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易見,“延遲退休”這個概念,在當今中國十分不得人心。然而,可能是篤信“謊言重復無數次就能變成真理”,春節前,又有媒體報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延遲退休是應對老齡化必然”——人社部發言人再次出來大喊“狼來了”。“牧羊娃”此次提出的三點依據,其實并沒有什么新意,早已反駁過,而且反駁時提出的不贊成延退的理由并沒有受到過正面的挑戰。對于此次“狼來了”,似乎也必須作出反應,不然就會給高層領導造成“人民群眾對延退沒有意見了”的感覺。鑒于此,便選擇“牧羊娃”所說的第一條理由,即與“平均預期壽命”相關的理由,提起精神再嘮叨兩句。
人社部發言人實際上想表達的是,現行退休年齡是50年代作出的規定,當時的人均預期壽命是50多歲,而現在則是75歲,增長了25歲,所以不合時宜了。首先想說的是,50年代立法規定退休年齡時,應該并沒有考慮人均預期壽命這個因素。這樣說的理由是,男性的預期壽命一般會要低于平均數,也就是說,會低于當時的50多歲。就算“50多歲”這個“多”是9,即59歲,那將男性的退休年齡定在60歲豈不很不人道。因為就算是完全正態分布,平均線上下各為50%,那也有一半的人活不到60歲。
“現在的”平均預期壽命達到了75歲,這是一個信息。但同時還有另一個信息,現行退休年齡對當前的養老金收支并沒有產生直接的影響。因為人社部一直在爭辯說,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的運行是正常的而且累計結余越來越多。當然,對此反駁的理由是:現在夠不等于將來也夠。于是便有很多專家開始研究和計算中國人退休的最佳年齡,而人均預期壽命當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衛生部門提出:到2015年,要使人均預期壽命比2010年增加1歲(2010年人均預期壽命為74.83歲)。于是,根據衛生部門的這個“規劃”,就有人提出,每5年增加1歲,到2035年,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就會達到80歲,比現在增加5歲。雖然現在養老金支付還沒有問題,但隨著人均預期壽命增加到80歲,必然會出現問題。所以,退休年齡必須推遲到65歲。
人均預期壽命能否作這樣長期的“規劃”?要討論這個問題,不妨先看看美國人均預期壽命自1990年達到75歲以后的發展狀況。根據網上找到的資料并進行相互印證后,可以得到這樣的印象:1990年,美國的人均預期壽命突破75歲;到2012年,增長到78.5歲。23年間,美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增長了3.5歲,平均每5年增長0.76歲。但在2007年人均預期壽命到77.9歲后,以后的5年只增長了0.42歲。
目前,世界上人均預期壽命的上限,大概在80—84歲之間,距離極限越近,增長就越緩慢,美國的情況正說明了這一點。所以,預言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會每5年增長一歲,很快就會增長到80歲,其實是揣著相當大的忽悠的成份。
世界銀行的研究發現,人均預期壽命的增長,肯定與國民收入的增長相關,但這并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在國民收入到了一定程度以后,遺傳因素、環境質量、生活方式和社會壓力等自然的或社會的因素對人均預期壽命影響更大。可以想一想,我們現在面臨的這些自然的或社會的影響因素到底是樂觀還是不樂觀?
在與“最佳退休年齡”相關的研究中,提到2010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64歲。但是,這個數據用在研究“最佳退休年齡”上可能是有問題的。疑點有二:其一,一般來說,這個數據應該是戶籍人口的數據,所以不足為憑;其二,如果是常住人口的數據,那么其中數以億計的流動人口都是中青年人,按現在的形勢,他們老了又不得不還鄉,所以也不足為憑。
最后,還要嘮叨一句,因為與人均預期壽命相關的還有一個指標,即“健康預期壽命”。很不幸,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披露的信息,中國人的健康預期壽命只有66歲,在世界上的排序是第81位。與人均預期壽命相比,中國人的健康預期壽命要減少9歲。如果將退休年齡定在65歲,那么按平均數而言,中國人退休后只能享有1年的健康壽命。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