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來自美國的糧食進口規模近年來持續飆漲,2013年凈進口量創下六年新高。
自從2008年以后,中國已從糧食凈出口大國轉變為糧食凈進口大國。
圖:2000年—2013年中國自美國的進口谷物趨勢(黑色代表高粱,藍色代表玉米,紅色代表干酒糟,綠色代表大麥,紫色代表小麥,橙色代表大米)
據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所5月22日最新報告顯示,
近期,中國對進口谷物的需求大幅上漲,而多數谷物都來自美國。僅在2012年,中國進口谷物高達1600萬噸,2013年已增至1800萬噸。去年,中國還從美國進口了300萬噸玉米、400萬噸干酒糟(DDGs)。干酒糟是玉米等谷物深加工后的副產品,通常被用作生產動物飼料。
2013年,美國向中國供應了70%的進口小麥。此外,中國還首次成為美國高粱的主要出口市場。
中國對飼料谷物的需求達到了一個轉折點。勞動力供給趨緊和飼料成本上升迫使中國畜牧業結構發生變化。
勞動力短缺、動物疫情、不斷提升的生活水平都促使中國城市居民拋棄來路不明的禽類和畜類肉質食品,而更多的生產也正轉移到專門從事畜牧業和禽類養殖的農業企業。這類企業對商業飼料有著嚴重的依賴。
不斷增加的需求也推漲了成本,刺激著飼料加工商和畜牧業產品制造商尋求新的飼料原料,比如干酒糟和高粱。
這一切,都促使中國谷物進出口角色的轉換——從玉米出口國變為年均進口量高達300萬噸—500萬噸的進口國。這一角色轉變早在2009年就已經發生了。
實際上,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所的分析并沒有全面說明中國谷物需求為何在短期內激增的原因。
從2009年和2012年這兩個時間節點來看,這兩年的中國人口數量并沒有出現短期飆漲的現象。因此,單純從人口和商業生產需求來解釋上述數據變化似乎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如但果聯系到國內信貸環境,這個問題可能就會出現另一個解釋——谷物融資。
我們已經多次介紹過中國花樣繁多的大宗商品貿易融資行為,比如銅、鎳、大豆、鐵礦石、橡膠……。此前,中國進口大豆就因為國內銀行減少開立信用證而傳出進口訂單違約事件。
與銅融資操作路徑基本相同,中國買家大量進口糧食,用進口倉單作為融資抵押品,將銀行款項套出,再拿去套取利差或匯差,甚至直接投向房地產、高利貸、理財產品等。
關于國內糧食融資,《財經》雜志去年就曾報道過。吉林、河南等多個地區已經開始以“糧食作為核心,通過系統性制度設計盤活糧權,使其作為質押進行融資。”這被當地人稱為“糧食信托”。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