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店梅村衛生室醫生郭光俊 入圍中國最美鄉村醫生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朝聞天下欄目,播出了河南省登封市鄉村醫生郭光俊,堅持上山采藥為民減輕用藥負擔的故事。
農村的家庭條件普遍不好,一些農民常常因怕花錢買藥,而耽誤了治療期,為此,今年64歲的郭光俊,就堅持上山采藥,然后免費為村民提供。
嵩山地區地大物博,很多名貴的中藥材都長在深山里,郭光俊總是帶著附近的村民一起去采藥,為的是讓他們也都了解中藥材。
郭光俊為梅村村民所做的可不止這些,秋冬季節為村民提供免費的預防流感中藥水,為每個村民建立健康檔案,為困難家庭送醫送藥36年。
此次中央電視臺走基層·尋找最美鄉村醫生的采訪,將分三期播出,今天是第一期,明天后天兩天時間,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朝聞天下欄目中播出,郭光俊醫生的事跡,是所有從醫人員學習的典范。
相關媒體報道:
勞動者之歌:記河南登封大金店鎮梅村醫生郭光俊
來源:人民日報
人物小傳
經歷:郭光俊,男,漢族,1952年6月生,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鎮梅村衛生所鄉村醫生,在鄉村從醫38年。
榮譽:先后被授予“全國模范鄉村醫生”、“全國優秀鄉村醫生”稱號;由衛生部推薦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代表,于2007年1月8日在中南海受到中央領導同志接見。
2月28日下午,冒著小雨,沿著泥濘不堪的鄉間小路,記者來到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鎮梅村。就在這個嵩山深處的小村里,鄉村醫生郭光俊為鄉親們服務了38年。“只要有郭醫生在,我們就不用急,他為我們的健康托著底呢!”74歲村民梅東林的話代表了梅村人的心聲。
“有生之年,一定要為鄉親們解除病痛”
郭光俊自幼家境貧寒。10多歲時身邊發生的兩件事給他極大的心靈震撼:一件是村子里流行腦膜炎,死了4個孩子,孩子父母的慟哭聲響徹全村;另一件是堂姐產后出血,因村里沒有醫生,長途跋涉送到醫院后已無力回天。從此,郭光俊下定決心:有生之年,一定要為鄉親們解除病痛。
13歲那年,郭光俊用家里賣雞蛋的錢買了《湯頭歌》、《頻湖脈訣》等醫學書籍,開始了刻苦自學。從1968年開始,郭光俊邊跟當地知名中醫學習,邊開始為鄉親們服務。隨后又到洛陽、登封等地進修。
學習結束后,郭光俊謝絕了幾家大醫院的高薪聘請,回到家鄉。為建成一座能真正為山區人民服務的衛生所,他把自家積存的7000元錢全部捐了出來,白天和工匠們一起拉磚運土,晚上就住在工地。歷時4年,一座2000平方米的山村衛生所終于建成。
“我醫術可能不高,但一定要對病人負責”
“我醫術可能不高,但一定要對病人負責。”在郭光俊的心中,病人的生命大于天。
1998年3月的一天,鵝毛大雪鋪天蓋地。午夜時分,鄰村有人抬著一位婦女來到梅村衛生所。根據癥狀,郭光俊懷疑是宮外孕,建議馬上送市醫院手術。他喊來十幾個人輪班抬著門板擔架往醫院趕,自己則帶上搶救藥品護送。跋涉3個小時,一行人終于將病人送到市醫院。經化驗確診是宮外孕,醫生說:“再晚來半個小時這位婦女就沒命了。”
2003年隆冬的一個深夜,郭光俊忙了一天剛剛入睡,忽聽急促的敲門聲:10多里外的黃嶺后村一產婦產后大出血,需要急救!郭光俊配好藥箱就上路,鉆心刺骨的大風刮得他連眼都睜不開。經他全力搶救,病人轉危為安時,已是次日黎明,松了口氣的郭光俊卻一下子癱倒在地。
“有鄉親們信任的目光,我就知足了”
