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7%,高于全年7.8%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國家統計局稱城鄉居民收入仍差3倍。
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896元,增長幅度扣除物價指數之后,達到9.3%。其增長幅度比城鎮居民去年收入增長幅度高出2.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又有所縮小。這也是連續第四年農民收入的增長幅度快于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幅度。
農村居民的純收入包含四大部分:售賣農產品的收入、打工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農產品出售收入在農村居民收入中占比很重。
農民收入是不是能夠保持快于城鎮居民收入勢頭,主要是在于農業生產能不能持續穩步增長、農副產品價格能不能在兼顧城市消費者和農民利益的同時有一個穩步的提高。
可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的主要渠道仍然是農產品收入。關于“誰來種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要提高種地集約經營、規模經營、社會化服務水平,增加農民務農收入。要提高農民素質,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要強化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創造良好務農條件和環境。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人力基礎和保障。
坊間對官方統計的基尼系數頗有微詞,普遍感覺基尼系數被低估了,可見縮短城鄉剪刀差絕非一日之功。一句“合理”歷盡數十年,幾多艱辛和酸楚,絕非易事。
盡管全國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有的省份抑或實現“十一連增”,糧食生產流通深層次問題存續時間較長,糧食市場一放就亂,一調控就緊,抬價搶購,低價競銷時有發生,中間流通環節過多、過亂,成本過大,農民不是受益者,諸如問題始終沒有有效解決,雖然大家一起多年呼吁,收效甚微。
糧食豐收,農民不增收,糧食豐產,缺大量進口,糧食市場價格反而不穩定,究其原因:農業比較效益太低,農民種糧積極性大為受挫;糧食生產和流通結構發生質的改變,南北重心轉移,主產區大多變成主銷區,調出省份變成調入省份,糧食宏觀調控乏力。
糧食進口已不是原先意義上的品種調劑了,除小麥外,粳米、玉米都需要進口補充;糧食市場及價格無序,忽高忽低,甚至背離價值;制約農業和糧食生產的剛性因素愈來愈多,耕地、氣候、成本、補貼、政策、市場、進出口等等。不少地方停留在“口號農業”、“咋呼農業”,抓糧務農保糧安的積極性基本沒有了。
糧食比較效益低,農民不愿意種糧是突出問題,甚至是后患。小麥收購三道環節才形成終端價格,即種糧農民——小商販——較大經紀人——糧庫或面粉廠。
有資料顯示,盡管國家一再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水平,2011年左右的小麥、玉米、稻谷平均最低收購價僅是14年前價格水平的90%,1997年國內小麥、稻谷的價格就已經達到了2000元/噸的水平。而十幾年以來,生產資料價格、物價水平、人工工資均出現大幅度增長,唯獨糧價“溫文爾雅”,某些年份或時期還下行。
一直以來,農民賣糧的價格和市場價格中間有個差,這是中間商的利潤,有人說是中間盤剝,2004年糧食“三放開”以后,多種市場主體蜂擁而入,糧食收購市場熱鬧非凡,原先國有糧食購銷網絡打破,陣地萎縮,個體糧食商販和經紀人直接到田間地頭不等農民晾曬整理,就以較低價格收走小麥、玉米,這就是農民得到的終極價格,比市場價低5——1毛錢。
再加上幾家央企和外資糧企意在大量收儲,控制市場,糧食價格不能準確反映價值,價格的反季節不規則性和小麥、玉米價格的倒掛,整個糧食市場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左右下,呈不規律波動,幾家歡喜幾家愁,農民始終處于下風。
據統計,農民出售農產品價格,僅為最終銷售價格的30%左右。也就是說中間環節拿走了農民收入的七成。這反映出增產不增收的問題確實存在。糧食生產組織化、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低,流通環節中梗阻太多,二次增值結算根本不能惠及農民,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游離中間,提價幅度考慮城鎮居民過多,對種糧農民無關痛癢。
正確應對是客觀看待糧食價格上漲和下行,整合市場收購資源,依法規范流通秩序,減少中間環節,合理引導價格,真正讓價格回歸價值,讓種糧農民真受益,多收益,受大益。
要把地方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納入托市收購的主體,直接收購農民手中的糧食,發揮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市場主渠道作用,讓種糧農民收益。一改過去搞委托收購和延伸收購,解決托市收購不成網絡的問題。應整合現有地方糧食購銷企業和中儲糧的收購網點,成功搭建起縱橫交織的托市收購網絡,杜絕內耗,避免無序爭購糧源、放大市場和糧價扭曲的信號的現象,方便農民就近賣糧,暢通流通渠道,共同應對外資糧食企業的侵入,增加種糧農民收益。
面對市場糧價形成的復雜性,政府引導和市場配置的雙重性,以及國際國內市場的兩個作用,國家應較大幅度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時,否則幅度太小,不能彌補生產成本。
探索口糧最低收購價形成、糧食補貼與價格形成逐步脫鉤機制,以及糧食目標價格補貼,把農業生產成本、歷年糧食市場及收購價格、近年來的最低收購價、國際市場糧價等諸多因素,作為形成價格參照依據,較大幅度、周期性提升糧價。
越是糧食豐收,越要建立健全地方糧油儲備規模,確保市地以下糧油儲備數量充足,還有建立小包裝糧油儲備,各級財政要建立儲備糧油輪換包保機制,使地方糧油儲備承儲企業不虧損。
在中央儲備糧油適時調控市場的基礎上,適時適量動用地方儲備糧油調控區域市場和價格,一來發揮地方調控的有機補充力量,調節市場。也能保護農民利益。二來推陳出新,減少財政支出。同時改變糧食補貼方式,實行按產量或播種面積、售糧數量補給農民,提高補貼的精準性和指向性,把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確實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糧食局直屬分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