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東湖塘山塘擴容提質現場.
人民網北京2月11日電(記者 賀迎春) “以前這口塘淤泥堆積,都快成一個容不下水的‘碟子塘’,”湖南省寧鄉縣歷經鋪村的朱老漢指著剛剛施過工的池塘對記者說:“現在好了,雨多時能防洪,雨少時能灌溉,政府實實在在做了好事。”
今年春節從外地回家的寧鄉人驚喜的發現,他們熟悉的塘壩挖深了,水清了,再現了他們兒時的場景。
從去年8月份開始,短短五個月時間,寧鄉縣完成山塘清淤2920口、新建248口,改善和增加蓄水面2.6萬畝,疏浚溝渠2876公里,整治河道1151公里,改造田間渠系31.8萬畝,更新改造河壩371座,修復大小水毀工程447處,境內四大灌區干渠全線疏通,很多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沒有灌水的尾灌區和末端渠系都得到了疏浚,全縣農田水利的“毛細血管網”正在加快打通。
2月7日,正月初八春節后上班第一天,湖南省在寧鄉縣召開了全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現場會,學習推廣寧鄉縣農村田間水利擴容提質的先進經驗,推進全省農田水利建設工程進度。出席會議的湖南省副省長張碩輔把“寧鄉經驗”歸納為:基礎工作扎實,干部責任到位,農民主體作用突出,投入主體多元,綜合效益顯著。
打通水利“最后一公里”,不再望水興嘆
寧鄉縣委書記黎春秋坦言,農村田間水利擴容提質工程是給去年全省那場大旱給逼出來。去年寧鄉發生了特大自然災害,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塘壩淤塞嚴重、渠溝灌排不暢等問題暴露無遺,特別是面對歷史特大干旱,一些屬于水庫灌溉范圍、本應水旱無憂的地方,由于渠道堵塞、水流不暢,只能“望水興嘆”。
近十年來,該縣水利建設的投入更多地傾向了水庫、河壩等大中型水利設施,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基本處于停滯甚至倒退狀態,骨干水利工程與田間水利出現嚴重脫節,許多地方“水庫有水田里干,山塘眾多不蓄水”。農田水利基礎建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已成為影響糧食生產安全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必須早下決心、下大決心解決。寧鄉縣委、縣政府深入反思,決定在全省率先謀劃和啟動農村田間水利擴容提質工程。
寧鄉縣水務局副局長朱擁政介紹到,該縣明確把農村田間水利擴容提質作為未來兩年內最大的民生實事來抓,作為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的最好平臺,堅持以小山塘、小泵站、小渠道、小河壩、小涵閘等“五小工程”建設為重點,按照“統一規劃,兩年實施”和“建一片,成一片,發揮效益一片”的要求,明確責任、務實作風、嚴格考核、濃厚氛圍,實現了“自上而下”的高位推動和“自下而上”的自覺行動統一結合。
圖片2:楓木橋干群齊心協力為山塘清淤.
由“要我修水利”到“我要修水利”
農田水利建設最需要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最大的難點也是農民難以組織。在朱擁政看來,要調動農民積極性,首先要與他們“交心”。寧鄉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防汛抗旱救災的關鍵時點,引導群眾一起直面問題、認識災情、尋求對策。經過細致的思想工作和科學有效的政策措施,真正實現了由“要我修水利”向“我要修水利”轉變,形成了“鄉鄉有典型、村村有項目、組組有行動、戶戶有投工”的農田水利建設大會戰格局。截至2014年1月,全縣財政投入1億元,帶動社會投入5億元,群眾自發投工投勞210多萬個,再現了人民群眾齊上陣、興水利的生動局面和火熱場景。
縣級領導帶頭抓,部門單位主動抓,鄉鎮村組具體抓,讓干部下到一線靠前指揮。縣委書記黎春秋、縣長周輝等縣領導紛紛深入一線,指導督查,每到鄉鎮必調研田間水利建設,親自進丘塊、下溝渠、上塘壩,問需于群眾,問計于群眾,到施工現場指揮、在田間地頭決策。群眾評價干部“像螞蟻一般走進了田間地頭”,農村田間水利擴容提質工程成為融洽干群關系的橋梁紐帶。寧鄉縣歷經鋪鄉政聯處主任唐詠煌說:“這次水利工程由我們鄉黨委書記文平親自掛帥,他重點聯系了橫跨新寶塔、凈土庵、紫云三個村的右干渠清淤除雜工程,就算是腳受傷了也還堅守在工程一線,硬是把這條渠道打造成全鄉的示范工程、樣板工程!”
寧鄉縣委宣傳部官員表示:“我們推行了公示排名競爭機制,縣水利建設指揮部根據指導督查組的驗收情況對各鄉鎮進行計分,以先鋒榜的形式在報紙、電視臺每周公示,接受各方監督,建立競爭機制,在全縣上下營造了你追我趕、齊頭并進的良好氛圍。”
圖片3:整修后的溈江堤岸.