梅村有2341口人,郭光俊為每一位村民都建立了健康檔案,每年兩次免費體檢。30多年來,全村兒童“五苗”接種率達100%,人、卡、證符合率也達100%,未發現一例傳染病人。
為方便山區群眾就醫,郭光俊和衛生所的醫生們每天24小時值班,本村群眾有病住院不收住院費,做心電圖不收費,打針只收一半費用,每年受益人數達5500人次。
30多年來郭光俊僅為農民減免的費用就達10多萬元。“人不能把錢看得太重,有鄉親們信任的目光,我就知足了。”郭光俊說。
勞動者感言
我學醫的初衷是為了改變家鄉山區缺醫少藥的狀況,做鄉村醫生能體現我的人生價值。
根系大地 愛撒人間 —— 全國優秀鄉村醫生郭光俊自采中草藥為民防病治病記事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嵩山上盛產荊芥、防風、金銀花、野菊花,不僅增加了嵩山的靈秀與生機,而且作為中草藥,還為當地百姓防治疾病帶來了便利。地處山腳下的河南登封市大金店鎮梅村衛生所,全國優秀鄉村醫生郭光俊就運用這些中草藥,39年如一日為醫施藥,為民解困,把無私的愛撒向人間。
癡情中醫 學以致用
今年已55歲的郭光俊可以說是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獻給了摯愛的中醫事業,而探求他立志從醫的歷程,則是一條充滿艱辛困苦的求學之路。
1965年,郭光俊所在的大金店公社成立了中醫衛校,他曾三次托人介紹而未能進衛校學習,多次跑到學校的教室窗前聽課而久久不愿離去。那年秋天,他用家里賣雞蛋的錢買了《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湯頭歌》等醫學書籍,刻苦自學。1966年,他又隨本地著名中醫郝世齋老師學習。1971年,他又到了洛陽澗西區人民醫院深造。
在洛陽學習的5年中,由于經費不足,吃咸菜、大蔥,開水泡饃是家常便飯。每逢春節回家,鄉親們將自己平時省下來的錢和糧票交給他,郭光俊感激不盡,將鄉親們深情厚意牢牢地記在了心里,并立志終身從醫,回報鄉情。隨后,郭光俊又先后到登封、北京和沈陽進修。學習結束后,他謝絕了兩家醫院的聘請,放棄了三次去城市辦醫院的機會,矢志不移地回到了那片生他養他而又缺醫少藥的土地。
扎根農村 回報鄉情
1976年,在村支書的支持下,郭光俊在家鄉開始籌建衛生所。他親自挑水擔石,拉磚運土,和工匠們一起吃干糧、住工地。后因經費不足,除了在銀行貸款5000元以外,又把自己家準備給弟弟結婚用的8000元錢全部捐了出來。4年后,一座面積達2000平方米、設有中醫內、兒、婦及藥房的山村衛生所建成了。衛生所除了用中醫藥診療農村常見病和多發病以外,還開設了中草藥防治慢性支氣管炎和中醫殘疾人康復科及急性腦血管病的中藥防治專科。多年來,衛生所緊緊圍繞“讓患者愿意來看病、看好病、看得起病”這一主題,更新服務觀念,增加服務內容,降低醫療費用。
在梅村,誰要是有個頭痛腦熱的,都喜歡來找郭光俊,每次幾塊錢,有時幾毛錢的藥就祛了病。72歲的田大娘,被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折磨了10多年,醫院先后下過4次病危通知書。沒來找郭光俊之前,她每年治病花費幾千元,現在,一年也就幾百元。4種藥治療高血壓,每月不到20元錢。老人說:“幾個老病友都走了,俺卻活了下來。認識郭醫生,真是我們病人的福氣啊!”
數年的臨床實踐,使郭光俊的醫術越來越精湛,尤其擅長用中西醫結合方法診治中風。他治療了2000多例中風患者,總治愈率達96.5%,而每例患者的花費不過是數百元,最多一兩千元。
2002年春,大金店鎮黃村從臺灣返鄉的臺胞黃庭桂老人,不幸身患大面積腦梗塞,神志昏迷,肢體偏癱,心律失常,大小便失禁,病情十分危重。郭光俊把醫護人員分成3班日夜守護,經過一個星期中西醫結合搶救和治療,老人逐漸康復,并減免了他的治療費。當登封市電視臺采訪他時,黃桂庭老人滿眼含淚深情地說:“還是共產黨好,還是家鄉人親呀!”
