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初秋,親眼目睹生產隊堆積如山的糧食被一車車拉走,繳納公、購糧。公糧好像是免費,購糧給一些錢。眼見小山一樣的糧食多半被拉走了,心里真不是滋味。完了生產隊再留一些來年的種子,還留一些集體糧,剩下的給社員分。我們家大小五口人,分得一口袋半細糧,過秋后再分一些玉米等粗糧,常常是第二年五六月不到,就沒得細糧吃了,靠一些粗糧維持到新一輪的莊稼下來。那時候不理解,覺得國家怎么拉走那么多糧食啊?這些糧食分給社員,日子該是多么的好過!同樣不理解的還有,冬季農閑,全隊勞力都要去干農活以外的活,不是修水利,就是造農田,害得我們這些孩子放學后就得喂豬,干家務,加上一些家庭作業,像我們這樣沒有年邁的爺爺奶奶(不用外出勞動)打理家務的孩子,一點玩的時間都沒有。
后來才知道,那時侯的國家窮,沒底子,全指望農業產的那點糧食換外匯,給國家購買設備,發展工業。記得父親曾這樣給我解釋修水利、造農田的事:等以后實現機械化了,拖拉機就能犁地,水也能引到地頭,那時候干活就不會像這樣累了,打的糧食也會比現在多很多,咱全家一年四季都會吃上白面。父親那時是生產隊的會計,也是一個壯勞力。我很神往父親所講的話,期盼著那一天的早日到來。
不記得是13歲還是14歲時,公社有了一臺東方紅拖拉機。有一天被公社書記押著來我們隊犁地了。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拖拉機,碩大的紅色機身,寬厚的鋼鐵履帶,履帶里裹著好多的鐵輪子,機身后邊掛著鐵青色的犁架,足有10米長。印象中,這個龐然大物很是嚇人,小孩們想摸又不敢近前。犁架上,大概有5、6張犁吧,有大有小,幾個很大的輪子和鐵架懸掛著它們,上面有一個鐵座椅,坐一個專門升降犁鏵的人。記憶最深的是公社書記站在犁架上,對著圍滿看稀奇的大人小孩說:“咱們公社現在就這么一臺拖拉機,眼下是忙不過來,上一家還剩下10來畝地的時候,我給硬押來了,讓他們用牛把剩下的那點犁完。不過大家要相信,要不了多久,我敢保證每個大隊至少會有三臺這樣的拖拉機!”那時候農村人都還不習慣鼓掌,大家對此很是興奮,現場響起一片熱烈的嘈雜聲,說的最多的話就是:“那撩得很么!(陜西話,意思就是好得很)”。
后來我住校上學了,很少再注意到生產隊的事。當我明白事理的時候,生產隊開始分田分牛了。我家分了多少地現在已經沒有了印象,只記得分得的一頭牛是母牛,個頭很小,跟村里人合伴犁地,都嫌我家牛小勁小,不愿搭伴(那時一頭牛無法犁地,需要跟另外一家合起來才能耕種)。后來我離開了農村,對家鄉的事一知半解,有時候想起來,會偶爾想到那個曾經的公社書記和他對大家所做出的那個保證,如此而已!
時間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今年清明節回鄉下,見到弟弟新買的大皮輪拖拉機,又勾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想。我問弟弟,這家伙好使嗎?弟弟便讓我試一試。他把拖拉機開出門外,就由我駕駛。在弟弟建議和引導下,我們來到了田間地頭,由生疏到熟練,我把弟弟前幾天剛耙過的地又耙了一遍。4畝地,用了不到1小時。弟弟說,如果是他自己操作的話,半小時不到就耙完了。
在感嘆過去4畝地需要兩天才能耕完時,我們的話題就豐富起來。我問弟弟:“你還記得以前生產隊的地嗎?”弟弟說:“當然記得了,那地是多大啊,開上拖拉機犁地,一溜到頭,不會像現在拐來拐去的,一不留神就犁到人家地里了,那多過癮!”說起以前的地,自然又讓我想起了曾經的抽水站,一級站、二級站、三級站,小時候常去這些地方玩,一級站的馬達(電動機)跟小房子般大,鋼制水管比碗口還要粗。但印象中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看到過了,就問弟弟哪去了。“早拆完了,水管也卸完了,有些人拿它蓋房子當梁用,有些不知弄到哪去了。你說的馬達(電動機),路好走的地方好像被農技站拉走了,不好走的山坡上的設備,沒人管,慢慢不知被誰拆走可能賣廢鐵了。”弟弟說完這些,連連嘆息:“可惜了,太可惜了!”我也感嘆:“如果不毀掉的話,現在澆地多好!”弟弟說:“誰說不是呢,這么些年我們都是在靠天吃飯呢!”
