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各大網站轉載新華社一披露北京學區房瘋漲現象的電文。文中指出,盡管多地房屋成交量下降,但各地學區房市場迅速升溫。很多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周邊區域的學區房價格持續上漲,沒有最貴,只有更貴:300萬元買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蝸居”,買了不為住,只為名校學位。人民群眾對這種現象極端不滿意。但究竟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深層次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文中雖然也指出了一些原因,但仍然只是就現象談現象,并沒有找到真正的根源,因此也就找不到克服這種現象的真正途徑和方法。筆者就這一現象也做一初步分析。
1、中國教育資源發展的不公平現象是學區房瘋狂上漲的制度根源。
改革開放以來,媒體上“公平”、“平等”的字眼比比皆是。最近黨中央公布的所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把“公平”、“平等”作為其重要內容。但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任何公平、平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中國教育發展“公平”、“平等”的最重要表現就應該體現在教育資源分布的公平、平等上。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教育資源本身屬性是社會主義的公有制。中華人民共和國任何公民都應該享有教育資源平等和受教育的平等權利。當然客觀上說,要求城市和農村、 大城市和小城市、沿海和內地邊疆、經濟發展和不發展等差異地區教育資源絕對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從教育發展的趨勢來說,在中國當今的國情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縮小上述不同地區之間的最大差別,甚至動員國家力量有意識地加大對相對落后地區教育資金、資源、師資力量的投入,無疑不是體現教育公平、平等的重要保障。但是非常遺憾地看到,中國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公平、不平等現象不僅沒有縮小,且有繼續擴大的趨勢。特別是邊遠農村落后地區,不僅學校房舍、設備差,師資力量也極差。農村適齡兒童上不起學或輟學的現象仍然很嚴重。如2012年11月,貴州省幾名10歲左右兒童輟學到城市謀生被悶死在垃圾箱中的慘痛事實折射出農村教育資源的缺乏。上世紀80年代,由于發達地區高工資、高住房、高待遇的誘惑,大批內地、邊遠地區、農村的大、中、小學教師紛紛流入到沿海、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中來,由此造成教育資源差別的進一步拉大。即使同一個城市,由于種種原因,重點校與非重點校資源和師資也存在極大差別,由此必然導致人們更多選擇重點學校。盡管社會和教育界一些人多次呼吁縮小和消除重點校與非重點校的區別,但事實上是這種差別不僅沒有縮小,且還在擴大。當地領導采取學區片入學的政策和制度是為了制止更多的學生涌入重點校。但中國的國情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正是針對學區片入學政策才有學區房上漲現象。所以根源不是學區片入學政策,而是學校資源的巨大差別。也正是針對這種現象,新華社電文也指出有些教師曾多次提出教育改革的一個重點之一應該是教師普遍輪換,待遇全部實現平等,加大貧困地區教師培訓和教育經費投入補貼。“高峽出平湖,沒有了落差,教育資源自然合理分配。但我從業近30年,向有關部門建議了10多年,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推動。”這難道不應該從教育部門的主要領導的教育發展理念和制度改革觀念上尋找根源嗎?新華網文只是看到了大城市由于重點與非重點校資源差距之大導致的學區房扭曲現象,而沒有真正看到城市與農村、沿海地區與邊遠地區教育資源的更大差別造成的更為嚴重的后果。今年兩會,武漢大學副校長舒紅兵發言中說,他20多天前回到農村老家感慨很多。他40年前農村上學時起早貪黑趕山路,現在村里六七歲、十來歲的孩子上學仍然是兩頭摸黑,要走很遠的山路。他不明白,為什么農村孩子上學條件40年不僅沒有改善,相反更加困難?中國近些年經濟發展確實較快,有那么多的錢去買美國國債,可是始終不肯拿出更多的資金投入農村和邊遠地區的教育事業,卻竭力鼓勵社會人士捐款去建什么希望小學。我們的國務院和教育部的領導鼓吹“公平”、“平等”口號夠多了吧,為什么在教育資源分布上不能夠體現真正的公平、平等呢。即使高等院校,資源分配也極不合理。今年兩會一些高校代表就嚴厲批評中國大學教育一是重點大學大多集中在少數幾個大城市,二是教育部直屬院校與地方院校投資比例差距過大。
