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中國布局明年經濟 高度關注糧食安全與債務風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六項主要任務,其中,“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成為第一大任務。
最新新聞:中央一號文件事關農業是傳統了,今年的核心內容將是保障糧食安全,一號文件將對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的自給率做出調整,其中正在討論的三項主要數據是,口糧自給率基本達到100%,谷物自給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中國糧食總體自給率長期要保持在80%以上。這意味著此前95%的糧食自給率紅線不再堅持。詳細>>
參考閱讀:胡靖:糧食安全,跌破80%還有多遠?糧食安全一直是個世界性問題,目前世界人口已超過60億,估計到2030年可能達到80億。總人口數量增加,但糧食生產日益受到耕地數量減少、環境污染、土壤質量下降、水資源匱乏和氣候劇烈變化的制約,糧食生產供應面臨挑戰。
中國既是糧食生產大國,但同時也是消費大國,其對世界糧食供應與價格而言,可謂舉足輕重,動見觀瞻。
盡管已經實現糧食生產的“9連增”,但由于大陸近年來每年進口量在不斷增加,加上大陸城市化加快,耕地日益減少,以及環境污染加劇等原因。對此海峽兩岸專家和研究機構認為糧食安全或威脅“中國夢”。
以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這是我們今天值得向全世界自豪的,但這一狀態到底能持續多久?尤其是到2020年,我國人口可能。增加到14.5億的時候,我們的糧食還能自給自足嗎?
違規征用耕地和土地污染正在加劇
塵土飛揚,到處可見大型機械在平坦的農田中施工。小洋樓、中式庭院、典型中國式板房商品樓、僅有圍墻沒有廠房的工業區、靠近城市附近或者重要交通兩邊到處可見撂荒土地……這是記者近日在安徽池州東至縣、滁州明光市、蚌埠五河縣等地看到的情景。
而與之相應的,則是當地許多農民只拿到很少補償便失去生計,或是因為非法征地引發的不斷群訪事件。
采訪中,一些縣、市的部分干部對大量以租代征或違規違法占用農民耕地和基本農田現象毫不諱言,“不管是建工廠還是開發房地產,總之只要GDP能上去,生不生產糧食不重要。”他們的基本觀點是:只要GDP上去了,縣里有錢了,糧食生產不生產不是問題,只要有了錢,還擔心買不到糧食吃嗎?
他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賣地有它的合理性,一畝農田種糧食,其價值好的能收獲1000多元,不好的,也就幾百元錢。而如果賣給開發商或者建工廠就不一樣了。一畝地至少能賣幾十萬元,農民一畝能拿到幾萬元,就等于他們種了幾十年地。
不過,安徽農業大學一位當地著名農業專家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則表示,產糧省如果都這樣不產糧而賣地。其后果是什么?如果全國有1/3產糧地區這么做,中國要不了幾年就會出現糧荒。“就算是有錢了,但是十幾億人要都靠買糧,恐怕不現實,再說,那么多糧食去哪兒買?如果再遇到全球性災害或者戰爭等意外,十幾億人吃什么?”
為此,上述這位安徽農業大學專家認為,放棄糧食生產和大量賣地急功近利取得GDP增長不可取,不僅可能帶來失地農民無法生存從而帶來社會穩定問題,更可怕的可能威脅中國國家安全。“這將影響和威脅我們2020年的國家既定目標。”
已由糧食凈出口國轉為凈進口國
“大陸面臨的糧食安全是實實在在的,不是幻覺。”日前,臺灣一個重要政策研究機構就大陸未來糧食安全公布一份報告。
該報告說,公開資料和大陸眾多媒體報道顯示,大陸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的需求一直呈剛性增長趨勢。但另一方面,大陸農業發展正面臨農村勞動力減少、人均耕地縮減、水資源日益缺乏、氣候災害頻仍、農業污染加重、農業建設滯后等問題,可能導致糧食增產遲滯,越來越依賴進口,糧食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有關農業可持續發展與日益突出的糧食安全問題,在1月底公布的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以農業為主題,,強調確保糧食安全,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并提出發展家庭農場,堅持農地農用,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的全新運作方式。在3月的兩會上也是討論的焦點,有代表稱大陸糧食自給率不足90%,出現了危險信號,并提出了多項建言,其實際作為與效應有待檢驗觀察。
