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年年在上演,而今年的干旱對我國的氣候史來說意味著什么,我國干旱災害的發展趨勢會是怎樣?帶著這些問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了三位氣候和農業專家。
從極端異常氣候的角度講,特大干旱災害是一種偶然,但從脆弱的社會經濟環境看,也是一種必然。極端氣候異常是嚴重干旱災害的主導原因,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尤其是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加重了干旱災害程度。
吳玉成:人類活動加重旱災程度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存在極度干旱的主因是什么?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抗旱減災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吳玉成: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干旱事件發生的頻次增加,強化應對極端干旱事件的意識并落實在行動上極其必要。由于干旱災害具有發生緩慢、累進成災的特點,它不像地震、火山及洪水等災害表現得迅猛和劇烈。
植被破壞、過度圍湖造田以及污水處理不當等均會加重干旱災害的嚴重程度,同時,許多地區水利基礎設施特別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滯后均會加重干旱災害的嚴重程度。
植被遭到破壞對于干旱災害和洪水災害均具有增強作用,河道無序挖沙使水位降低、過度圍湖造田等對加重水旱災害的作用也是明顯的。因此,為了減輕水旱災害,人類適當約束自身行為是極其必要的。
長期以來,抗旱減災工作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干旱災害不僅僅在警示當地需要加強應對極端干旱事件的思想準備和落實行動,對全國其他省份也一樣。
水旱災害是自然氣候異常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相互矛盾作用的結果,做好防洪抗旱減災是復雜的系統工作,需要全面、系統、客觀并統籌考慮建設完善的水旱災害防御體系,而且尚需要依據自然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和完善。
陳星:這是一種“社會經濟干旱”
日報:如何看待近年來多次發生的重大旱災?
南京大學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陳星:旱災是在氣候異常背景下發生的特殊干旱事件,是氣象干旱(降水異常偏少)、水文干旱(因地表水分平衡異常造成的水分虧缺)和農業干旱(作物生長期的缺水現象)的綜合性干旱。
但氣候的異常使該區域降水偏少是一個重要因素,水文條件異常又導致了地表水的缺乏,進而導致嚴重的農業干旱和人民生活用水的緊張,即社會經濟干旱——水資源總體缺乏導致社會經濟系統異常。
根據有關資料和氣候模擬結果發現,當北半球出現寒冷氣候時,我國東部、西南及東南亞、印度北部地區降水就會減少。所以,從氣候研究的角度來說,要密切關注全球氣候變化的信號,是否可能出現氣候轉冷的趨勢和突變的可能。
全球氣候變化和異常對區域氣候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認識的。這不僅是重要的科學問題,也是國家的需求,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加強研究。
林而達:完全由氣候變化引起
日報:對于干旱問題,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在你看來,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林而達:對于這個問題,可能不同的學者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認為,干旱、洪澇這些災害完全是由于氣候變化引起的。
氣候變化主要通過溫度、水、極端天氣事件、土壤、病蟲害等因素影響農業生產。研究表明,農業是氣候變化最主要的受害領域。
中國農科院的研究發現,氣溫增高2℃,麥蚜越冬量在黃河流域將增加約4~60倍,長江流域增加約10~138倍。而近年來,小麥赤霉病黃淮流域和陜西關中灌區,有明顯發展趨勢;2005年中秋南京、2007年四川稻飛虱大規模爆發,首次越過了長江。我國農業因病蟲害造成的損失已達農業總產值的20%~25%。
預測顯示,今后20~50年間,農業生產仍將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沖擊。按照目前的趨勢,全國平均溫度升高2.5~3℃之后,氣候變化將導致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生產能力持續下降。到2050年,溫度升高、農業需水增加及可用水減少和耕地面積下降等因素更會使中國的糧食生產總水平下降14%~23%。
農業應對氣候變化應當以減災和減少氣候風險為主,特別是要增加中西部脆弱地區的農業和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增加農村節能減排投入。而在適應氣候變化的問題上,生態農業與目前過度依賴化肥和農藥的農業生產模式相比更具有優勢。
附文:蔣高明:制度性“干旱”造成農田缺少
春節前后,北方大旱令國人心焦如焚。抗旱保苗成了各級政府的當務之急,但農民卻對此顯得麻木。問題出在哪里呢?抗旱保苗需得有水,而且是干凈的水。即使我們不考慮噴灌或滴灌那樣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水利設施,使用常規的引水渠也難以實現及時抗旱,這是因為許多水利設施已報廢了,水被污染了,只能靠打深井采地下水。然而,這種臨渴掘井的辦法能夠維持多久呢?
