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媒體熱議農村土地非農化非糧化。資本的逐利性、種糧比較效益低,決定了糧食主產區重農抓糧的積極性很低。非糧非農化往往打著土地流轉、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的幌子,搞花樣翻新的產業園或科技園區,或綜合開發,實則控制農地,搞房地產開發或其他非農項目,發土地財。
有些農地的占補平衡實質上是什么,占優補劣,占多補少,往往打土地開發或買賣的主意?!秴⒖枷ⅰ吩缭?011年4月21日載,美國媒體報道,耕地遭侵占威脅中國糧食安全,文章稱從1996年國家第一次土地詳查時到2008年,中國的耕地共減少833萬公頃?,F在耕地已經減至1.2億公頃(18億畝)這一政府設定的“紅線”。
最值得警惕警醒的是耕地良田遭受侵占,大片糧田所謂的“黃土變成金”。一方面耕地的減少,另一方面糧食連續增產,似乎不對稱、不匹配,固然有科技的投入、單產的增加,但是增長有限度,這不由使人對糧食產量產生擔憂。
當前不論是糧食主產區還是銷區,農民種糧積極性都不高,調出糧食的省區逐漸減少。地方政府事實上以“招商引資或項目建設”為重中之重,忽視農業和糧食的思想很普遍,“地方依賴中央,銷區依賴產區,居民依賴市場”的情緒在滋長。不少地方是“口號農業”、“咋呼農業”,無序非法占用耕地的現象并未停止過。
這些問題不解決,農業和糧食將會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和桎梏。歷史經驗證明,糧食如果掉下去,幾年甚至十幾年都翻不過來。所以,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從體制機制著手,下真功夫把糧食生產和流通抓好,做到糧食安全萬無一失。
耕地減少和干旱、土地污染已經還以顏色,國內糧食生產的增長難度異常大,要達到“十二五”規劃的目標5.4億噸決非輕而易舉能辦到的。而糧食的需求則呈剛性增長。“十二五”末,人口將達到13.9億,城鎮人口將占一半以上。糧食的需求年年增加。產需、供求出現的缺口主要依靠挖庫存和進口來調節日益困難。原先三大主糧中稻谷偏緊,現在粳稻、優質小麥、玉米等均出現了偏緊的苗頭,糧食始終處于緊平衡狀態。
從世界的糧情看,糧食產量在21億噸~22億噸之間已經徘徊了近十年。而世界人口由上世紀的65億,很快上升到目前的近70億,據聯合國統計,世界人口數量從1960年的30億翻了1倍至2000年的61億,預估世界到2050年將達到91億人口。盡管高收入和低收入國家飲食習慣不一樣,但是糧食的剛性需求是一樣的,只是形態不一樣而已。
世界人口平均占有糧食只有300公斤左右,國際糧食市場回旋余地有限,國內每年進口一億多斤的大豆就是一個信號,國內已有進口,即可傳導和直接影響世界糧食市場,值得反思。所以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國家的既定方針,立足國內解決吃飯問題。
為確保糧食安全,要未雨綢繆,破解耕地和水資源枯竭的桎梏,建設糧食主體功能區,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搞數字游戲,“數字”糧食,不虛夸,實事求是,決不能為獲取糧食直補而層層虛報糧食種植面積,核實核準糧食產量數字,為糧食宏觀調控和決策提供準確科學的糧食產量基礎數字。
實行糧食主體功能區戰略,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對糧食生產大縣的補貼獎勵力度,實行對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實行糧食調入區對調出區的補償辦法,誰吃糧誰拿錢,解決能種糧的問題。
改變糧食直補方式,探索實行按糧食播種面積或產量補貼的辦法,也可以按售糧進行補貼,逐步探索實行糧價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改革,發揮市場在糧食價格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解決誰種糧、會種糧、能種糧的問題。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糧食局直屬分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