注重一個“實”字 做到“四個真正”
朱擁政表示,這次農村田間水利擴容提質工程注重一個“實”字,做到真正讓群眾直接受益,真正讓群眾感到滿意,真正讓群眾擔當主力,真正讓群眾直接參與。
在建設重點上突出田間水利,如何真正讓群眾直接受益?在建設方向的確定上,這次農田水利建設則以田間水利配套工程完善為主,突出水毀工程修復、抗旱水源工程建設、農村河道和末端渠道整治“四大建設重點”,特別是針對“積澇重旱”區域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節點,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塘深挖、渠疏通”的目標要求,著力疏通水系、暢通水流、增加水量,確保旱能灌、澇能排,切實回應人民群眾最關切的現實問題。同時,在項目的確定上,采取村組申報、鄉鎮審定、縣水務局備案的辦法,讓群眾把家門口最關心、最迫切的項目提交給鄉鎮并進行重點解決,最大程度地保護和激發群眾參與水利建設的積極性,讓群眾既成為水利工程的決策者,又成為最為直接的受益者。
在建設標準上突出生態實用,如何真正讓群眾感到滿意?著力于控制成本、清疏為主、生態實用,在清淤上做到自然見底、邊坡穩定,在疏浚上做到渠系暢通、保持天然走向,在植綠上植樹種草,做到既防止水土流失,又實現生態美觀。同時,堅決不搞項目化運作、不搞形象工程,除特殊關鍵部位除險加固外,所有工程嚴格執行不用水泥漿砌、不變渠道走向、不搞農田整理的“三不”原則,河道重在清障護坡、拓展水面,溝渠重在清整疏浚、暢通水流,山塘重在清淤擴容、增加水量,護砌重在泥土夯實、木樁加固、種草植綠,力求低成本、小投入,注重生態化、實用性。采用生態護坡的新方式比采用水泥護砌的傳統方式降低了約90%成本,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關鍵處,每一份力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在建設機制上突出激勵引導,如何真正讓群眾擔當主力?寧鄉縣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對鄉鎮不下建設任務、不搞強制分派,由各鄉鎮根據群眾需求和轄區內的實際情況,自主確定工作目標、任務總量和建設重點,充分發揮鄉鎮、村組和群眾的自主性。實施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變過去的“先給錢、再做事”為“先辦事、再獎補”,放大了財政資金效益,打消了各鄉鎮、村組“等靠要”的思想和鋪大攤子、搞大項目的念頭,激發了基層群眾多勞多得、多建多獎的積極性。
在具體實施上突出機械操作和群眾互動,如何真正讓群眾直接參與?在具體實施時,清淤、填挖等主要工程采用機械化施工,砍青、除雜、小溝渠疏浚及整坡、打樁、植樹種草等輔助工程發動群眾肩挑手提,人工操作完成。這樣,既確保了工程進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證了工程質量和景觀效果,更強化了人們對水利工程的直觀感受,提升了愛水護水的認識。
嚴格監管 資金不會被挪用貪污
采訪中,有不少群眾擔心水利工程的資金被貪污挪用,對此,朱擁政表示,在這方面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確保資金真正用于水利建設。朱擁政說,擴容提質先建設再驗收,驗收之后再進行補助;而且,所有項目都進行公示,投入了多少寫得明明白白,讓老百姓知道,方便他們監督;在驗收的手段方面,需要提供“三張照片,一個角度”,三張照片即建設之前,建設之中,建設之后的同一角度的三張照片;另外,我們采用了先進工具,應用了測畝儀,精準測量,對每個塘壩進行定位,避免虛假申報。這些可以有效地防止相關資金被貪污挪用。
同時,縣里實行了嚴格的督查機制,全縣成立8個指導督查組,專門負責技術指導和進度督查,對各鄉鎮水利建設進度情況分項驗收、逐項打分、排名定等。
后續:明確管理責任 實行常態化維護
朱擁政表示,建成以后,將對整個寧鄉的山塘,溝壩等建立檔案,明確它的管理者,讓它維護在比較好的狀況。具體的維護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方案會有些不同,有些是村上管理的,有的是承包管理的,有不同管理方式。另外,我們會借助基層水利經費改革的契機,安排相關維護費用。
“現在天氣比較冷,等天氣好轉后,我們還要對堤壩進行植草、植樹,防止水土流失,這個已經制定方案。”朱擁政說。
湖南省委副書記孫金龍指出,實際工作中的最后一公里要靠思想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來打通,要借鑒寧鄉農田水利工作經驗,創新工作方法落實資金、物資投入,充分堅持群眾路線,引導和鼓勵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投入到農田水利建設中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