一、農田水利設施常年失修
記得上初中時,老師帶領我們一起大修農田水利基本設施,挖排水溝,修水渠,建大寨田;父輩們則自帶干糧去人民公社修水庫。這樣的集體活動在過去32年里,已經基本停止了,甚至連當年的農田基本水利設施,也因缺乏維護費用慘遭廢棄(圖1)。這幾年出現“百年不遇”大旱,是對這些年來我國基本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成就”拉網式“大檢閱”。
毛澤東時代非常重視水利在農業中的地位,“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建國后的頭30年里,國家一直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放在首位。以水庫為例,新中國成立之前,全國只有大中型水庫23座,其中大型水庫僅6座。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不斷加強水庫建設,截至2006年底,全國已建成水庫8.58萬座,其中大型水庫482座,中型水庫3000座,總庫容5800多億立方米。然而,這些水庫的95%以上是1977年以前完成建設的;最近30年來,我們修建的水庫不到4300座,平均每年只修建水庫143座。“人造天河”紅旗渠、橫跨110多公里的“漢北河”等大型水利工程都是35年前建的。
由于經濟利益作怪,作為控制農業命運的水庫被承包了出去搞網箱養魚,或搞旅游開發,造成了嚴重的水體富營養化。因為承包,干旱季節農田急需灌溉時水庫不放水,而雨季不需要水時卻放水,水庫蓄水抗旱的功能被排在了后面。即使水庫有水,由于排灌渠道被毀,水路已不暢通?,F在,很少人考慮到渠道的功能,不是被截斷就是被填埋,或退化成污水溝。很多水庫只有養魚的作用,偶爾能澆灌周邊的一些田地,但水流不出幾十平方公里的范圍。
農田水利嚴重滯后的現狀讓人擔憂。2008年10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的《關于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實施情況的調研報告》指出:由于國家財政投入不足,多數水利設施老化失修,一些地方在干旱面前束手無策,水利設施不堪重負;大型灌區工程設施的完好率不足50%,中小型灌區工程設施的完好率不足40%;絕大多數泵站的灌排水能力達不到設計標準,有的只有設計標準的40%左右,有的完全失去了灌排功能;全國大型泵站中急需改造的比例高達85%以上。由于水利設施跟不上,我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少,農業水利設施完全靠“吃老本”。
盡管目前中央也重視農田基本建設,如對紅旗渠等工程進行維修,對基本農田水利設施進行建設。但一些維修工程成了“豆腐渣”工程,一些水利設施擺在田間是好看的,里面根本就沒有水。
水利部門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18.5億畝耕地,有灌溉條件的只有8.3億多畝,其他55%的耕地完全靠天吃飯;而水澆地中大部分灌溉標準不高,灌溉設施老化失修嚴重,真正旱澇保收的只有2億多畝。農業不幸回到了靠天吃飯的局面。
二、引來的是污水
在電視鏡頭上,我們常看到,農民或部隊官兵抗旱的塑料水管里,流出的是有顏色的水,在一些干渠或支渠,偶爾能夠看到水的,可惜水已變成了棕黑色,成了臭水。這樣的水用來灌溉,對莊稼造成的損失是不言而喻的。
筆者在山東家鄉了解到,有的農民引來村東頭的小河水澆地,但被河水灌溉的幾畝西瓜全部死亡。原來,那條小河已被上游一家大型屠宰場和幾家工廠化養殖場污染了。有了種西瓜農民的教訓,村民們守著河水也不敢用了。今年的春旱只能等老太爺降雪或下雨。
紅旗渠是上世紀中國農民的壯舉,那條總長1500公里的輸水渠,穿越太行山,是河南林縣農民用最原始的工具建立起來的。為修建那條生命渠,70多名農民犧牲在懸崖峭壁上;為節省資金,農民們用土法制作炸藥;在困難時期,用以充饑的竟然是野菜。紅旗渠施工難度之大,質量之高,功能之巨,完全有資格成為世界遺產。遺憾的是,去年筆者帶研究小組前往紅旗渠考察時,卻發現紅旗渠水的顏色發生了變化(圖2)。沿途的污染物進入渠水,這樣的水顯然不適宜灌溉了。
因為中國農田缺水,即使污水也用來灌溉,這就造成了糧食污染物超標。不久前,南京農業大學的專家發現,在市面所售賣的大米中,約有10%的米中重金屬鎘超標,大量被礦山污染的水及土地仍在灌溉及耕種稻米,“毒米”繼續在市面出售。2007年以來,南京農大的專家對華東、東北、華中、西南、華南和華北縣級以上市場的170多個大米樣品,進行了隨機采購和分析,發現了上述問題。這一結果與2002年農業部稻米及制質量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對全國稻米安全抽檢“鎘超標率10.3%”的結論基本一致。
三、臨渴掘井還能維持多久?