2、扭曲的教育宗旨是學區房上漲的思想根源。
人類的任何活動都有指導思想和根本宗旨,教育活動也有宗旨和指導思想。根本宗旨、指導思想不同,必然導致不同的教育實踐活動及其有關社會現象。建國后,毛澤東同志為社會主義的新中國規定了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普通勞動者。然而改革開放后,這一根本宗旨受到根本否定。雖然中央和教育部文件也還在講全面發展,講道德教育和文化素質,但卻不講做“普通勞動者”,只講培養所謂“人才”。上世紀80年代社會流行的只講“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不講“尊重勞動”就是這種扭曲的教育宗旨的表現,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也早已名存實亡。衡量“人才”的具體標準就是單純的文化素質、就是單純的考試分數、單純的文憑、學歷、學位,是否留學,即使同等學歷學位,也要看是否“211”、“985”學校。當今社會招聘人才的具體標準不就是這些內容嗎?這種教育理念和宗旨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不僅成為教育各級領導部門的主要的指導思想,而且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社會生活中,絕大多數的學生讀書學習不再是做一個“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全面發展的普通勞動者”,不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而是如何脫離勞動,脫離艱苦、脫離工農、脫離基層而追求做 “人上人”,如何賺錢,如何當官,如何成名成家。社會上流行的“學習改變命運”、“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等口號就是這種教育觀念、宗旨的具體體現。為了做“人上人”,作為學生家長,就必然想法設法讓孩子進重點學校、進大城市,進名聲大、資源優越、師資力量強的學校。尤其近些年來,一些人暴富速度極快,在孩子教育問題上舍得下本,甚至花高額費用送到國外留學。中國是一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極其嚴重的不平等社會,在教育領域的重要表現就是嚴格的等級差別觀念。固然由于種種原因,學校之間的差別、級別較大。但這種差別造成教育界相當多的人士在比自己地位級別低的學校人員面前趾高氣揚、傲氣十足,而在地位級別高的學校人員面前又低三下氣、唯唯諾諾。一個學校內部也是如此,當官者瞧不起教師,職務、職稱高的瞧不起級別低的。這種環境和氛圍造成相當多的學生追求的真正目標是證書、文憑、學位,就是如何出人頭地,而不是自身真正的全面素質和能力,不是如何做普通勞動者為他人和社會服務。這個社會那么多學生家長想方設法通過多種方式如權力、金錢、各種關系把孩子送進重點小學、中學,其本質就是“人上人”做人模式主導的具體表現。學區房瘋狂漲價,客觀因素是學區房優越的地理位置,主觀因素就是借學區房能夠上戶口希望孩子進入到重點學校。“望子成龍”的學生家長比例太多,需要學區房太多。這就是學區房瘋狂上漲的思想和意識根源。筆者從事教育工作一輩子,深感到重點學校各種環境、設備、師資確實也有助于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但其思想教育未必就比普通學校或非重點學校強。如大家所熟知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是全國多少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追求目標。可現實生活中,這兩個學校培養的學生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留學歸來的人員比例就較少,他們所學的知識和自身文化素質固然較高,但卻沒有真正用來為自己國家、民族和人民服務。甚至個別人為自身的利益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2009年,轟動世界的“力拓間諜案”的主角胡士泰不就是北大畢業的高才生嗎?近些年來,媒體披露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學校一些教師鼓吹普適價值和自由化理論,鼓吹大學生以能否賺4000萬元為成功標準,特別是今年兩會揭露的北師大權學交易現象等等說明這些重點大學其思想教育環境存在的問題相當之多。因此,學區房瘋狂漲價,實質是追求重點學校人員的絕對數量在瘋漲。而其罪魁禍首之一就是支配教育部門的各級領導和家長頭腦中的扭曲的教育宗旨。
3、市場經濟理論和體制是學區房瘋狂上漲的深層次的經濟根源。
