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農民工:靠吃肉補充體力獲打工資格,哪家工地肉多就去哪
重慶開縣“打工村”:三百余名高齡農民工僅一人有職工養老金
2015年2月27日(正月初九)重慶開縣團鳳村,66歲的李家護準備回家。今年66歲的李家護早在7年前就結束了外地打工之旅,曾經去過綿陽、廣東東莞等地方。澎湃新聞記者 程藝輝 圖
在連續4年公布我國50歲以上農民工的統計數據后,國家統計局突然暫停公開這一數據。
2013年2月,澎湃新聞(東方早報)率先將目光聚焦50歲以上的農民工(見《東方早報》2013年2月26日刊登《第一代農民工面臨高齡困境: 養老問題將在5年內集中爆發》一文),關注這一3000余萬人群的打工生活、背后的辛酸以及即將到來的養老困局。
上述獨家報道引發了輿論關注,央視、新華社、人民網等媒體此后對我國高齡農民工的現象和問題進行了集中報道。
為全面、及時、準確地反映農民工數量、流向、結構、就業、收支、居住、社會保障等情況,國家統計局于2008年底建立了農民工統計監測調查制度(此前,有些省、市自行統計發布),至今已連續發布了5份報告。
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2978萬人,50歲以上農民工占12.2%,有2803萬人;2010年,全國農民工24223萬人,50歲以上農民工占12.9%,達3124萬人;2011年,全國農民工25278萬人,50歲以上農民工占14.3%,有3614萬人;2012年,全國農民工有26261萬人,50歲以上農民工占15.1%,達3969萬人。
統計數據清晰地顯示:2009年至2012年,我國50歲以上農民工占比與總量連年沖高,且從業以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為主,其中尤以建筑業為重。
不過,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中突然暫停公布了50歲以上農民工的占比數據。該報告取消了之前的“農民工年齡構成”一欄,而是用“新生代農民工”和“老一代農民工”來代替(注:以1980年為線劃分)。
如此,我國農民工的年齡構成,尤其是50歲以上農民工的占比和數據,在外界看來“成了謎”。
不過,律師周立太等長期關注農民工命運并常年研究農民工監測報告的人士稱,2013年與2014年,我國50歲以上農民工的占比與總量“肯定是上升的”,或早已突破了4000萬。
國家統計局為何突然暫停公布我國高齡農民工數據?是這一數據過于敏感,還是另有其因?
3月2日,國家統計局資料中心公共服務處李姓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因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中所涉及數據的統計方法為抽樣調查,與真實情況有誤差,因此不便于公布。
延伸閱讀:第一代農民工“超齡”養老困局凸顯
作者:趙志鋒 發布時間:2013-08-28 來源:法制日報
打工,要能掄得起大錘,扛得住鋼筋,但當挺直的腰板變得佝僂,當矯健的步伐開始滯重,衰老成了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因此,返鄉,是大部分第一代農民工被迫的無奈選擇。
調查動機
改革開放已走過30多個年頭,第一代農民工也到了知天命之年。由于收入低、故土難離等原因,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不會在城市頤養天年,而是會選擇葉落歸根,回到農村。隨著第一代農民工整體步入老年,養老問題必須擺上議程。這一特殊群體的“超齡”打工生活、背后的辛酸以及即將到來的養老困局,應該進入我們的視野。
□特別調查
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隨著改革開放浪潮的深入,大批農村人口紛紛涌入城市,參與城鎮化建設。這批人是第一代農民工,他們大多出生在1950至1960年代,現今約50至60歲。
30多年來,第一代農民工在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如今,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逐漸退出城市舞臺,淡出公眾視野。據估算,目前全國農民工總數近2.3億人,其中50歲以上、面臨養老困境的農民工已高達3600萬。
在城市和農村之間游走了數十年后,不管他們愿不愿意,歲月都將他們無情地推向了返鄉之路。
“超齡”的堅守
上下班高峰期,甘肅省蘭州市焦家灣車水馬龍,熱鬧異常。在這個農民工聚居較多的城中村,史東平住了近20年,也算是半個城里人。
近日,記者來到史東平的出租屋時,他正在燒煤煮面條。史東平是甘肅省定西市人,問起30多年在城市的掙扎和打拼,今年50歲的他長出了一口氣。
1981年,18歲的史東平第一次來到蘭州市,在一家建筑工地當小工,工資一天2.5元,扣除飯錢,每月能掙60元。
1987年,史東平結婚,兩個孩子相繼降臨,給家里帶來喜悅的同時,也增加了家庭負擔。為了養家糊口,史東平當起了裝卸工。20多年來,他一直在焦家灣干裝卸。
“裝卸工很辛苦,風雨無阻,有時貨很多,白天黑夜連軸轉,累得腰都直不起來。”史東平說,由于長期靠體力干活,還要經常忍饑挨餓連續作戰,他患有嚴重的胃潰瘍。
打工收入上升緩慢,直到2010年才迎來一波“大漲”:工資漲到了每天100元,月均能掙3000多元。盡管這樣,史東平仍然沒有存款,供孩子念書,家里零花,加之夫妻倆經常生病,有時還要向親戚朋友借錢。
雖然體弱多病,但史東平還想咬牙再干幾年。“不打工,家里就更困難了”。
和史東平相比,今年62歲的高建民則沒那么幸運,他被迫“退休”了。高建民來自甘肅省靖遠縣,20多年來他一直在甘肅省白銀市一家建筑公司做泥瓦工。
今年春節過后,他給老板打電話,老板卻開玩笑似地說:“老高啊,你都62歲了,還是在家里享清福吧。”
這下,高建民徹底明白了,原來老板嫌他年齡大。和高建民一同外出打工多年的鐵“哥們”雷千鈞說,人上了年紀,干體力活比較容易發生磕碰,老板對“高齡”、“超齡”的員工還是很害怕的。
高建民在一個老鄉的建議下,索性來到了蘭州市,在一個橋頭等活。可是已過去好多天了,一個活都沒攬上。
“實在沒人要了,就回家唄!”高建民無奈地說。
被迫的返鄉
打工,要能掄得起大錘,扛得住鋼筋,但當挺直的腰板變得佝僂,當矯健的步伐開始滯重,衰老成了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因此,返鄉,是大部分第一代農民工被迫的無奈選擇。
今年63歲的王文軍是甘肅人,算得上是鄉里的第一代農民工。上世紀90年代初,他就走出大山,進城務工,輾轉蘭州市、廣東省深圳市等地搬磚頭、扛沙袋、看大門,這一干就是20多年。
常年在外漂泊,跟建筑工地打了20多年的交道,讓王文軍患上了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今年,感覺身心疲憊、力不從心的他最終選擇了回家。
當計算家里的經濟來源和花銷時,王文軍很無奈:家里主要經濟來源靠種地,總共有60多畝洼地,40畝種小麥,20畝種葵花,遇上雨水多的年份,大概能收入近萬元,但是遇上干旱,估計連籽種都收不回來。
兩個孫女上高中,一個孫女上初中,雖然是義務教育階段,但也免不了要花銷。
“為了補貼家用,今年兒子兒媳又去打工了。我回來了,就看著種地,養羊,最重要的是把幾個孫女照顧好,讓兒子兒媳安心掙錢。”王文軍說。
在甘肅的一些農村走訪中,記者了解到,大部分第一代農民工返鄉后并沒有閑著,他們仍然要從事務農、養殖等生產活動,還要承擔著照顧孫子孫女的重任,生活依舊忙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