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富有的34個國家貧富差距達到30年來最高水平
貧富鴻溝阻礙經濟發展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2月9日的報告顯示,全球最富有的34個國家的國民貧富差距達到30年來最高水平。報告警告稱,如果這些國家不采取措施,日益惡化的收入不公問題將會嚴重損害其經濟發展。
該報告顯示,在全球最發達的國家中,最富有的10%人群的收入是最貧窮的10%人群的9.5倍;在1980年,這一比例只有7倍。報告指出,造成差距擴大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最富有1%的人群收入的增加;而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在過去30年中,這些國家的最貧窮人群收入即使是在經濟繁榮的年份增長也極為緩慢,而在經濟蕭條的時候則下滑更為嚴重。報告指出,如果不采取措施,OECD成員國經濟增長在未來25年內將會減少至少8.5%。在過去20年中,貧富差距問題已使墨西哥和新西蘭減少了10%的經濟增長;在英國、芬蘭和挪威,減少了9%;在美國、意大利和瑞典,則減少了6%—7%。
在美國,收入不平等正呈加劇趨勢,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美國首都華盛頓地區最大的收容所人滿為患,等待入住者背著行囊,在門外的寒風中瑟瑟發抖。在為窮人提供食品救助的“食品銀行”,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顧客”光顧。貧富分化也表現在美國社會的消費模式、零售業態上。窮人的增多令“一元店”生意紅火,富人的強大購買力則帶旺了奢侈品消費。
就美國而言,收入不平等加劇的原因,一方面是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對窮人打擊最大;另一方面,近年來的經濟復蘇也是“嫌貧愛富”。美國政府的救市政策,拯救的是華爾街的大銀行,美聯儲的超級寬松政策使股市、房地產市場很快反轉,實體經濟卻遲遲沒有顯著起色。持有股票、房產的富人受益最大。而遲緩的經濟復蘇未能實質惠及窮人。有美國學者驚呼“上漲的潮水,只推高了少數船只”。
長期來看,貧富分化加劇與美國奉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有關。美國智庫“預算和政策優先中心”高級研究員賈里德·伯恩斯坦分析,經濟全球化與全球競爭、技術變遷、教育壁壘、“去工會化”、金融和房產泡沫、罕見的經濟衰退以及隨后無就業經濟復蘇、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等因素導致了美國貧富分化日趨嚴重。
在美國,收入不平等加劇、中產階級處境艱難成為關注度很高的話題,這不僅是攸關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而且也影響經濟發展。盡管美國朝野對問題有共識,但在采取什么政策來矯正問題上,則分歧明顯。民主黨人傾向于要靠政府增加開支、擴大福利范圍幫助窮人共享經濟成果。共和黨人則傾向于支持自由市場經濟,主張小政府,減少監管和稅收,鼓勵商業發展,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改革福利系統,避免養懶漢。圍繞社會福利、經濟和稅收政策的爭論,既緣起于黨派的意識形態分歧,也攸關各自黨派利益。由此看來,美國貧富分化的問題將惡化下去,短期內仍無解。
OECD就業、勞動與社會事務負責人斯卡佩特對本報記者表示,盡管西方一些國家在經濟危機早期已經采取了一些短期措施以保護那些受經濟危機影響最嚴重的人群,然而,鑒于目前在歐洲一些國家失業率長期保持在較高水平上,該組織建議西方政府應當擴大政策關注的范圍,重點關注收入最低的40%的人群,而不僅僅是最低收入的10%的人群。
“我們的研究報告指出,貧富差距對于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那些差距增大越多的國家,其經濟增長越緩慢,相反那些采取措施盡早遏制貧富差距拉大的國家,經濟增長越快。”OECD秘書長安赫爾·古里亞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
斯卡佩特說道:“貧富差距加大不僅會影響社會凝聚力,也會影響一個國家長期的經濟增長。一方面我們需要確保強勁而持續的經濟增長,但是同時我們也需要認真審視經濟發展機制,推動政府制定有效的經濟增長政策。”
(報道選自人民日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