中國近三十年改革的所謂最主要成就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切資源和生活資料都要市場化。去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議中再次強調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按照這種理論,學區房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有利于在重點中、小學入學,其市場價格必然伴隨市場的需要而逐步攀升。市場經濟的最大原則不是鼓勵人們勞動致富,而是鼓勵資源致富。中國當今整個社會中,那些先富起來的人又有多少是靠自己辛勤的勞動和為社會做出的貢獻致富呢,不能說全部,但可以說絕大部分是依靠手中掌握著特殊的資源致富的。當官的可以依靠權力資源致富,房地產商依靠資本和土地致富,煤老板依靠煤資源致富,……。占有學區房資源的人依靠學區房發財致富不是完全符合市場經濟原則嗎?也就是說,只要承認市場決定資源的市場經濟理論和體制,只要有社會需要,學區房上漲多少錢,都無可指責。問題在于這種市場經濟理論和體制究竟正確與否?一是社會主義社會應該主要鼓勵勞動致富,還是資源致富?市場經濟主要鼓勵資源致富,恰恰背離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二是住房本身是生活資料,還是資本?人們購買住房主要使用價值是生活消費,而市場經濟體制下,住房已經單純從生活消費轉變為賺錢的資本,現實生活中,相當多的人購買住房已經不是為了居住,而是保值、出租、倒買倒賣賺錢。且學區房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其使用價值也從單純的居住功能轉變可以獲取上重點學校的權利。由此導致其價格完全背離其住房本身的價值。如果我們鼓勵勞動致富,從制度上保障住房不能成為賺錢的資本,也就是否定現有的市場經濟理論和體制,也就不會出現學區住房價格飆升現象。如果說利用學區住房做資本賺錢屬于市場個人行為的話。那么一些直轄市利用高考錄取比例高于其他省市的優勢以能夠上蘭印戶口為由,吸引外省市人購買本市住房,難道不也是借助住房的地理位置而賺錢嗎?這樣的政府還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嗎?這樣的政府人員還有共產黨人的氣味嗎?這兩種現象雖有區別,但本質是相同的,都是把“權力”、“權利”當作商品拿到市場交換,以謀取私利。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把人與人的一切關系都變成商品和貨幣關系。中國當今社會出現的學區房價瘋狂上漲以及利用上戶口的權力出賣商品房等現象難道不正是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社會扭曲、顛倒、丑惡的現象嗎?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深層次經濟根源就是市場經濟理論及其體制。新華社電文只是簡單的指責學區住房的瘋狂上漲,而不批評整個房屋市場中居住房屋使用價值的扭曲現象,不批評市場經濟理論及其體制,說明新華社人員并沒有抓住學區房價格持續上漲的根本原因。
按照唯物辯證法的原理,任何社會現象都是本質的表現。這種本質有一級本質、二級本質……。社會現象作為結果,必然有其原因,但這種原因往往不是一個,兩個,而是多個,有膚淺表面原因,有深刻內在原因,特別是復雜的社會現象更是如此。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要求認識社會現象問題時,不能停留在現象上,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揭露深層次的本質和根源。中國當今社會各種扭曲、顛倒、丑惡現象極其之多,如果就現象批現象,或只披露淺層次的原因,那就不可能根治這種社會現象。筆者認為,新華社這一電文揭露學區房瘋漲這種社會現象是非常必要的,但這種現象早已存在多年,媒體也多次揭露。但問題始終沒有找到根子上。這篇新華社電文同樣沒有找到根源。它通過學區房上漲現象只是譴責大城市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的差別過大這一原因,而沒有譴責城市教育與農村、邊遠地區教育的巨大反差給中國教育事業帶來的嚴重危害性,更沒有揭露造成學區房上漲的思想根源是扭曲、錯誤的教育宗旨和市場經濟理論體制的經濟根源。筆者希望上至中央部門特別是教育部的領導、各省市領導,下至各類大中小學領導,如果我們還聲稱自己是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的共產黨人,還在聲稱為人民服務,那么就應該從學區房瘋漲這一社會現象中,真正分析和研究我們社會的真正病因和根源,改革改到點子上,改到真正需要改革的地方。而不是整天空喊“改革中的問題需要改革來解決”。實際上,學區房價格瘋漲正是前一時期錯誤的改革理論指導下的錯誤改革實踐導致的必然結果。按原有的改革思路發展下去,只能是問題越來越多,積重難返。必須回到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的真正的社會主義改革實踐中,中國當今的社會腐敗、貧富差距拉大、環境污染、貨幣貶值、賣淫嫖娼、賭博販毒、大城市人口暴漲、官員知識分子素質下降、學區房價格瘋漲等社會現象才能得到根治。中國才能沿著科學社會主義的道路實現民族的真正的偉大復興。
