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代”的一個好處是,永遠不缺好玩的事。這不,方舟子和崔永元要打官司了。這兩個老朋友的爭斗是從方舟子組織試吃轉基因玉米開始的,但很快超出了轉基因的范疇。本文不打算評論二人之間的是非,只想簡單談一下轉基因問題涉及的幾個基本概念。
關于轉基因的論戰可謂多矣,最核心的話題是轉基因食品到底安全不安全。正方說,從科學的角度,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應該推廣,反對者不懂科學;反方說,科學界對安全性還沒有共識,所以要慎重,支持者是搞科學主義。還有人更直接地說轉基因有毒害,應該禁絕。
這樣的爭論看似有效,實則胡鬧,因為把基本概念給混淆了。什么是科學?簡單地說,科學就是對客觀規律的揭示。規律隱藏在現象的背后,現象每個人都看得到,但規律不是誰都懂得的。科學家是了不起的,因為他們發現了規律。誰的孩子像誰,這是誰都知道的,但什么規律在支配著這一現象呢?基因科學發展起來了,我們才明白,是由基因遺傳決定的。
“反科學”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對于科學,只有懂得和不懂得的區別,沒有支持和反對的區別,客觀規律不會給人的主觀偏好留出空間。把“反科學”當成個大帽子的人,做的事情必定跟科學無關,因此才會拿一個虛妄的東西來掩蓋真實的動機。如果真的有人“反對”既有的科學認識,那么他只可能是有了新發現的科學家,這樣的“反對”會推進科學的發展。
認識了客觀規律,就可以利用規律去改造客觀世界,創造性地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方面的知識或者技能,屬于技術的范疇。比如,有了基因科學,就知道滴血認親是不靠譜的,是不是有血緣關系可以通過DNA鑒定這項技術來確定。
轉基因是基于基因科學發展起來的,是一項技術,不是科學。對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人們就可以表達支持或者反對了,因為這屬于主觀世界的一部分。把反對轉基因說成“反科學”,屬于“滿嘴跑火車”的行為。實驗室里也可以弄出轉基因人來,但是否能這么做呢?這事決不可以由科學家說了算。
通過技術,人們可以制造產品。轉基因的玉米、大豆、西紅柿等等,都是產品。產品的命運由市場決定,是否接受一個產品,或者在多種產品中如何選擇,完全是作為消費者的個人的自主決斷。任何因素都可能成為影響個人消費傾向的因素,包括對產品代言人的態度,廠商要選擇公眾形象好的明星當代言人,就是這個道理。
不能不佩服方舟子的議題設定能力,他把是否應該接受和推廣轉基因食品成功地轉化成了一個“科學”議題。然而,在對科學、技術與產品這幾個基本概念進行了簡單清理之后,就會發現在轉基因問題上跟著方舟子的指揮棒在科學的層面糾纏,是十分不智的。
而方舟子個人在轉基因問題上的所有行為和言論,與科學能扯上關系的實在少得可憐。至于轉基因玉米試吃會,則是個標準的市場行為,根本不是什么科普活動,因為試吃會的目的在于推廣產品(轉基因玉米),而不是向公眾講解轉基因食品是怎么一回事。方舟子個人在這些行為中的真實身份應界定為“推銷員”,而不是什么科普人士。
因此,方舟子有義務向公眾交代他在轉基因問題上刻意混淆概念和掩蓋真實身份的原因,有責任讓公眾了解他的收入是否與轉基因利益集團有關。當然,對這些問題方舟子一向是回避的。民以食為天,食品無小事。我們有理由期待,通過方舟子和崔永元的官司,公眾可以對此知道更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