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浪財經報道,拜耳作物科學周五表示,中國正式批準進口該公司的一種轉基因大豆LL55。另據外媒12月17日報道,美農業部長Tom Vilsack在中美貿易論壇上表示,中國副總理兼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汪洋此前表示中國農業部已經批準進口MIR162轉基因玉米,同時還批準了杜邦先鋒和拜耳的轉基因大豆。
而針對中國正式批準進口拜耳公司研發的轉基因大豆LL55,拜耳美國大豆業務主管Diego Angelo在接受電話采訪時稱,中國批準進口LL55大豆對“美國種植戶是個好消息,對拜耳也是好消息。”另外截止周五前,先正達和杜邦稱他們沒有收到批準通知。
對于中國批準進口MIR162轉基因玉米以及兩種轉基因大豆,輿論一邊倒強烈反對。針對MIR162轉基因玉米,業內一些專家表示了擔憂,認為如果大量進口這種轉基因玉米,則農業部應當獨立進行毒理檢查,而不是使用種子公司所提交的報告。其次應當首先批準為當做飼料使用,數年后再轉為允許作為食品銷售。另外還有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由于中外飲食結構,尤其是烹調方法等方面的差異,仍然應該進行更為審慎的檢測之后,再對該種玉米放行。
MIR162是轉基因玉米品系,是轉入了來源于蘇云桿菌菌株AB88和AB424的Vip3a基因。該基因編碼不同于傳統蘇云桿菌抗蟲性內毒素(Cry)的新型抗蟲蛋白。這種新的抗蟲蛋白是否在人體腸道有受體,會對人體腸道產生影響業內有不同的聲音。
傳統的Bt毒蛋白一般指的是蘇云金芽孢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產生的殺蟲活性成分,主要成分殺蟲晶體蛋白(ICP)由于其對于靶標害蟲特異性強,對人畜安全等優點,現已成為世界上研究最深入,應用最廣泛的抗蟲基因。
ICP本身并不具備毒性,當ICP被目標昆蟲取食后,在昆蟲中腸內的堿性環境中ICP會被降解為具毒性的活性肽,并與昆蟲中腸道上皮紋緣膜細胞上的特異受體相結合,引起細胞膜穿孔,破壞細胞滲透平衡,最終導致昆蟲停止取食而死亡。
部分爭議就在于,雖然人體不會直接分解ICP蛋白,但在人體內是否存在寄生蟲或者細菌從而導致該種毒蛋白降解成為活性肽。
另據一財網12月16日報道,為應對過去一年美國轉基因農產品在海外貿易中受到的阻礙,其中包括中國等美國農產品出口的大客戶對轉基因農產品的審慎態度,美國農業協會正在起草轉基因種子的推出框架來。去年10月中國開始退運從美國進口的含MIR162轉基因成分的玉米,到今年6月末,國家質檢總局稱,已退運125.2萬噸進口美國玉米及其制品。MIR162是抗鱗翅目昆蟲的轉基因玉米,是未經中國農業部批準的轉基因成分。
2013年中國玉米進口總量為326.5萬噸,比2012年同比下降37%。
報道指出,中國過去一年對轉基因玉米及轉基因大豆嚴格審慎的態度,對進口轉基因產品的嚴格檢驗檢疫,暫緩了先正達、陶氏化學等歐美大型轉基因種子公司及其轉基因農業產業鏈快速占領中國市場的步伐。
對此,拜耳集團農業部門種子全球主管弗蘭克稱,在貿易全球化的當前,農業作為一個行業,需要聯合協作。拜耳農業是轉基因基因農作物種子銷售公司巨頭之一。
美國糧商當前的這種聯合通過一個成為美國生物技術作物聯盟的組織來運營,目的是來創造資源的指導原則來指引種子公司如何制定新品計劃,共商需要規避的出口市場和如何管理農產品在不同端口的運輸。先正達公司參與了當前糧商的聯合應對行動。
此外,報道中還提到,歐美公司也在努力游說,影響美國決策層,通過政治甚至外交手段來影響中國對轉基因農產品的態度和監管。
今年美國總統奧巴馬11月在APEC期間,據報道就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中提到了美國農業公司轉基因農產品進入中國的訴求。(綜合自一財網,新浪財經等)
附文:直言了:再鬧轉基因閃批
來源:烏有之鄉
傳來消息,路透社等媒體報道說,先正達公司透露,中國農業部即將批準轉基因玉米MIR162的進口;還有媒體透露,中國農業部已經口頭通知取消MIR162玉米進口的禁令,等等。
這是又一輪閃批:為外國轉基因商業利益而犧牲本國國家安全利益、公開違背本國法規規范。有公民向農業部查詢相關審批信息,農業部回答說“不屬于信息公開范圍”云云。可是,在美國,審批相關信息早已對美國民眾公開:那是BT類型轉基因作物。美國當局公文已經清楚說明,BT為毒素農藥,因而,BT作物的種植使用就必須采取法規規范規定的防范措施。其實,轉基因食品就是添加了毒素農藥的食品,吃轉基因食品就是吃毒素農藥。
轉基因玉米MIR162是瑞士先正達公司的種子。美國農業部報告和歐洲媒體報道說,瑞士實行嚴禁轉基因食品作物商業化種植的政策法規。歐洲發達國家已經把包括孟山都和先正達等轉基因種子公司趕出了食品市場;2015年開始,那些國家也將在動物飼料方面拒絕使用轉基因作物。
