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傳統觀念看,農村就是指以農業為主的生產生活單位,其人員只擁有農村戶籍?,F在,我認為有必要進行重新定位,在還沒有實現全國性城市化之前,我想引入“大農村”這個概念。所謂“大農村”,即指包含縣城(含縣級市)在內的整個基層范疇。
為什么要引入“大農村”概念?主要源于其人口屬性。不管是居住在原村落的人口還是居住在縣城鄉鎮的人口,多數仍以外出打工為主業,不享受市民待遇,部分仍然間歇性依靠農村田地生存,這部分人口無論從觀念還是從行為看,要脫離農村化傾向還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房屋的城鎮化與人口自身成長的速度并不成正比,甚至比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呈現特殊性,直接一點講,中國農民的市民化要大大慢于已經城市化國家的平均水平。
中國政府對“大農村”用心最多,但收效卻是最小,農民樸素的滿足感無論如何都不能掩蓋問題的本質,從政府管理到社會生活各領域都有失控的巨大風險。這絕不是什么危言聳聽,科技現代化與思維原始化的矛盾、物質豐富與精神墮落的矛盾、硬件突變與觀念倒退的矛盾、城鎮化加速推進與管理加速空心的矛盾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中國“大農村”的多重風險。
有關城鎮化的反思,本文選擇“大農村”房地產為重點,今后將逐步就其它各類問題談自己的看法。
今天的中國,一部分人堅信中國房地產將不可避免地陷入低潮,一部分人堅信地產業因為城鎮化戰略還能繁榮二十年以上,矛盾的觀念源于矛盾的政策,在城鎮化過程中,政府理念與政府政策本身就矛盾重重,或者說是完全混亂的,政策執定者不懂農村,更不懂城市化。現在的“大農村”,至少有五重矛盾:
其一:“新農村”與城鎮化是不是矛盾的?城鎮化的目標是讓較大部分農民脫離農村進入城鎮,而新農村的目標則是讓原地農民穩居在農村,只不過是把“舊農村”改造成“新農村”,一些地方的“新農村”建設得非常豪華,不但占地面積大,而且設計檔次高。對農民而言,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條件如此好的農村,他們還是城鎮化的對象嗎?如果是,那就會導致資源的浪費,一方面在農村占用土地和房屋,另一方面又不合理地擴大城市規模,如果新農村農民不是城鎮化的對象,那城鎮化的主力又是誰?
中央政府在推動城鎮化時必須想清楚,要推動全國性的城鎮化建設,就不能允許全國性的新農村建設同時存在,雖然短期看,會呈現房地產市場的“雙繁榮”現象,但其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
其二:“舊農村”膨脹與隆起的新城是不是矛盾的?“新農村”建設一般是采取推倒重建的模式,而“舊農村”改造則是農民根據自身能力按自己意愿逐步建設的過程。從城鎮化要求看,按道理,農民想改變自己的住房條件理應局限于原宅基地上,不應當新批宅基地。事實上,舊農村因為缺少規劃,老宅基地的房屋相對密集,不適宜就地改造,于是就擇新地建房,把老宅基地閑置不用,政府并沒有一個新老置換的政策要求。
不管地方政府是有意縱容還是管理不力,“舊農村”村落不斷膨脹是客觀存在并且不斷惡化的,新建成的村舍大且豪華,這與城鎮化政策顯然也是矛盾的,允許不斷地隆起新城,就不能允許舊農村的無限制膨脹,選擇城鎮購房,就不應允許其在農村圈地,所謂“城鄉一體化管理”必須是權利和義務對等的管理,決不能是犧牲社會大眾利益的管理。
其三:“鎮農村”是城還是村?它與城鎮化有沒有矛盾?中國政策的定義特別有意思,不提城市化,要提城鎮化,從字面理解,好象是讓農民一部分進城,一部分進鎮,顯然是把鎮局限在既不屬城市又不屬農村這么一個范疇。這里就產生一個問題,中國政府到底是準備把農民更多引入城市還是更多引入到鄉鎮?“新型城鎮化”是一項國家戰略,在推進這個戰略之前就應當有定位,定位準確了,政策制定才能科學,政策執行才能到位,如果說城鎮化就是城市化,那也應當盡早給個政策定義,以免理解歧義。
就我的觀察,農民在理解城鎮化的戰略上是模糊不清的,少數農民認為政府要把自己變成象大城市市民一樣的市民,多數農民認為城鎮化就是政府引導自己到鎮上、到縣城建房買房。于是,鄉鎮機關所在地火了,縣城房地產火了,幾乎每個地方鎮都作了宏偉規劃,農民紛紛到鎮上買地建房或者買商品房,鎮居民大約有80%以上新搬入的農民,他們閑時住鎮,忙時務農或者外出打工,這種鎮到底是城還是村?他們除了貢獻地產占有率,對城鎮化戰略的正面意義在哪里?
