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談深化改革
包產到戶與“戰爭景象村”
賀普霄
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統稱“農村三留人員”,也稱 993861部隊。三留守人口多的村也稱“戰爭景象村”。筆者第一次在網上看到“戰爭景象村”是華僑回國探親時的稱呼。其意思是說這些村和抗戰時一樣,那時的青壯年男子都被抓兵上前線,村里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兒童。將人民公社公有制解散搞包產到戶后,一家種那點地,水利設施被破壞,既稿不成現代化,也稿不成產業化,甚至連農業機械都用不上,青壯年種地實在不合算,只能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外出打工謀生養家糊口而致背負“新三座大山”。農村就剩下老人、婦女和兒童,和抗戰時相同的993861部隊的“戰爭景象村”。據有關資料,農村留守兒童約6000萬、留守老人6000萬、留守婦女7500萬。三留守人員總計約2億。外出的農工2013年約2.6億。隨著不切實際的大合并中小學之風(說嚴重點是對農村特別是山區教育的破壞),將好多村辦小學/中學合并成鄉鎮中心小學、中心中學,好好的村辦小學被關門,七八歲的小孩不能就近上學,得跑十多里甚至更遠的泥寧不平的羊腸小道,甚至是非常危險的懸崖峭壁上學,有的早晨只好打著火把(后附照片),讓人看了非常痛心。這些三留守村民,經常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有的爺爺(外爺)奶奶(外婆)年邁管不好孫子/外孫,且多數文化水平低甚至是文盲,對孩子上學則沒法管,不斷出現問題,甚至一家的孫子、外孫幾個溺水而死。有的空巢老人因兒女外出打工死在家中,當鄰居知道或將孩子叫回來后,尸體已經腐爛;有的留守兒童,爹媽回來后不敢認,因為他們腦海里沒有爹媽的印象,有的被火燒死、病死、失蹤、被壞人利誘而犯罪。留守婦女不僅擔負起繁重的農業勞動,管孩子、孝敬老人,甚至被壞人欺負、凌辱,也只能忍氣吞聲 、逆順受也不敢反抗 。這些993861部隊村的社會治安多半不太好,常常被人騙、被偷盜和搶劫。由于農民工很苦,干的多是骯活、累活且工資也彽,常受到老板的克扣,討要工資常遇到不少麻煩,有的因討要工資被打死、打傷(最近就有河南女農民工在太原要工資被警察打死,14歲女孩為此而跳樓身亡),還有失蹤等也不是個別的,富士康十多名年青人跳樓自殺,因而這些“三留守”家庭生活比較困難。
大山孩子求學路:5點,打火把爬懸崖
2013年10月31日 08:42:04 來源: 重慶商報
在懸崖峭壁的石頭上往返上學
比戰爭景象村更慘的,大概要算中朝邊境的延邊州。據當地政府2008年一份統計表明,延邊州前往北京、廣州、青島等關內城市打工的朝鮮族人接近50萬,至少還有26萬青壯年在韓國務工。在這個地區的吉地屯目前僅剩七八個老人留守,而曾經有3000多人口的南坪村,如今只剩下不足30名老人留守。這個地方的土地撂荒,學校關門,找年輕力壯的當村干部都很難。有位66歲的老人善山說;清晨他起床后,往灶臺里扔幾塊木柴,就匆匆地跑出家門,眺望老宋頭等各家鄰居的煙囪。“如果不冒煙,那就可能攤上大事了!”他就會抓起手機,奔向鄰居家,隨時準備向邊防派出所報案。這就叫“鄰里守望”。善山所在的南坪村,隸屬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南坪鎮,也是鎮上機關駐地。2014年12月27日,一名朝鮮逃兵越過圖們江,進入南坪村下屬的自然村吉地屯兩家,將4位老人殺害。整個中朝邊境地帶近百個村鎮,都出現嚴重的“空巢化”。2012年延邊州邊防部門向居民發放了600部報敬手機。同時邊境地區還推行“十戶聯防制”,把鄰近十戶(或十多戶)組成“聯防組”,家家安裝一種報警設備,連接到派出所,遇有突發情況,成員間還可互相支援。據延邊州的地方志記載,16世紀初,朝鮮半島的農民為逃避苛政,陸續越過圖們江前來墾荒,“朝耕暮歸”,“春來秋去”。1840年代以后,朝鮮人開始大規模定居延邊。時過境遷,這些“越墾者”的后代迫于生計和人身安全,多數選擇了離去。漫長的邊境線上,只剩下老弱居住生活。“空巢化”的真空,吸引著鄰國不法分子開始越境。善山老人說:“這樣下去,以后的邊防地區就沒有人了!”(以上資料來源于《南方周末》2015年1月15日A3版)
以前農村沒有這種“三留守村”,邊防也未出現過近百個村鎮的“空巢化”。因為當時的人民公社的集體經濟對無依無靠的老人實行“五保”,民兵組織可維護社會治安,就是在東南沿海的邊防、漁船上也有自己的民兵保衛,無子女老人公社“五保”。就是在解放前筆者所在地的農村,有的小村只有三四個學生,但也沒有將學校扯消、合并。由于包產到戶,人心渙散,各自為政,散沙一盤,土地撂荒,“三留守村”/“空巢化”那是必然。然而,劉莊、南街、周家莊人民公社、興十四村等成千上萬村社,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堅持發展壯大社集體經濟已經建成讓世人羨慕向往的有農則穩,有工則富,有商則活,產加銷一條龍,農工商一體化,工農兵學商五位一體、城鄉一體化的農村基層組織;社員都過上了幼有所育,青有所學,壯有所用,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居有其屋,人與人、人與自薦和諧相處,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幸福祥和的農村都市生活。那有“空巢”老人和“三留守”人口。充分體現出集體的溫暖,集體的優越,集體主義精神的偉大。這已經為中國創造出前無古人,今有來者的陽關大道。難怪改旗易道后高等院校特別是重點高等院校學生,工農子弟越來越少,干部隊伍的工農成份不斷降低。要解決農村這兩個老大難問題,只有正本清源——恢復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狠批“三不一少”,象南街村、北徐莊、龍堂村、土古洞村等一樣吃包產到戶后悔藥,才是唯一出路。然而,對產生“三留守”村和“空巢化”村,從上到下卻無人在旗幟和道路上問津,更不敢在包產到戶改旗易道這個根本問題上動刀子來正本清源。相信這個悲劇不會太長了!!!
路上有許多這樣的水坑
奶奶領著未睡醒的孫子上學
在這段路旁就是幾十米深的峽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