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劉林平來自湖南省平江縣,1999年,他在深圳“平江村”住了40多天,深度訪談了數十位身在廣東的湖南平江人,并于2001年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了《外來人群體中的關系運用——以深圳“平江村”為個案》,于2002年出版了學術著作《關系、社會資本與社會轉型——深圳“平江村”研究》。此后,無論是“流動女童”、“民工荒”還是“富士康外來工自殺”等與民工密切相關的問題,都少不了劉林平的關注。
采訪中,劉林平對記者說,想象與真正的社會生活存在差距,書齋里做不了社會學研究。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學者,不應該輕率地發表沒有事實依據的觀點。
“這些人的生活需要被關注”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深入,以及大規模外資進入沿海地區,大量農民進城打工,涌現出一個龐大的農民工群體。他們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卻一直處于城市的邊緣,其生存狀況引起學界關注,劉林平就是其中一員。
“自從進入社會學學科以來,我跑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區。開始時,經費不足,只能坐大巴、打‘摩的’到處瞎轉悠。”劉林平說。
談及為何一直關注農民工問題時,劉林平說,珠三角的外來務工人員很多,他是湖南平江人,所以到廣州后,就開始關注珠三角平江人的生存狀況。那時,在深圳羅湖區田心村、鹽田區鹽田鎮和南山區赤灣等地,聚集著一批從事汽車運輸業務的湖南平江人,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聯系使他們形成了一個緊密的外來人群體或社區,劉林平稱之為“平江村”,其中以田心村最為典型。在此后的調研中,劉林平親眼看到他們建在臭水溝旁的小平房、親耳聽到一樁樁投訴無門的工傷案,深感“這些人的生活需要被關注”。
“這個群體很淳樸,比較好接近。每次與他們溝通時,只要不把自己看得比他們高一等,就能真正融入他們,發現很多令人感動的事。”回憶調研經歷,劉林平告訴記者,“2005年我們去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調研時,當地農民工一聽說做問卷還給錢,都很熱情,在路燈下幫我們做。”
推動機制轉變 保護農民工權益
劉林平曾在中山大學執教18年,2012年加入南京大學。執教期間,劉林平先后主持了2005年中山大學第2期“985”項目“制度短缺與民工短缺——珠三角和長三角‘民工荒’問題研究”、2008年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流動與權益——珠三角農民工的追蹤研究”、2009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農民工權益保護理論和實踐研究”和2011 年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外來務工人員融入廣東社會的制度設計”等多項研究。
在劉林平看來,有關農民工的研究涉及勞動力市場、人口遷移、企業管理、生活方式、地方治理、非正式經濟及全球化等多個方面,其中農民工權益保護問題最為重要。他說,農民工與城市職業工人及其他社會群體不同,他們的基本權益保護存在種種問題,十分突出,有時甚至會演變成群體性事件。“這些問題的解決與否,不僅關系到他們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同時也牽動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
調研中,常有一些農民工找劉林平和他的研究團隊反映問題,希望能從他們那里得到幫助。研究團隊會盡其所能,把材料轉到省婦聯、工會等相關部門。“然而七轉八轉,未必有實效。”劉林平說,“調研中,看到有那么多人遇到那么多問題,而一己之力的幫助又非常有限。我就在想,作為科研人員,能否在更高、更普遍的層面上提出一些問題和對策,從頂層設計上推動社會政策或機制的轉變。”
用正確的方法做調查
在研究中,劉林平十分重視用科學的方法獲取第一手資料。他說,“現實生活遠比想象中的復雜。有些社會科學研究做不好,是因為對社會現實不夠了解,或是沒有運用正確的方法做扎實的調查,而這些正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
劉林平向記者表示,官方統計資料和人口普查數據的覆蓋面和樣本量都沒有問題,但這些數據資料不是專為農民工研究設計的,必然缺少很多重要變量。他強調,在進行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時,一定要做調查,在有實證材料的基礎上做,這才是現代社會科學發展的方向。
2000—2010年間,劉林平和他的研究團隊對珠三角(有時兼及長三角)的外來工進行了7次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5萬余份。這些問卷已經形成了一個小型數據庫,對于描述和分析珠三角、長三角的外來工狀況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外來工缺少總體的抽樣框,我們難以用隨機抽樣法開展調查,這也是流動人口或邊緣人群抽樣調查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劉林平告訴記者,他們以往對外來工調研采用的都是以城市外來人口的相對比例作為樣本分配根據,將各省市政府部門公布的統計數據中的性別、產業、地區分布作為參數進行配額的非隨機抽樣。
2013年,劉林平在有關研究中開始采用被訪者驅動抽樣。他表示,新近研究證明,被訪者驅動抽樣不但簡便易行,且隨著樣本規模的擴大,偏誤將迅速變小,使用其數據能夠產生近于無偏的估計。這種抽樣方法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弱勢群體、隱藏群體研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