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著中國工業化、城鎮化與市場化進程,“農民工”,即進城務工人員,這個身份尷尬、規模龐大、生在夾縫、居無定所的特殊社會群體及其生存狀態,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毋庸置疑,進城務工人員是中國工業化的主力軍,為中國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是中國市場化改革和社會民主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但長期以來,由于政府職能轉換不到位,企事業用人單位本身制度及管理層面長期累積的諸多矛盾和問題難以排解,勞動力市場二元多重制度性分割造成勞資矛盾調解機制失靈等原因,數以億計、不斷流動的外來務工者群體在城市社區生活方面長期處于既難以“市民化”又被“邊緣化”的兩難困境之中。顯然,這個龐大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直接關系到轉型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與政治安定,是學界、政界乃至社會各界不可回避且必須直面回應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民工生態:2013中國人本發展報告》一書主要立足“人本發展”視角,將進城務工人員生態問題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通過問卷調查、專題研究和個案訪談等多種方式方法,全景描述當今中國進城務工人員流動、工作及生存狀態,深層次發掘導致一系列矛盾、沖突和問題的管理錯位及體制根源,以便為決策層提供一手數據和理論支持。
本書第一部分主題調查報告,以覆蓋全國各區域、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問卷調查,全面呈現目前進城務工人員總體生存狀態,即城市間流動態勢、目前就業工作狀態、個人家庭生活情況及城市社區融入狀況,其中,有效問卷6649份,問卷有效率為91.61%。問卷調查數據顯示:
隨著中國城鎮化、工業化和市場化的不斷推進和發展,進城務工人員陷于“城鄉雙重邊緣化”兩難困境,并隨著時間推移和代際傳承,以市民化為導向在區域、城際、行業、單位和工作間的務工流動配置逐漸呈現出新格局、新趨勢。隨著“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成為主力群體,近年來進城務工人員的流動格局也正在發生著改變,即六大趨勢:流動數量逐年增長,新生力量已成主流;外出務工謀生為先,流動成因多元變化;區域走向中西回流,省內流動比重漸升;務工城市二線趕超,城際流動已為常態;行業分散單位集中,職業流動漸顯頻繁;舉家流動趨勢明顯,城市教育備受關注。
當前進城務工人員從業工作主要面臨兩大困境:一是就業渠道和方式單一,主要從事一線底層體力性操作工作,職業發展上升空間有限;二是勞動合法權益普遍受到侵害,工作及加班費被拖欠克扣現象時有發生,基本勞動權益難以維護。造成這種狀況,歸根結底還是根源于多年來城市勞動力市場一直存在的二元多重體制性分割。
進城務工人員之所以背井離鄉,不管是只身還是舉家遷移到城市來,都是為了尋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但往往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現實生活情景與夢想追求反差較大;進城務工人員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但生活水平普遍較低,基本住房保障依然是老大難問題;生活動蕩,城鄉分居,留守老少贍養負擔沉重,依然是進城務工人員的家庭婚姻生活最關心的焦點矛盾和問題;由于進城務工人員被排除在城市的福利制度之外,透支著自己的體力去掙錢、存錢以備看病應急,或蓋房、供子女上學、娶媳婦等大事之用,他們很少有時間休息或參加娛樂活動。進城務工人員業余生活單調,社會交往圈子局限在同鄉或親戚、工友之間,一時難以全方位融入城市生活。
外來活動人口社會融入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但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中國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融入障礙主要來自戶籍制度及其背后的公共品歧視性分配政策。
基于北京小小鳥打工熱線組織的“千里萬名建筑工生存狀況調查”數據,特別描述展示了建筑工人典型群體生存狀態及問題。
總體而言,建筑民工作為高危弱勢職業群體,往往以合法或非法的勞動派遣方式被雇傭,不簽訂勞動合同、沒有社會保險的情況非常普遍;他們不能獲得必要的人身健康安全保障,70%以上沒有接受過定期體檢;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勞動條件差,75%沒有休假日,大部分工人工作日超時勞動;近半數建筑民工按年度發放工錢,且欠薪情況極為普遍。基于調查數據分析,當前建筑民工從業工作主要面臨兩大困境。其一,建筑民工大部分都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也沒有社會保險,正當權益得不到基本保障;其二,建筑民工的工作強度普遍比較高,如雙休日仍然在繼續工作,以及每天的工作時間都是10—12小時,遠遠超過法定的8小時工作時間。
不同年齡段建筑民工書報閱讀、收看電視情況存在顯著差異,隨著年齡增長讀書看報、收看電視節目越來越少;建筑民工有維持個人衛生的需求,但缺乏相應設施條件等。
此外,不同性別建筑民工社會融入狀況存在明顯差異性等問題。
針對進城務工人員家庭婚姻親密關系疏離問題、租住房問題、滿意度影響因素問題以及民間公益組織情況等焦點問題進行了專題探索性研究。其主要結論是:
基于“差序格局”理論,以及問卷和個案訪談調查結果,進城務工人員婚姻家庭親密關系大致可分為四種形態,即“牛郎織女”型、“夫妻流動”型、“全家流動”型和“個體流動”型,無論哪種類型都存在親密關系疏離、撕裂和變異,都反映出進城務工人員對于基本親密關系得到滿足的渴望和現實遠遠沒有得到滿足的強烈反差狀態,這是現階段進城務工人員工作以外生活方面所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之一。
關于進城務工人員對工作狀態滿意程度的影響因素研究,我們得出以下結論:(1)工作年限對進城務工人員工作狀態的影響呈顯著負相關,可能是因為隨著工作時間的加長,進城務工人員對所從事的工作要求就越高,比如說更好的待遇,要求工作內容的變化,而且隨著工作年限的推移,進城務工人員當初的工作技能可能已經變得不如以前那么有價值,進城務工人員很有可能被新來的其他人所慢慢替代,因此影響了自己的工作狀態;(2)用工形式對進城務工人員工作狀態的影響在1%的水平上呈顯著負相關,說明用人單位完整的用人制度可以對進城務工人員產生良好的激勵作用,提高他們的工作狀態;(3)房租對工作狀態的影響在1%的水平上呈顯著負相關,這是因為,當進城務工人員花費在房租上的費用增高時,其經濟壓力必然會相應提高,其工作壓力也會相應增加,不利于其調整工作狀態。基本結論是:其一,進城務工人員工作年限越長,對自己的生活狀態越感到滿意,但隨著工作年限進一步延長,進城務工人員對工作滿意度會下降;其二,打工流動城市數量對目前生活與工作滿意度影響是負面的;其三,工作更換頻度和回鄉次數多少,對于進城務工人員滿意度有負向影響;最后,租住房花費多少,對于進城務工人員生活滿意度有正向影響,但對工作滿意度有負面影響,而社交活動參與度大小,總的來說對于進城務工人員滿意度有正向影響。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人本發展與管理研究中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