我試著問了弟弟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以前好呢還是現在好?弟弟沉默半響,這樣回答了我:以前呢,我還小,對生產隊的事感觸不深。就是覺得吧,那時候村子里很熱鬧的,大人小孩說笑聲不斷,走到哪里都有人。那時好像大伙都很和睦,誰家有個事,全村人都去幫忙。現在呢,當然日子是好過了,但是感覺悶得慌,你出去走走,基本沒幾個人,好多人家都搬城里去了,留下的,年輕一些的到外面掙錢去了,像我這個年齡的,沒剩下幾個。孩子們也都到外面上學,農忙的時候,整個村子連一個人影都看不到,年齡多大都得到地里去,要不莊稼怎么辦?這個時侯你在村子里走一圈,靜的讓人害怕,像進了鬼城一樣。現在人少了,相互也不怎么走動,各家忙各家的,有時候你需要人幫一把,跑遍整個村子也很難叫來一個人,人家都有事呢,哪有功夫給你幫忙?現在鄉鄰們關系也淡了很多,還相互間愛看個笑話。所以一般有事都是自己扛著,盡量不愿去求人。
弟弟接著說:“我現在包了幾家進城人家的地,也沒啥想頭了,就是盼著把孩子供出來,讓他有個好前景!”弟弟后面這句話,猛然間刺痛了我的心,這不是父輩的翻版嗎?幾十年過去了,父母的期盼又一次淪為了兒子的期望。記得我住校上學的前一個晚上,父母對著我們弟兄說:“你們弟兄們好好上學,我們在家辛苦點沒啥,老大(指我)你去了就安心上你的學,我們有個啥事生產隊能照顧,鄉親們也會幫一把,別想家里的事。你們將來都出息了,爸媽也跟著沾光!”幾十年后的我們,又一次回到了父母相同的起點,我們這個社會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亦或是在原地踏步?我算是個“有出息”的孩子,上學、參軍、進國企,18年后被下崗,要不是自己在“海里”奮力一搏,險些讓九泉之下的父母唯一“沾光”點又失色了。
回到城里來的這段時間,我就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過去的事。想著想著,就不由自主地開始了推演。假設,當初苦了農業建設工業,事實上工業確實建立起來了,而且門類齊全,系統多樣。那么以工業再反哺農業,家鄉那位已不記得姓名的公社書記的保證,恐怕早就兌現了。農業有了機械化耕種,那么效率是不是要大許多倍呢?這時候土地都平整到位了,水利也發揮作用了,糧食產量是不是會上去?農民的勞動強度會不會下降?答案一定是肯定的!農村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勞動力是不是會富余?廣袤的中國大地全部實現農業機械化,是不是會帶動和促進我們的工業?一輪輪的新舊產品、設備更換,是不是會推動工業的發展和革新?農業富余勞動力是不是要走向產業工人?基本農業、工業問題解決了,全國向高、新、端技術產業邁進,是不是水到渠成的事?60年代我們就將“兩彈一星”這么高難的東西造出來了,后來的水平攻克工業技術難關還會比過去更難嗎?這樣持續30年的發展,今天的我們,還需要總是用資源換取他們的技術而還總是換不到嗎?國家整體都發展了,農業富余人員所組成的產業工人、技術工人,他們該豪情萬丈地建造多少棟大廈,修多少條公路?城鄉同步發展,鄉村還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嗎?中國還會有“三農” 問題嗎?城市還會這樣擁堵嗎?社會還會兩極分化嗎?一切都在有序進行中,還會存在“農民工討薪”問題嗎?還會有毒食品、高房價、看病難、看病貴嗎?新中國鍛造了我們中國人民的英雄氣節,處在當下的我們在國際上還能這樣仰人鼻息嗎?
可惜,這一切只能是推想。歷史,已經在30年前發生了拐點,那曾經的付出,曾經的追求,曾經的夢想已中途夭折,戛然而止。你無法看到這種結果了。我們交織著血和淚的中華奮斗史,究竟前景如何,也許只有時光老人能夠告訴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