水利設施常年失修,有水也被污染,人們就寄希望于向地下掘井。西南抗旱時,抽調部隊官兵打井抽水,山東、河南、河北、內蒙古、山西、等缺水地區,幾乎也都將目光盯在了地下水上,于是,井越挖越深。過去,打幾十米就能采到地下水的,如今打幾百米不見水。有些地方井的深度已突破千米,利用的是所謂的古地層水。
1971年,河北省地下水年開采量約11億立方米,而近年來的年開采量已達40億立方米。地下水開采量占到總用水量的60%,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全省已有部分區域水井深度超過1000米,深層地下水水位每年下降2至30米,盆地區淺層地下水大部分被抽干。
大量超采地下水,遭到了大自然一連串的報復。近10年來,河北6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發生了200多處大地裂;滄州市比上世紀70年代初,大地塌陷近3米; 海河防洪墻下陷2米; 秦皇島海水內侵,威脅到京山鐵路線。因環境污染和海水倒灌,地下水早已不可飲用。北戴河棗園里,原來供應國家領導人喝的甘甜的井水,如今已經全部變成了咸水。
四、農民失去抗旱保苗積極性
32年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并從此結束了憑票購糧的歷史。然而,好景不長,由于我們只重視GDP,輕視了農業的基礎地位,目前農業生產的各種矛盾集中暴露出來。由于地塊被分割成了“豆腐塊”,在一些丘陵地或山地上,大型農機具施展不開,種地重又回到了畜力甚至人力時代,而且種地的農民以婦女和老人為主。
水利欠賬多,其深層原因是:農業對GDP貢獻較小,很多地方重工輕農、重商輕農,導致農業發展失去應有的資金和人力支持。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種地收獲缺乏穩定性,投入產出不成比例。農民越不肯種地,土地產出率就越低,對農民的吸引力就越小,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再加上土地被分成若干塊,澆水經過別的人家土地時,時常引起糾紛。農民只好各自為政,就地掘井,打不出水來的,只好靠天吃飯。
面對大旱,即使各級政府官員異常心焦,但農民們的反應卻相當麻木。這是為什么呢?算一筆賬就清楚了:北方受旱作物中,以小麥為主,但種麥農民并不掙錢。種一畝麥子,扣除種子、化肥、農藥費、耕地費、澆地費、收獲費、倉儲費,即使打1000斤麥子,純收入也不到500元,還不如農民在城里打工一個星期掙得多。農民多收的那點糧食,還不夠一張火車票錢,自然就不愿意從打工的城市回家抗旱保苗了。
“能收多少就多少,夠自己吃就行了”,農民們普遍有這樣的想法。農民不愿抗旱,看到電視鏡頭上消防官兵開消防車抗旱就不奇怪了。
五、結束語
干旱是自然現象,但在目前人類已掌控的科學技術面前,這已經不是什么不能克服的難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對此應常抓不懈,不能再臨渴掘井。建議有關部門認真總結這些年來干旱制約農業的嚴重教訓,將國有大小水庫從承包人手里收回國有;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強化農田水利基礎建設;發展生態農業,將國家用于補助種子、化肥、農藥、農膜、添加劑、轉基因等嚴重違背自然規律的費用直接向農民傾斜,讓耕者有其利,從源頭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