在一個雪夜的凌晨3點左右,郭光俊給一位腦出血病人輸完液剛睡下,突然聽到有人叫門,他急忙起床一看,雪地上躺著因急性尿潴留而疼昏過去的老復員軍人邱國順。郭光俊急忙進行搶救,老人慢慢蘇醒過來。他隨后開了“八正散”加化瘀藥單方煎服以鞏固療效。
郭光俊想方設法配合療效好單驗方醫治疾病,同時也減輕了村民的負擔。每年,他帶領衛生所人員定期上山采藥,熬制成中藥液,免費供群眾飲用,以此預防多種傳染病。30多年來,郭光俊用自采的荊芥配防風治療風寒感冒,荊芥配金銀花治療風熱感冒,臨床觀察1000多例病人,療效非常好;用荊芥炭配大小薊炭治療大便下血、崩漏等出血證,治療300多例;用馬齒莧單味治療細菌性痢疾、腸炎600多例,均取得顯著療效。
追求完美 淡泊名利
繁忙的工作之余,郭光俊喜歡栽竹種花。他從竹子、梅花、蘭花自然天成和獨特的品格中,品味出人生哲理。他悟到,作為一名鄉村醫生,就要如竹的虛心、梅的高潔、蘭花的樸實一樣,甘于寂寞,淡泊名利,默默奉獻自己的才情與智慧,只有這樣,才會體現出自己生命的價值與精神境界。
39年來,郭光俊身背藥箱,走村串戶,為村民送醫送藥;39年來,他上山采藥,用中醫藥治療偏癱病人8000余例;39年來,他吃住在衛生所內,日夜守護著病人,和他們談心交友。
這些年來,生活條件好的農民在登封、鄭州都買了房子,而郭光俊甭說沒買房子,就連自己宅基地上的房子還未蓋起,他是把僅有的一點收入全部用于衛生所的建設上了。他還為敬老院的16位偏癱老人免除醫藥診療費用;為本村的村民每年義務體檢兩次,為軍烈屬、五保戶、特困戶、殘疾人免除的醫藥診療出診費用共計20多萬元。而在家里,卻不允許孩子們仍掉一塊饅頭,倒掉半碗飯,不允許醫護人員隨便浪費一塊紗布、一粒藥片。有人說他太傻,但在郭光俊心中,只要能使父老鄉親們身體結實,身體健康,他甘愿一輩子傻,傻得值!
1999年,郭光俊被選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先進事跡報告會”的代表,去北京參加大會并作了典型發言;2007年,他在中南海參加由國務院和衛生部召開的座談會,并在會上介紹了自采中草藥為群眾防病治病的做法和經驗,受到廣泛好評。
辦名牌中醫診所,一切為了山區群眾身體健康。這就是郭光俊追求的完美人生。(趙煒 樊英戈 通訊員)
一位鄉村醫生的情懷
來源: 鄭州日報
本報記者 李曉光 通訊員 張朝暉 文 本報記者 李 焱 圖
核心提示
今年54歲的登封市大金店鎮梅村衛生所所長郭光俊,在村衛生所從醫38年,治療偏癱病人1900余例。被衛生部譽為是“人民的好醫生”。2007年1月8日,作為我省一名鄉村醫生代表,郭光俊赴京參加衛生部舉辦的全國會議,受到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的親切接見。
幼時經歷激發郭光俊矢志學醫
