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用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話說,關鍵時刻,一粒小小的種子可以絆倒一個大國。種子安全成為與會者的一個熱門話題。袁隆平院士的助理黃崎表示,種業是農業之母,如果不注意種業安全、不注意糧食安全,有可能會栽跟頭。
13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務。其中,第一條就表示,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就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未來將采用哪些糧食安全策略、社會科學界應如何為糧食安全戰略提供更多智力支持等問題,12月14—15日在京召開的第十二屆中國國家安全論壇上,與會者圍繞“糧食與國家安全”這一主題,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論壇由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和北京大學主辦。
不注意糧食安全可能會栽跟頭
在糧食生產突破6億噸大關、實現“十連增”的情況下,我國糧食安全仍面臨著巨大挑戰。一段時間以來,18億畝的耕地紅線、95%的糧食自給率底線是國內保障糧食安全的共識。但多數與會學者表示實際情況令人擔憂。
2012年我國糧食進口量為7000萬噸,是歷史上糧食進口量最多的一年。其中,谷物凈進口1316.9萬噸,小麥、玉米、大米凈進口量分別達到341.5萬噸、515.3萬噸和208.8萬噸,總進口大豆5838萬噸,不斷刷新紀錄。這顯示我國糧食自給率已經下降到90%以下。
“18億畝的耕地紅線有沒有被突破?18億畝土地中到底有多少是優質高產的糧田?”論壇上,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名譽會長李金華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學者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不完全一致,提供的數字資料也不盡相同。有學者認為,18億畝耕地中實際可耕地面積只有15億多畝,其中優質高產的僅9億多畝。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谷源洋表示,“房地產的開發、工業化的推進、城鎮化的提速等,給‘18億畝紅線’帶來了諸多挑戰。這要求必須嚴格加強對土地的管理,節約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用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話說,關鍵時刻,一粒小小的種子可以絆倒一個大國。種子安全成為與會者的一個熱門話題。袁隆平院士的助理黃崎表示,種業是農業之母,如果不注意種業安全、不注意糧食安全,有可能會栽跟頭。黃崎舉例說,印度的棉花種子已經被美國的跨國農業生物技術公司——孟山都控制,喪失了主導權。
“由于恩格爾系數差異,高糧價常態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要遠遠大于發達國家。所以,糧食安全始終是全局性戰略性的大問題,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把糧食問題看得重些總比看得輕些更為理智。”谷源洋表示。
突破思維限制做到“保產能”、“轉方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確保產能、適度進口”、“注重永續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等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具體途徑。
“三農”問題研究專家、中央黨校研究室巡視員曾業松認為,貫徹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方針,要做到“五個堅持”。一是堅持“立足國內基本自給”的方針不能動搖;二是堅持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原則不能改變;三是堅持適當“利用市場平衡需求”的戰略不能放棄;四是堅持強化食品安全管理的努力不能放松;五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思維不能僵化。
曾業松說,不能一講“糧食安全”就只是呼吁守住“18億畝紅線”,這種思維方式相對狹窄。因此,他提出了四個“大”的視域轉換問題,即農業資源利用要有大視野,除了重視耕地外,還應突破思維限制,關注山地、林地的開發;農業生產方式要有大變革,重點是大力發展園區化、工廠化現代農業;科技興農要有大突破,糧食生產不足的時候要依靠科技的進步;支持糧食生產政策發揮更大作用。
解決糧食問題涉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與自然資源的供給、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密切相關。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首任主席兼總干事蔣明君認為,一些政府機構對重大建設項目缺乏生態評價和監管力度,是形成環境危機、糧食危機的重要原因。從宏觀上把握生態安全建設能夠有效地避免糧食危機的發生,否則治標不治本。
糧食安全是系統工程
“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要打‘組合拳’。”吉林省原省長洪虎在論壇上表示,糧食風險是系統風險,糧食安全是系統工程,既是經濟系統工程又是社會系統工程。糧食安全涉及糧食生產、流通、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各個環節,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必須開源節流,綜合治理。此外,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亦要統籌考慮糧食安全問題。與會代表對洪虎的觀點表示贊同,認為糧食安全的系統工程需要包括經濟學、法學、公共管理、社會學等學科的系統研究。
國際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李文良向記者表示,要加強對糧食特別是轉基因食品的管理,注重建立健全嚴格的追責和問責機制。
袁隆平在論壇上作主題發言時談到,他對中國的糧食安全狀況非常樂觀。有科技進步,再有好的政策,國家的惠農政策就能夠真正落到實處,加大力度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中國人完全能夠依靠自己解決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