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點過點兒,聽央視一套報出個“醫生多點職業政策落實難”的話題,覺得新鮮,就聽完了。聽后如鯁在喉,憋到現在,非吐不可。
是醫生的資源奇缺嗎?還是為了醫生隊伍中的高手能充分發揮業務專長?
我是毛澤東時代過來的人,“以單位為家”的觀念還是難以丟掉的。盡管改開之后提倡人員流動,我也沒和原單位斷絕關系,就是說還不是“社會人”。盡管現在允許“跳槽”了,還提倡“愛崗敬業”;可見國家還是提倡以單位為家的。這個節目中的各方人員都在抱怨:院長說對醫生不在本單位上班,不遵守勞動紀律是無法接受的。醫生也說,到其他工作點執業由于設備等條件不同,也難以達到治療效果。有一位看是還帶下級醫生的人說,他沒那么多時間和精力應付這樣的多點執業。各方面相關人員都說了,就是不說人民群眾,尤其是患者對這樣的多點執業政策是什么態度?
在沒聽說“多點執業”這個說法之前,早就對醫生“走穴”習以為常了。那就是一些當地醫院把上級醫院的醫生請到本院來坐診或者做手術。這樣來的醫生多是高手,我想能得以應邀到下級醫院工作,一定是彼此醫院協商的結果,而且互相要有一定條件的。我雖然不知道內情,但也想到出來的醫生肯定要向所在醫院也就是本單位上交點兒勞務所得的。原單位絕對不會白白放他(她)出來的。
聽節目里說,現在醫生多點執業的政策難以落實,就是沒能把醫生從“單位人”變成“社會人”。主持人的意思是要把單位給上的“保險”挪到社會上,轉為“社會保險”,這樣就不受單位約束了。我看,這個主意還不如把醫院都取消了,讓醫生都成“郎中”算了!國家不設醫院了,就設“醫療執業點”接待隨時來的醫生就行了。
“走穴”是從演藝界開始的,富了一部分人。這次衛生醫療界出臺了“多點執業”的政策,肯定也會富了一部分人。我從單位想到了家庭,是不要是丈夫也可以多家為夫、妻子也可以多家為妻了?有些貪官和大腕兒、大富們不就是這么干的嗎?制定政策的人是不是也受到了這個啟示才“創新”出來這樣的政策的啊?
嗚呼,我真為這個政策的制定、出臺感到莫名其妙和悲哀乃至尷尬!因此我就要問這個政策是什么人制定的?說是“落實”難了,那就是早已出臺了,現在是要改變醫生法(我不知道有沒有《醫生法》,但我知道有《教師法》),以便跟這個政策相配套。由于是看電視聽說的,我的表述不一定準確,但肯定是這個意思。不相信的網友就給央視綜合臺,也就是1套打電話,求證求證吧!
2014年1月27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