我看了一個縣的“規劃”,該縣共有80萬人口,下直轄7鎮一國營農場,縣城規劃常住人口40萬人,有三個大鎮規劃各住5萬人,另四鎮各規劃3萬常住人口,國營農場機關所在地規劃常住人口2萬,城鎮人口至2010年將達到69萬。大家思考一下,“大農村”都接近90%城鎮化了,縣城以上的各城市如何再吸納農民進城?有那么多可吸納的人口嗎?
用“規劃”指導城鎮建設本不錯,但是,這樣的不科學規劃是為了房地產發展還是為了新型城鎮化戰略?
其四:“路邊村”是否與城鎮化矛盾?在“大農村”地區,從縣城出發,省級公路、縣級公路,村級公路,只要有水泥路,路兩邊的土地就淪為宅基地。據了解,路邊建筑大量都是非法建筑,并沒有獲得土地使用證,房屋也沒有產權證,但幾乎所有的農民都很理直氣壯,普遍認為在自家的耕地上建房子不犯法,人家建,我也可以建,到處都建,敢拆誰的房子?
如果只是歷史問題還不可怕,可怕的是“路邊村”在快速膨脹,路邊耕地全成了農民的發財地,非法買賣已成趨勢,每新修一條路,就要耗費成倍的土地供農民建房。“路邊村”不是鎮,更不是城,完全不在規劃之中,準確地講都是違筑。
現在的問題是,地方政府和村級集體是否有從中獲利的可能性?如果有,說明非法賣地已經成為當地各取所需的一種貿易,如果沒有,那就盡快用鐵腕治理違法占地現象。
治理非法建筑,并不只是土地問題,還關系到房地產觀念的問題,在“大農村”,部分農民對炒房賺錢的渴望并不比其他群體少半分,很多人認為買房等升值比打工賺錢,建房賣比炒房又更賺錢,即種房比種地強百倍不止。
其五:“縣城村”到底算幾線城市?一般來說,多數人習慣于把縣城看作是四線以外的城市,而本人則把多數縣城看為“村”。除經濟發達地區外的少數縣城,全國大部分縣城都符合村的特點,60%以上的縣城人口都是新購房農民,很多人的房子就是過春節回來住幾天,過完年,出去打工,房子就空了,有一部分人是原郊區的農民失地后被安置成市民,住在縣城中的市民其實多數是沒有市民待遇的,與農民沒有任何區別,所以,用“縣城村”來描述更為準確。
“縣城村”的最大問題是缺少足夠的工商業支撐,主要依靠房地產建設產生的關聯效應,房地產不擴張,縣城就失血,房地產大擴張,泡沫又加劇,對一二三線城市的倒壓力就更大,政府若想把城鎮化的農民移居地主要放在縣城,那一二三線城市得盡快停止擴張,若把農民進城定位在一二三線城市,那“大農村”建設就要盡快停步,如果所有的城市城鎮都把農民當“救星”,其矛盾性是很明顯的。
綜上所述,中國在推進城鎮化戰略的過程中,“大農村”出現的問題是非常清楚的,也是非常危險的,它是中國房地產業隱患下移的重要表現,是地產泡沫惡化的最顯劇特征。要解決“新農村”、“舊農村”、“路邊村”、“鄉鎮村”和“縣城村”的地產化問題,決不僅僅通過遏制房地產本身就可以解決,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是中央要弄懂什么是城市化或者說城鎮化。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推進政策都是相互矛盾甚至是錯誤百出的,盡管有些餡餅畫得比較大,但我可以肯定地講,這些餅子絕大多數農民是吃不到嘴的,添幾口是可能的。
人的空心化是“大農村”失控的最大風險,涉及到從地方政府到人民群眾的方方面面,有關中國城市化進程與“大農村”出路的個人意見將在《建議書》中單獨列出,本文不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