郭光俊上高中的時候,聽說他的堂姐得病,疼痛難忍。伯父伯母心急火燎叫來了村里的醫生,“醫生給我堂姐打了一針就沒事兒了,這事兒對我啟發很大。”回憶少年時代初學醫學時的情形,郭光俊記憶猶新,“后來村里發生過瘟疫,有鄉親家的小孩子醫治無效死了,大路邊和坡上都有被扔掉的孩子尸體。”郭光俊說他一輩子都忘不了鄉親們失去孩子時那聲嘶力竭的哭喊,于是發誓要成為一名醫生,為鄉親們治病。1968年高中畢業后,郭光俊毅然走上了學醫的艱難之路。1965年,曾三次托人介紹而未能進衛校學習。他多次跑到衛校的教室窗前,看到學生們在聽老師講課,兩眼滿含淚水,久久不愿離去。這年秋天,郭光俊用家里賣雞蛋的錢買了《藥性歌四百味白話解》、《湯頭歌》、《頻湖脈訣》等醫學書籍,刻苦自學。
白天干活掙學費,晚上聽課
郭光俊16歲就進入本村衛生所,跟隨本地的著名中醫郝世齋老師學習中醫。為了能到大醫院進一步深造,1971年,郭光俊跟隨本村的“副業隊”到了洛陽。百方求人聯系,才總算進了醫院大門,自費在洛陽跟一個老中醫學習。之后,他先后到北京、沈陽等地學習中西醫和腦血管病專科共計12年,“我上學完全是靠自費的,家里沒錢供給,我就白天拉架子車拉貨掙錢,晚上跑到學校聽課。”據郭光俊的弟弟郭光銀介紹說,哥哥郭光俊在外面學醫那么多年,特別是在洛陽那5年,“哥哥中午幾乎就沒吃過飯,頂多是就大蔥吃干饃。”學習結束后,郭光俊回到了家鄉梅村。“當時有兩三家醫院都聘請我到他們醫院去工作,并主動提出了很優厚的待遇。”郭光俊一一謝絕,他的志向在家鄉。他要創建能真正為山區人民服務的村衛生所。
每年有5500余人受益
回到家鄉后,在村支部的領導下,郭光俊開始創建梅村衛生所,他親自挑水擔石,拉磚運土,和工匠們一起吃干糧、住工地。后因經費不足,除了在銀行貸款5000元外,又把自己家幾年來賣豬、賣牛、賣糧積存的7000元錢全部捐出來。歷經四年艱苦奮斗,終于建成了一座面積達2000平方米、房屋25間,設有中醫內科、外科、中醫兒科、婦科、化驗、心電圖、中西藥房、觀察床10張、醫護人員6人的功能齊全的山村衛生所。由于交通、經濟較為落后,為了方便山區群眾就醫,郭光俊和醫生們每天24小時值班,本村群眾有病住院不收住院費,打針和做心電圖收半費,每年受益人數達5500人次。另外每年都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上級交給的衛生防疫、婦幼保健等任務,搶救了不少危重病人。夜間經常去十多里外的山寨出診,從來不收出診費。
每年6次為五保老人義診
對于退伍軍人、軍烈屬、五保戶、殘疾人及貧困的病人,梅村衛生所住院不收住院費,打針和做心電圖收半費。每年6次為敬老院的五保老人義診。
敬老院有位83歲的老人叫關長興,不幸身患多發性腦梗塞,肢體偏癱,大小便失禁,在梅村衛生所住院治療52天,藥費共用了4508元。因為當時大金店鎮正在全力興修清涼寺水庫,經費匱乏,郭光俊考慮自己應該為政府分擔憂愁,就全部免收了醫藥費。
大金店鎮白村有位84歲的郭生老人,是個特困五保戶。勤勞一生,現已風燭殘年,老伴患病臥床不起已有11個年頭了。老兩口僅有的一個傻兒子(患糖尿病)偏又娶了個傻媳婦(聾啞人),傻媳婦又生了個傻丫頭(聾啞兒童),在這3個傻1個癱1個殘的家庭里,飲食起居不衛生,一家人經常患病,衛生所就把他家的醫藥費全包了,光投入郭生老人一家的醫藥費就達萬元以上。這位年邁的老漢逢人就說:“俺這一家若不是郭醫生不要錢為俺治病,俺老兩口這把老骨頭早就漚成灰了,這一家早零散了,共產黨領導得真好!”
