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百爐屯小學,所在村莊拆除后,孤零零的在廢墟上堅守。
這是一所挺立在廢墟上的小學,學校700多名學生,百分之七十為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2014年9月左右,學校所在村子開始拆遷,因新學校建成至少還得三年,所以該學校的師生,只能在周圍全是廢墟的環境下,繼續堅守。
堅守在廢墟上的這所學校,地處河南省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名為百爐屯小學。目前學校共有6個年級14個班,雖然該校所在地是鄭州,但本地學生只有100多人,其余均來自全省其他市縣。
早上七點四十五分,百爐屯小學開始上課,如果在拆遷前,這個時間基本能滿足學生花在路途上的時間。
此前多數學生家長,在百爐屯村做小生意,同時也居住于該村,可村子全部拆除后,家長們四處租房:“離學校近的小區房子太貴,市里的都市村莊要不就是拆完了,要不就是即將拆。”一位家長說。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們只能到離鄭州郊區更遠的村子找房子租。“現在距學校最遠的,超過了10公里。”這位家長還說:“早上只能用電動車送孩子,或者坐公交。”
即便如此,這些家長堅信:“在省會城市讀書,比在鄉下好得多。現在村子拆了,小生意也做不成了,只能到處找地方打工,沒辦法,為了孩子,我們愿意守望。”
眼下,家長們最擔心的是,孩子們的安全。“現在周邊全是拆遷后未清理的廢墟,接下來幾年,周圍又會變成大工地。”
還好,百爐屯小學的教師們,成為孩子們的另一群守望者。“不僅在校期間重視學生安全,每天放學,學校都會派出老師,看著學生穿越完廢墟。”百爐屯小學一位老師說:“他們是民族的希望,誰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國家棟梁。”
事實上,在拆遷初期,百爐屯小學還經歷了斷水、斷電的困境,后在教育局等部門協調下,才得以正常上課。
該校副校長李末,對當時的情況記憶猶新。他在微信朋友圈寫道:“村莊拆遷,學校置于一篇廢墟之中,機器的轟鳴和鐺鐺聲充斥在校園的每個角落”。
但與之相對的是,每天的晨讀依舊清脆、專注。“課堂上小組合作更加潤澤,午讀時無論老師和學生都聚精會神,校本課程也越來越規范。”李末自豪的說。
在李末看來:“一切都正向美好處發展,個人的力量是弱小的,大環境我們不能左右,但處在自己的崗位上,竭盡全力把它做好,并把美好的正能量傳遞給每一個身邊人”。
“我們能不能創造廢墟上的奇跡?先不著急回答,把微笑留給時間和歲月吧。”李末還告訴記者:“其實真正的守望者,不是我們,是孩子們,他們不僅是廢墟上守望者,還是時代的守望者。”
另外,百爐屯小學的教師們,為了能讓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更好教育,在正常開展文化課同時,還結合學生愛好,開展葫蘆絲、空竹、太極扇等文體項目。而目前,該校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空間與設備。
需要指出的是,廢墟上的百爐屯小學,是全國城市內都市村莊拆遷后都要面臨的困境。一長期關注城市規劃的學者稱:“好多人認為,拆遷面臨最大的問題是補償,我認為,最大問題是,類似村莊內學生的教育問題。補償可以慢慢談,但未成年教育卻不能等。”
這位身體有缺陷的百爐屯小學學生,每天放學,都會獨自踏上艱難的回家路。
自從鄭州百爐屯小學周邊村莊拆遷后,學生們每天都要排隊,穿越盡是建筑垃圾的廢墟堆。
百爐屯小學副校長李末,站在廢墟上凝望著學校,正是有了他們的堅守,學生才得以正常上課。
被廢墟包圍的百爐屯小學,已成為全國城市內都市村莊拆遷后的“后遺癥”。
學校里百分之七十的學生,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
盡管外部條件艱苦,但學校從未放松對學生的文體教育。
與百爐屯小學緊緊相鄰的一家幼兒園,也被廢墟包圍。
身處廢墟之中,百爐屯小學學生,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在他們看來:“學習與環境無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