不過,該研究機構同時指出,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12年糧食總產量為5.8957億噸,比2011年增產1836萬噸,增長3.2%,為連續9年增收。不過,雖然連年增收,卻因糧食需求增長快速而出現糧食自給率下降的情況。2009年、2010年、2011年的糧食自給率分別為99.6%、99.1%和99.2%,2012年下降至97.7%,故自2009年以來已由糧食凈出口轉為凈進口。2012年大陸糧食(包括谷物、大豆等)進口量總計8025萬噸,金額421.4億美元,同比增幅超過25%,進口量占糧食總產量接近14%;其中進口大豆5838 7萬噸,而全球的大豆貿易量只有9000萬噸,全球大豆貿易量的2/3為大陸所購買;進口大米231.6萬噸,同比增加3.1倍,為2000年以來最高值。美國農業部則統計大陸2012年進口大米260萬噸,較2011年的57.5萬噸大幅增長,創歷史新高。
該機構指出,大陸糧食自給率是重要的政策目標,1996年的《糧食問題白皮書》與2008年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至2020年)》都規定糧食自給率在95%以上,
“盡管有比較樂觀者認為,2012年大陸糧食自給率為97.7%,從糧食產量與消費量的缺口看,只有大豆存在明顯缺口,小麥、玉米、大米等主要糧食并不存在明顯缺口,主要糧食基本能夠自給自足。”上述臺灣研究機構一位專家表示,不過,有比較審慎保守者則認為,大陸糧食自給率已經跌破90%,如果大陸不進口大米等農產品,只靠自己生產供給,需要有25億畝以上的農作物播種面積,而現在只有18億畝,或許更少,也就是大陸目前糧食有10%的供給缺口。2012年大陸糧食生產雖然“九連增”,但存在多種不利因素,今后要再實現連增的可能性減少、難度加大。以廣東省為例,該省糧食播種面積已從1980年近597萬公頃,減少到了2010年的約440萬公頃,減少了157萬公頃;而廣東每年3400多萬噸的糧食消費需求量,有2000多萬噸必須依賴省外采購或從國外進口。
實現糧食可持續發展需要標本兼治
民以食為天,大陸糧食需求隨人口增加與經濟發展呈現剛性增長趨勢。1995年到2010年糧食總需求從4.5億噸增至5.2億噸,年均增長1.1%。大陸目前有13億人口,估計到2020年可能增至14.5億左右,屆時每人的糧食年消費量將達395公斤(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定義糧食安全的標準為人年均糧食400公斤以上)。而隨著經濟發展與生活消費習慣的改善,本身新增供給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新增需求,未來大陸糧食進口不可避免地會逐漸增長,對外依存度將逐步上升,糧食供需平衡的壓力會不斷增大。
“如何實現糧食可持續增長,維護糧食安全,對于實現中國夢十分重要。因為無論工業發展或是第三產業活絡,都離不開糧食這個支柱。”上述臺灣研究機構這位專家表示,大陸要實現糧食可持續發展需要標本兼治。
這位專家表示,對于未來大陸的糧食生產,大陸中長期糧食規劃規定2009至2020年新增500億公斤糧食。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3月11日指出,今年糧食產量要達到10500億斤。不過,在人力、土地、水資源、氣候等因素影響下,未來大陸糧食生產與安全面臨頗多挑戰。
“不過,如果不扭轉考核干部‘唯GDP論’,就很難在根本上改變目前出現的隱性糧食安全。”上述安徽農業大學農業專家表示,盡管現在也存在解決“誰來種地、誰來種糧是當務之急。”但更關鍵是要盡快改變各地政府發展思路的錯位--“唯GDP論”。
這位專家介紹,目前大陸在工業發展與城鎮化過程中,每年占用了數百萬公頃農田,致耕地面積由1996年的19.46億畝至2007年僅剩18.26億畝,據環保部一份文件顯示,大陸有3.6萬公頃耕地土壤重金屬超標,每年造成的糧食污染高達1200萬噸,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國土資源部的一份文件則指出,大陸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屬污染,連帶使得糧食安全問題日趨嚴重。
而在“十二五”規劃中,糧食播種面積為1.04億公頃,低于“十一五”規劃時的1.2億公頃。上述安徽農業大學專家指出,除了有很多耕地出現土壤沙漠化、干旱、洪水、土壤貧瘠、污染問題外,造成未來糧食安全的主要問題來自于各地政府大規模的亂開發、亂征用耕地和基本農田。這一行為如果得不到遏制,恐怕最多5到10年,大陸將出現耕地危機。那時候糧食安全問題恐怕很難根治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