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茂名PX項目的風波剛剛平息,甘肅省會蘭州水污染事件又旋踵而至。近年來,水污染、輸油管道爆炸、PX項目立項等和化工相關的突發事件,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矛盾的一個集中爆發點。人們談化工色變,希望它離自己越遠越好,一些高校的化工專業甚至出現了招生困難的情況。這種化工恐懼癥如何煉成的呢?
人們對化工項目的恐懼,當然離不開該行業獨具的易燃易爆、高溫高壓、低溫低壓、有毒有害等特性。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一車間發生爆炸,造成5人死亡、1人失蹤,近70人受傷。爆炸發生后,約100噸苯類物質流入松花江,造成江水嚴重污染,沿岸數百萬居民的生活受到影響;2009年,內蒙古赤峰市自來水受到污染,但3天后才向公眾公開,產生腹瀉等不適人群累計報告病例2622例;2013年11月22日,位于青島黃島區的中石化輸油管線破裂,在維修過程中又發生爆炸,最后造成62人遇難,136人受傷。
以上觸目驚心的事實,經過新聞媒體全方位的曝光之后,給民眾心理造成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但這似乎還不足以解釋人們對化工業避之唯恐不及的心態,因為按照中國國家安監總局提供的數據,2012年全國共發生危險化學品事故44起,死亡99人,這一數據相比礦業、交通等其它行業應該是偏低的。而這兩年引發諸多群體性事件的PX(英文Para-xylene的簡寫,中文名為對二甲苯),官方也一再辟謠說該物質實際上是低毒,沒有想象得那么可怕,但人們就是不信。顯然,除了化工行業本身的特點,人們的“化工恐懼癥”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人們對中國化工行業的管理水平和危機處理能力沒信心。面對人們對PX的疑慮,專家不厭其煩地解釋說“PX和同類石油化工生產的安全風險是可控的。我們帶著孩子上動物園,里面有老虎、豹子,籠子弄牢了就不可能傷害游客”。確實,任何一個看似危險的行業,哪怕是核電站,如果嚴格按照操作規程辦事,安全都是有保證的,但問題是在今天的中國,官員、企業和個人缺乏責任心和敬業精神是普遍現象,各種匪夷所思的敷衍塞責、馬虎顢頇隨處可見,而且往往不會受到多大的懲罰。因此很多人早都明白,沒有足夠的制度性保障,那些寫在紙上的技術規則、標準只會是空中樓閣,形同虛設,并不足以保障他們的安全,或給予他們與風險相當的補償。這不是陰謀論,而是人們從一次次有毒物質排放事故、一次次隱瞞真相、一次次涉事官員沒有刑責還易地做官中,體認到的沉甸甸的現實。
剛剛發生的蘭州自來水污染事件就是明證:官方初步查明是周邊地下含油污水引起自流溝內水體苯超標,而含油污水竟然是1987年和2002年蘭州石化爆炸所致。更荒誕的是,這一事故竟然是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才曝光的:按照國家規定,對水質中包括苯在內的非常規指標的檢測是半年做一次,3月初蘭州威立雅水廠曾做過一次檢測,據說一切正常,本來下一次檢測應是半年后的9月份。但因為要給周邊區縣自來水做檢測,而這檢測無論多少樣本都會耗費同樣的實驗耗材,于是水廠順便對自己管網的自來水取樣,結果檢測出了苯含量超標。顯然,如果不是因為這次偶然的檢測,蘭州市民說不定還要喝半年的苯超標水。
沒人愿意成為那不幸的1%
其次,人們對政府的監管能力也沒有信心。“人命關天”是各級官員經常掛在口頭上的話,但在現實層面,遠遠不是這么回事。對于官員來說,上級的好惡和觀感比民眾的生命重要,這也就是蘭州水污染事件要花18個小時來進行“匯報”的原因;偶爾死幾個人、出幾次事故,不過是報表上輕描淡寫的1%而已,事后官方還可以大言不慚地說這一行業的安全性高達99%。在三聚氰胺奶粉等事件后,這樣的話老百姓聽多了,但沒有人愿意成為那不幸的1%;事故發生后,官方通常一方面千方百計掩蓋真相,另一方面熱衷展示上級領導有多重視、救災過程有多辛苦、受害者有多感激,所謂“把喪事當喜事辦”。追究責任、彌補漏洞、防微杜漸等能真正防止不幸再次發生的事情,多數時候則馬虎以對,甚至不了了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