跟德國一樣,瑞士也是老牌的化工技術發達國家。誠如美國農業部報告所說,德國那些歐洲發達國家具有世界一流的轉基因化工技術,卻也是世界一流的拒絕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的領先力量。那不奇怪:美國學界曾發文說過,越是轉基因化工技術發達者、就越是知道其危害嚴重而越是采取拒絕態度。
先正達轉基因種子業務被趕出歐洲后,該公司試圖把相關業務轉移到美國??墒?,根據美國農業部公文說,美國不歡迎。其實,美國自己也已經開始悄悄地告別轉基因化工農業而轉向天然有機農業了,且越來越多的美國民眾明確表示拒絕轉基因食品。如此,轉基因食品作物在美國本國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了、還怎么歡迎外國轉基因公司到美國食品作物市場呢?轉基因公司在本國越來越沒奔頭,就把推銷目標鎖到了中國。
在中國,盡管農業部官員為外國轉基因商業利益而殺傷本國豆業等傳統作物業務,但是,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看,截至目前,中國本國產量還是完全可以滿足本國的食品需要。如下:
該統計說明:在美國,大豆和玉米的食品消耗數量很小,其非轉作物產量滿足國內食品需要是綽綽有余。在中國,大豆食品消耗大約為本國產量的37.9%、玉米食品消耗大約為本國產量的5.35%,也是本國產量足以滿足本國食品需要的;就是說,從食品需要看,中國根本就不需要進口大豆和玉米、不管是不是轉基因的。
美國農戶說的明白:市場買什么、他們就種什么。即:若沒有中國農業部門和糧食部門的轉基因作物的訂貨,那些美國農戶就不會選擇轉基因種子、當然也不會選擇外國公司譬如先正達公司的轉基因玉米MIR162種子。
除了瑞士社會拒絕轉基因食品作物之外,瑞士著名的(也是世界著名的)食品公司Nestle明白說:GM food not ’answer’ to feeding world。…… There are a lot of new breeding technologies today that don't use GM food. You can do a lot of things without GM. GM per se is not a golden bullet, but may be an interesting tool in the box. We have a very simple way of looking at GM: listen to what the consumer wants. If they don't want it in products, you don't put it in them.”(大意:轉基因食品不是養活世界的答案。有許多不用轉基因技術的心的育種技術。轉基因不是金槍。我們對轉基因的看法很簡單:消費者不要轉基因、我們就不用。2012-09-03,permalink。注:瑞士等化工發達國家把阿司匹林之類的化工藥品俗稱為“金槍”,意思是“管用的化工技術”)。
聯合國機構明白說明:讓農業回歸自然、大力發展小農經濟;我們不需要轉基因食品來解決世界糧食問題。跟其它歐洲發達國家一樣,俄國也已經明確表明了拒絕轉基因化工農業和大力發展天然有機農業的政策。美國在悄悄地告別轉基因化工農業和大力扶持本國天然有機農業、并和西方發達國家簽署了彼此保證天然有機食品供應的戰略合作條約。就是“親轉”或“挺轉”的美國紐約時報,前不久也發文說:目前的世界糧食產量足夠養活90億人口,發生的問題在于貧困和價格、而不在于為增產而用什么技術。
前不久,為促進“讓農業回歸自然”而由聯合國機構出面主持全球“家農小農經濟年”活動勝利完成,歐美發達國家和拉美非洲發展中國家的官方機構和農戶機構積極參加和表達了本國聲音;可是,曾有五千年文明歷史和以天然有機農業之小農經濟而占有世界食品市場優勢的中國,卻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從全世界看,目前,只有中國的農業部等還在大力鼓吹轉基因食品、為極少數人的金錢利益而鼓動全國民眾把毒素農藥當飯吃;而且,中國明明不需要轉基因食品、甚至不需要進口大豆和玉米,可是,中國農業部官員還是不擇手段、甚至公開地用營私舞弊的手段地搞轉基因大豆和轉基因玉米的進口,還把美國主要作為動物飼料的轉基因作物作為食品原料而批準進口和充斥中國食品市場。轉基因MIR162的閃批,不過是其中一例而已。
如此中國現象,說來也不奇怪:在中國官商學媒“四位一體”的轉基因既得利益集團的協助下,外國轉基因公司已經收買滲透了中國農業部、中科院生物部門、科協和一些官方媒體,譬如,那些中國官員兼職外國公司或推銷機構、接受大量外國資金、使用國際學界根本沒任何公認的外國公司的商業操作為本國搞國家審核的原則,拿聯合國和美國科學院等海外官方機構的名義搞輿論欺騙,等等,都是些美國等任何發達國家不可容忍和立即依法嚴懲的事情、在中國卻暢行無阻。有如此“良好市場環境”,別說先正達、杜邦和孟山都轉基因公司特別喜愛中國農業部了,就是東條和希特勒復活、也會帶著他們的法西斯科學食品到中國農業部官員那里去賣乖、以便重溫他們拿中國人當試驗品和拿中國國土當實驗室的舊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