附新華社文:北京瘋狂學區房
新華網北京4月9日電(“新華視點”記者烏夢達、孔祥鑫)日前,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北京等19個重點大城市的義務教育在2015年實行免試就近入學政策。看似堵住了“遞條子”“送票子”,卻衍生出更加瘋狂的“拼房子”。
記者近期走訪發現,盡管多地房屋成交量下降,但各地學區房市場迅速升溫。很多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周邊區域的學區房價格持續上漲,沒有最貴,只有更貴:300萬元買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蝸居”,買了不為住,只為名校學位。
“就近入學一出,每平方米就漲了10萬”
根據教育部文件要求,到2015年,19個大城市所有縣(市、區)實行劃片就近入學,100%的小學劃片就近入學;90%以上的初中實現劃片入學。就近入學政策一方面堵住了擇校拼爹的口子,但馬上催生了更瘋狂的擇房門檻。
——300萬元買“衛生間”
享譽京城的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位于西城區狹長的胡同里,學區房不少都是老舊的平房,但價格已經被炒到了每平方米近30萬元,并且房源稀缺。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單間,比衛生間大不了多少,要價稅后實收300萬元,不還價。中介表示:“不是一房難求,甚至一平難求。”
——舊樓比新樓貴
位于北京市東城區的培新小學是該區知名的重點小學,學校地處一批修建于1986年的舊樓群中,因為培新小學的存在,這些近30年的六層老樓價格已經被炒到了每平方米6.5萬元以上。毗鄰舊紅樓的某小區,盡管外觀時尚、配套現代化,但由于配套小學一般,價格就每平方米低了2萬元。
——區域抱團漲價
在中關村等傳統學區,由于重點小學和中學眾多,形成了遠近聞名的學區房價格高地。以中關村二小為例,“去年每平方米才8萬多元,現在學區房已經往10萬元以上飆,而且附近學區房一起抱團漲,最便宜的總價也要300萬-400萬元。”中介表示,“除非把這些好學校都搬遷重新擺放一遍,否則這里的學區房市場不可能降下來。”
部門政策常變百姓卻總受傷
在此次教育部及北京等城市相關政策中,備受關注的一招是出臺“九年一貫制”:一所學校的小學和初中施行一體化的教育,小學畢業直升本校初中,小升初原則上不許擇校流動。
不久前,車道溝小學改頭換面,以北京理工大學附中小學部的名義正式揭牌,背靠北理工附中這所重點中學,讓其一夜成名。今年以來,北京市東城區、海淀區已經陸續有10余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出臺。這些搭配大都是名校搭配普通學校。
在一些教育界人士看來,以“豪門”帶動“寒門”,這是緩解擇校難的一個辦法。東城區重點中學171中學校長陳愛玉表示,貫通了小升初的升學通道,對減輕家庭負擔、緩解擇校難有正向效應。
但一些家長發現,盡管學區的范圍還未公布,卻已讓這些魚躍龍門的學校附近的學區房率先瘋狂。一位中介告訴記者,在公布與171中學“聯姻”的青年湖小學周邊,不到1個月,房價已經從每平方米5萬元左右漲到快6萬元。
“沒有招生簡章,也沒有學區劃分,但現在必須先占坑,等到都公布了,一是沒這個價了,二是連房都沒了。”北京一位在事業單位工作的家長訴苦表示。
幾位受訪家長表示:“都說教育是百年大計,可現在入學政策變來變去,從買房入學到入戶滿3年,從擇校到拼房,從瘋狂的小升初考試到九年一貫制,我們都無所適從了。”
名校名師過度集中 解決“教育落差”就這么難
教育資源不均衡,名校和名師過度集中,衍生了大批擇校生,既違反了教育公平的原則,也產生了尋租腐敗的空間。北京一位教育部門工作人員表示,與過去的權錢擇校相比,就近入學是一大進步,形式上公平很多,但是目前也可能刺激畸形拼房。
“如果學校之間教育差距大,就近入學也難免是句空話。”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有關部門改革的初衷不錯,但義務教育資源均衡應該優先于就近免試入學,但現在堵住“遞條子”,也難解“拼房子”。
財經評論員馬光遠認為,小學生考試沒有排名,但學校之間卻搞排名,造成互相攀比,實在不應該。一些老百姓為了獲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只能去購買學區房。
專家表示,教育改革,應該多從教育部門自身“開刀”,不能總是折騰家長和孩子,要學會用最小的“傷口”換取最有效的改革推進。
一位小學語文特級教師表示,教育改革的重點應該是教師普遍輪換,待遇全部實現平等,加大貧困地區教師培訓和教育經費投入補貼。“高峽出平湖,沒有了落差,教育資源自然合理分配。但我從業近30年,向有關部門建議了10多年,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推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