他們的教育提供任何有力的保障,以盈利為目的的農民工子弟學校應運而生。
向慧[為化名]學校便是位于廣州市天河區的一個外來人口聚集區的農民工子弟學校,這間學校有1800名學生,都是流動兒童。廣州市總共有300多所這樣的學校。 “這一個學期(五個月)的學費也要兩千塊,加上餐費、補課費、資料費、校服費、校車費、春游(秋游)費,一個學期算下來也要四五千塊了”。童童的媽媽說,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我們班有的同學家里家長付不起學費,就分期付款,像買房那樣,哈哈......”在向慧學校教書的高老師說。高老師是梅州人,今年36歲,21歲就來廣州教書了,在向慧學校已經教了十幾年,因為沒有廣州市戶口,所以只能在農民工子弟學校教書。
當問及童童在學校成績怎么樣時,她媽媽笑笑說,“她呀,成績很差”。
流動到城市的農民工家庭額外承擔的教育費用并沒有換來孩子良好的教育成果,他們蝸居在工廠附近的城中村、工地的板房,他們不得不頻繁的轉校,不斷的適應新的環境,認識和失去學校里的朋友,逐漸的,流動兒童厭倦了學校生活,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一次考試測試后,高老師給我看他們班的成績,滿分是120分的試題,班上只有兩個學生的分數達到90分,十幾個學生是50分到70分之間,還有二十幾個學生都是30、40分,有的是0分。
向慧學校今年初中畢業的學生有150名,但是報名參加中考的人不到40名,能考上高中的同學本就不多,而考上了家里能承擔高額的贊助費去讀高中的更是寥寥無幾。
明天你又會在哪里?
最后一次見到童童是去年7月份的一個晚上,在學校附近的一個廣場上,她一個人正和一個賣水槍玩具的阿姨一塊兒玩兒,那天晚上我們送她回到工地板房后,她媽媽說,“這里的工期就要結束了,我們就要搬走了,以后會去哪里也不清楚。”
童童自然也是要隨著爸媽搬走,下個學期她又會去哪里讀書,我們不得而知。一年后的今天,當我再次想起童童的那句“姐姐愛吃蘋,妹妹愛爬樹”時,我就會想,這樣一個天真可愛的女孩兒,長大后會過著怎樣的生活,我國兩千萬天真可愛的流動兒童明天又在哪里?當流動成為一個人童年的主題詞時,我們又能期待他們的未來會是怎樣?
向慧學校的初中畢業生的去向讓我感到失落,他們中有的學生進了理發店做了學徒,有的在技校讀兩年書后進了工廠做了學生工,進而成為流水線工人,有的成為街頭擺攤賣水果的“走鬼”。就這樣,流動成了他們一生的主題,他們長大后依然重復著他們父輩流離的生活。注釋NOTES[1]數據來自《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4》、《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