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國有資產大規模地劃歸社會保障基金,是近年來媒體炒作的熱點,政府金融部門的不少官員,也公開大力支持這種觀點。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和前證監會相關領導就提出要將國有資產的50%甚至更多份額劃歸社保基金,理由是國有資產劃歸社保,正好體現了國有資產的全民性質,是國企造福人民的落實。筆者認為,這種觀點貌似有理,其實站不住腳。
私企的社保虧空不應由國企填補
俗話說,冤有頭債有主。假如社保有了虧空,正確的反應不是急著將國有資產劃歸社保來填上窟窿,而應該是先弄清楚虧空是由誰造成的。誰造成的,就應該由誰來補償。否則,就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
當前,非公有制企業就業人數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80%,國企最多占20%,為什么讓最多占五分之一的國企來承擔應該由所有企業共同承擔的責任?雇用五分之四就業人口的那些企業難道沒責任了?國企要造福人民,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今天的所有制早已經多元化了,非公有制企業的比重已經遠超國企了,這時候繼續以“全民財產,全民享用”名義,要求國企四處填窟窿,實際上是讓國企去倒貼非國企,是國有資產的流失。私企、外企等非公有制企業一樣具有給員工繳納社保的義務。社保缺口若讓國企來填,一方面造成國資流失,一方面將進一步助長非公有制企業不認真履行社保義務的風氣。要知道,私企、外企等非公有制企業一樣具有給員工繳納社保的義務。
大家都很清楚,過去一段時期,大量私企在執行勞動法、社保法等方面很不積極,大量員工沒有上社保。即使現在,依舊有不少企業想方設法盡量少給員工上社保或不上社保。相對于私企,國有企業對員工的待遇無疑好得多,在社保方面肯定也比私企做得好。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國有企業在改革之前,國企員工的退休金、醫療等問題都由本單位解決。改革后盡管原則上都納入社保系統,但是在新社保系統啟動之前就已經退休的大量國企員工,退休金、醫保等支出依舊由企業自己來承擔。可以說,在這方面國企本來就已經額外替政府承擔了社會責任。
現在有一種讓國企無限擔責的風氣,很是荒唐。有的學者與私企老板甚至要求將國企利潤交給私企,來幫助私企“減負”。我賺錢你來花,你挖窟窿讓我填,這還有半點市場經濟的精神嗎?
國企的社會責任一直遠比私企表現優異,也就是說國企在這方面的支出要遠高過私企。比如2013年中國制造業500強中,國有企業以66.65%的收入份額貢獻了85.07%的納稅份額,百元收入納稅率為8.69元,是民營企業3.05元的2.85倍。可見,國企在履行納稅義務方面要遠遠優于私企。
國企要造福人民,首先是要保值增值、做大做強。做大做強了,自然意味著解決更多的就業問題,上繳更多的利稅。這本身就是造福人民的表現。讓國企當“活雷鋒”,也得有個度。否則的話,國企成了誰都來咬一口的“唐僧肉”,那么最后將會壓垮國企的。
筆者絕不是反對國企造福全體人民,只是強調在當前中國所有制已經多元化的情況下,如何將造福人民落到實處,而不淪為變相替私企外企等填窟窿,是需要認真研究、慎重行事的。
社保虧空本是偽問題
社保即將面臨巨額虧空,是近年來媒體持續報道的話題。事實如何呢?2013年11月27日,財政部公布2012年全國社會保險(放心保)基金決算顯示,全國社會保險基金2012年收支結余7480億元,年末滾存結余37540億元。既然2012年滾存結余達37540億元,為何媒體卻總是報道社保即將虧空?這是否是因為有人要為國企劃歸社保基金制造借口?
比如,2012年6月14日,經濟參考報刊登報道《養老金缺口放大加重財政負擔 最新報告稱:到2013年,中國養老金缺口將達18.3萬億元》。“由中國銀行(601988,股吧)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牽頭的中銀研究團隊和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牽頭的復旦大學為主的研究團隊撰寫的報告《化解國家資產負債中長期風險》預測,到2013年,中國養老金的缺口將達到18 .3萬億元……”此文一出,輿論大嘩,人心惶惶,不少人甚至開始擔心不久就會領不到養老金了。6月18日,人民日報刊文辟謠,指出“2011年(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還結余近2萬億元,看人口結構,2012年、2013年不會出現猛然增加的退休人員,同時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還在繼續擴大,實在不太可能收支缺口忽然增至18.3萬億元之巨。”
一些專家制造虛假數據,目的無非是為將國企資產劃歸社保造勢。
警惕用部門利益冒充人民利益
將國企資產大規模劃歸社保,對誰有好處呢?首先對普通人民沒有任何立竿見影的好處,因為資產劃歸給的是社會保障基金這個部門。媒體總愛混淆社會保險基金和社會保障基金,有意無意地制造一個假象,好像劃歸的國資是用來替人民繳納社保份額的,其實這只是長遠未來的一種可能,而當下只會對社會保障基金的掌控者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有好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強調要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把國有資產用行政手段劃歸社會保障基金這個部門,并不符合《決定》的這一精神。
上海青年學者馬寧曾指出,多年來,作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者的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雖然在讓資產增值方面乏善可陳,但是管理人報酬與托管費是在穩步上升,也就是說他們對人民委托給他們的資產經營管理不善,但是在經營管理中充分地實現了他們的部門利益與個人利益。目前,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還無權處置劃來的國企股份,將來呢?如劉紀鵬教授所言,社會保障基金這樣的金融部門,誰都不清楚他是怎么運作的,那么,數以萬億計的國企資產所產生的收益由社會保障基金支配,讓人放心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