風雪夜擋不住救人古道熱腸
1998年3月,鵝毛大雪鋪天蓋地,午夜12點時,五六個人用門板抬著一個病人氣喘吁吁地來到梅村衛生所,病人是個23歲的姑娘,其母親說晚飯后女兒感到下腹部像“腸子斷了”一樣的劇疼,又惡心又嘔吐,在本村打了2次止疼針,越疼越重,因不通車,這才抬來急診。郭光俊檢查時發現,病人意識不清,面色蒼白,右下腹有壓疼和反跳疼,未婚,已停經近50天,懷疑是宮外孕,應馬上去市醫院手術。于是急忙給扎上吊針,因雪厚路滑,車無法通行,只好又喊來十幾個人輪班抬著門板擔架,郭光俊帶上聽診器、血壓表和搶救藥品跟隨護送。此時狂風大雪,雙手凍得僵疼,3個小時后終于抬到市醫院,經化驗確診是宮外孕,大夫說再晚來半個小時這姑娘就沒命了。
2003年隆冬的一個深夜,郭光俊忙了一天剛剛入睡,忽聽急劇的敲門聲。急忙開門問究竟,患者家屬要郭光俊到離梅村10多里的黃嶺后村為一位產后出血又高燒昏迷的產婦看病。郭光俊馬上配好藥箱,跟著來人就走。當晚西北風狂嘯,鉆心刺骨,刮得連眼都睜不開,郭光俊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深一腳淺一腳地艱難行走。過河時,郭光俊一不小心摔倒了,冰碴劃破了手和臉,衣服被冰水弄濕了,凍得渾身直打戰。到病人家后,他立即對病人進行全力搶救,病人轉危為安時,已經是次日黎明。郭光俊回到衛生所后,只覺得頭暈眼昏,一下子癱倒在門診室里。
當年曾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復員軍人邱國順至今還記得,自己晚年患前列腺增生癥、冠心病。2006年冬天的一個夜晚3點左右,郭光俊給一位腦出血病人輸完液剛睡下,似乎聽到有人喊了一聲門,急忙起床開大門一看,雪地上躺著四肢打戰的邱國順老人。郭光俊急忙叫護士幫忙把老人抬到急診室。趕快插上導尿管,排約500ml尿液后,老人慢慢蘇醒過來,口中喃喃說道:“你真是救命恩人呀!”郭光俊笑著說:“這是個很小的技術,在咱市醫院連一般護士都會做。”老人擦著滿臉的汗珠說:“那遠水救不了咱這近渴呀!”
創造醫療佳話
梅村有7個生產組、2341口人,為了更好地了解村民的健康狀況,搞好慢性病、常見病的防治工作,郭光俊為每一位村民都建立了健康檔案,每年2次免費體檢,并重點篩查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糖尿病、腫瘤等對人類危害較大的常見多發病;在每逢兒童計劃免疫接種時間,從疫苗、接種對象,到卡、冊、登記表,總是逐一核查復對,對于不在家的兒童,總是三番五次地上門為他們補種,要求不漏一個免疫對象,數十年來,全村兒童五苗接種率100%,人、卡、證符合率100%,未發現一例傳染病人。另外每年兩次對婦女病進行普查,根據病因指導用藥,或利用單方對慢性婦科病進行防治,圍產期建卡率、孕產婦系統管理率均達100%,多年來,該村的孕產婦死亡、新生兒破傷風發生率一直為零。
為臺胞減免全部治療費用
2002年春,大金店鎮黃村從臺灣返鄉的臺胞黃庭桂老人,不幸身患大面積腦梗塞,神志不清、肢體偏癱、心律失常、二便失禁,病情十分危重。郭光俊把醫護人員分成3班日夜守護在病房。經過一星期的搶救和一個月的精心治療,終使老人康復出院,并減免了他的住院費和一切治療費。當時電視臺采訪他時,黃庭桂老人滿眼含淚深情地說:“共產黨救了我第二次生命,還是共產黨好,還是家鄉人親呀!”
榮譽滿天下,春風育桃李
1986年至今,郭光俊撰寫的《缺血性中風的中醫藥治療》等論文18篇,在國家級專業刊物《中國鄉村醫藥》等雜志和贈刊上發表8篇。先后在中國中醫藥學會,中國農村衛生協會會議上宣讀和書面交流論文10篇。1997年6月,郭光俊去北京參加“全國第二屆鄉村醫生學術經驗交流會”,受到了崔月犁部長的親切接見。2007年1月8日,郭光俊赴首都北京,參加了為期五天的“全國鄉村醫生先進事跡報告會”,并在大會上作先進事跡發言。會議期間,又被推薦參加了衛生部召開的“模范優秀鄉村醫生座談會”。座談會上,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對郭光俊的事跡給予了高度贊揚:“你不但圓滿完成了農村衛生宣傳、健康教育、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工作,而且又給群眾都建立了健康檔案,希望今后要多為農村衛生事業健康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關連接:
1997年國家統計局調查統計數據:全國各類殘疾人的總數已達6000萬。我國有13億人口,其中80%在農村,這些大部分在農村的病殘患者需要預防、治療和康復。臨床資料表明,通過早期積極有效地治療和系統地康復訓練后,有相當部分還可以恢復勞動和工作能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