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過自新,始于道歉。但是,涉事企業嗓子眼里勉強擠出來的一絲歉意,聽起來還挺不是滋味。
“福喜事件”還在發酵。一塊塊臭肉,帶給中國人的,沒有“福”,也沒有“喜”,而是無邊的吐槽與悲涼。問題是,這股子遲到的怒水,真的只噴給這家美國的獨資企業以及監管部門嗎?
事發之前,我們看到的,是大街小巷成對出現的麥當勞、肯德基,貌似衛生、先進、溫情的“洋玩意”;事發之后,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問三不知,干脆就把責任往供應商身上一推了之的“慫玩意”。對于這樣不負責任的企業,中國消費者的容忍,是不是過于寬泛、過于良善了?畢竟,餐飲企業本身,永遠都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關口,不管供肉有沒有臭,直接往油鍋里一扔,然后唱上一句“我就喜歡……”,百年商譽,在這一刻與變質的雞肉一起變了味道。
有媒體梳理了“一只雞變成雞塊”,在不同國家的不同程序。在大洋彼岸,麥當勞、肯德基這兩家快餐企業禁止使用回收肉,從食材到門店委托第三方全程冰凍,全國封殺不健康的反式脂肪“氫化大豆油”,并且一天一更換……然而,漂洋過海之后,這“兩大巨頭”似乎變得沒那么“矯情”了,養雞場是否速成、是否濫用抗生素無人查問,地溝油的傳聞不時傳出,而且4-7天才徹底更換,至于食材的回收、混用更超出了人類想象的極限……
對此,常見一種誤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確,國外無上限的監管處罰,確實培育出了“兩大巨頭”有下限的節操。問題是,外因不過是條件,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的依據,企業是人辦的,人又不是雞,怎么能圈進籠子就老實,信任放養就胡來?君不見同在一片藍天下,炸油條的還有“信義哥”,而曾號稱監管嚴苛之地的臺灣,不也曝出塑化劑的丑聞?所以,出來混的,應多往自己身上找毛病,長了牛皮癬去撓別人屁股,壓根兒沒有用。
農夫與蛇的故事,講了千百年。中國消費者的寬容仁慈,不能再延續了。對如此執行雙重標準不顧及中國消費者利益和感情的企業,應當看透其傲慢的背后,是文化的淪喪,是羞恥心的全無: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鞭子舉起來了是一種標準,敞開國門歡迎就另一種標準,沒出事就逍遙數錢,出了事便推諉塞責,這樣的企業能走多遠呢?我們消費者又真的能一忍再忍嗎?
中國有句玩笑話,如果道歉有用,還要警察干嘛?嚴肅點說,意思就是你必須道歉,因為你犯錯了;同時你必須受到懲罰、付出代價,因為良心壞了;言外還有個意思呢,是希望看到犯錯者們用更真誠的行動,來確實保障消費者的利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