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本月發表一份生活質素調查,發現港人生活愈見艱難,尤其置業一項,是二十一項指標之中最刺眼的——港人物業負擔能力跌至十二年新低。若想要購入九龍一般四百平方呎小單位(1平米約合9平方呎),就算不飲不食,連年儲蓄,竟要十四年之久,才能成功置業。2002年該項調查開始之初,數據顯示,中等家庭只需儲蓄四年多就可圓夢。十二年過去,四年儲蓄期變成十二年;今天房價與入息的比例,大大拉闊了一道豪溝。
此調查印證了不少香港家庭的普遍經驗。香港樓價2003年掉進谷底,及后逐年攀升,到2009年之后數年更大幅上漲,尤其是豪華單位,上升至天文數字。雖然過去五年,不斷有樓市大跌的預測,但基本上還是高企不下。我的幾個朋友,新婚之后客觀分析,都不敢入市。都想等待樓市調整,等一年升一年。最后沒耐性了,不少都在幾年前購下自己的家。因為租金負擔不輕,久租不買,每月租金也就“蒸發”掉,權衡輕重,還是買下來劃算。
近年香港政府努力覓地建屋,亦推出政策壓抑炒賣。高價樓房以及短期拋售均額外抽稅。銀行的借貸亦收緊了。結果豪宅買賣的數字應聲下跌,年前還引起樓宇經紀抗議,投訴新政策令他們生意大減。我的朋友并不是有錢人,豪宅價錢回落我們均沒有直接的感應,反而覺得小型單元房還是供求失衡,青年人大嘆置業艱難。最近“蚊型”樓房再成為新聞。小型單元房小得一推開門就是床,角落置有馬桶及細小廚房,令人特別難受的是那個不成比例的窗臺。此乃港式設計,為符合地積比例,又要擴大表面呎數,港式窗臺,展搭墻外,似床非床,在窗邊架一塊云石,算到出售價錢里去。月前出售的新樓,以此奇形怪狀的空間設計,針對第一次置業的買家,竟然也吸引人潮,銷情暢旺。怪房子也賣得好價錢,側面證明香港小單位何其渴市。
港青置業難,尤其新婚小夫妻,要不與父母同住,要不租住劏房(隔斷間),生活質素又如何說起。要買樓打造幸福的家?可以,你不吃不喝十四年,才可以買下四百平方呎的小單位。假設大學畢業二十二歲,要節衣縮食,捱到三十六歲,才有機會“上樓”。我身邊不少年輕朋友,要置業,均要父母補貼首期,付出百多萬港元,然后每月借貸供款由小夫妻自負。其實如此安排也不容易。假設夫妻二人均外出打工,家庭收入四萬已是不錯,每月一到二萬用來供樓,還需要二十五到三十年的還款期,教小夫妻如何計劃生育組織三四口的小家庭?!有一對朋友,談戀愛六七年,均是三十出頭,男的是銀行經理,女的是小學老師,問他們什么時候結婚。男方眉頭一皺,嘆一口氣,說道:“老早就想請你們吃喜酒了。老家太小,新樓難買,沒有住的地方,你教我如何開口求婚!”
草根階層還可以申請租住政府建造的公共房屋。我聽說有大學生為取得“公屋”,提早結婚延遲就業。因為提早以家庭名義申請比較容易,而大學生就業,收入往往超過申請的規條。今天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小戀人,面對居住問題如何尋找出路?新的預測又出臺了——坊街不少評論指,2016年房價大逆轉,美國加息,供樓成本上漲,香港樓巿周期會到頂回落,因為升軌已有十多年,樓價不會只升不跌!但,小戀人相信還是不相信?若不合資格申請公屋,正是不高不低的“夾心階層”,組織家庭、生兒育女,是那么沉重,是那么遙不可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