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山東省農科院召開座談會并指出: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發生大饑荒,有錢也沒用。解決13億人吃飯問題, 要堅持立足國內。12月13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會議提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第一條是:“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糧,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更加注重 農產品 質量和食品安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抓好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一時間成為熱議的話題。
中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民以食為天”,幾千年前,以“常平倉”等糧食儲備為主的糧食安全政策就成為中國古代政府的執政核心。對于中國這樣以農業為主的人口大國,恰如習近平主席所言,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永恒的主題。中國古代歷朝歷代政權能否處理好糧食安全問題,一方面是最廣泛、最基本的民生問題,另一方面是關系到到政權穩定的大事。
糧食安全首先是數量的安全,不管是豐收還是歉收,不管是正常狀態還是突發自然災害,不管窮人還是富人,都能有口糧的保證,這是糧食安全的核心之一,也是人人平等的民主的重要體現之一。它是一個主權國家政府與每一個民眾的基本關系。因此,糧食安全立足國內是安全的重要前提。對于13億中國人,糧食自給達到95%以上是數量安全的前提。近幾年,我國糧食進口的份額有所提升,自給率降到90%,有專家指出可能還更低。這是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中國如果出現10%以上甚至更多的糧食缺口,對于中國將是一個嚴重的威脅,即便在國際市場上能買到,也將造成國際糧食價格的劇烈波動。其結果一方面會使中國在人命關天的問題上受制于人,另一方面也會對世界上各個國家低收入人群的糧食供應造成不利影響。更何況一旦中國超過10%的糧食缺口不能從國際市場補充,后果將極其嚴重。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給”,那么,“谷物”指那些?這在提出糧食數量安全的同時,涉及到糧食品種多樣化的問題。稻麥屬于谷物自不用說,但是,如果糧食品種過于單一,也不利于糧食安全。單一糧食集中產區的自然災害,包括病蟲害,很可能會降低糧食供應的安全系數。所以,糧食來源的多樣化是糧食安全的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目前,有人試圖將大豆排除在谷物之外,我認為這是錯誤的。自古以來,中國人概念中的“五谷”就包括大豆。雖然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中大豆消費未必都將其當成是糧食,例如豆漿、豆腐、豆干、豆油等,但二千多年前,中國人就將“飲水啜菽”當成一種維持基本生存的方式,這就好比米面有時候也能做成菜肴,但絲毫不影響其主糧的地位。因此,大豆也具有相當鮮明的糧食功能,保證大豆的“基本自給”應該成為糧食安全“立足國內”的目標之一。當然,中國古代的“五谷”不包括玉米,現在玉米也屬于谷物,其產量還相當大,所以,大豆、玉米的“基本自給”在我看來,都應當列入糧食安全的范圍。
當今中國在糧食安全和立足國內的問題上,遇到了一個幾千年來未曾遇到過的嚴重問題。數千年來,不論糧食還是其他農作物,農民都可以自己留種。近幾十年來,隨著市場化經營和壟斷企業的出現,我國農作物的種子已經面臨極其危險的局面。有關專家指出,目前中國種子市場化已經達到100%,也就是說,當今中國農民不管種什么,都不能自己留種,都必須在市場上購買種子。然而,當今中國每年所需的種子,60%要靠國外企業提供。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局面。盡管很多農業生產還在國內,但是,由于種子不在國內,“立足國內”將徒具其表,成為一句空話。
首先,外國企業提供農作物種子涉及到外來物種的安全問題,與國家的生物安全、動植物檢疫形成復雜的關系。有過出國經歷的人大都知道,食品一般都不允許攜帶出入境,但是,大面積種植的農作物種子卻可以突破這一限制,必然蘊含著潛在的風險。尤其是,現在某些外國種業企業為了占據中國的市場,還變相支持和鼓勵種子的走私,這一現象必須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其次,當前中國農作物的種子60%靠外國公司提供的局面,未必是指糧食種子。但是,糧食種子由國內還是國外提供的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嚴峻問題。我認為,糧食種子尤其是口糧的種子,必須實現完全由中國國內自己提供,“口糧絕對安全”意味著必須排除外國種子企業為中國提供口糧種子的局面。即便在國內口糧種子上要與外國企業或研究機構合作,也必須保證外國企業或研究機構將所有技術核心及要素統統交給中國,并且由中國相關部門自行選擇和掌控。
第三,在谷物種子基本自給,口糧種子絕對自給的前提下,種子生產還應避免國內的高度集中,要形成國內大型種子企業與眾多中小型種子企業以及農民自行留種相結合的種子生產格局,并且保證各類糧食種子在知識產權上完全自我擁有。對于非糧食農作物的種子可以有一定的靈活性,但也應該高度重視國內種子的市場比例。換句話說,即便是蔬菜種子,大多靠國外提供,也具有相當大的風險。
糧食安全除了數量、多樣性、種子生產等宏觀問題外,還包括質量安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口糧絕對安全”毫無疑問也包含了質量安全的問題。相對來說,在中國已經存在幾千年的傳統糧食品種,在質量上是令人放心的,是絕對安全。而一些在市場化原則下推出的新糧食品種,超出了傳統口糧品種的范圍,或者改變了傳統糧食品種的種子特性,是否能夠保證其質量上的絕對安全,是令人懷疑的,因此,它們應該被排除在糧食安全之外,不能成為中國糧食安全的依靠對象。
近幾十年來,中國的農業生產及糧食生產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既有值得欣喜的一面,也蘊含了以前不曾有過的潛在危機。在這一局面下,當今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勢必要對農業領域,尤其是糧食生產領域加以深化改革。我們應該意識到,糧食生產領域的深化改革會遇到一定的阻力,尤其是既得利益集團,它們為了維護幾十年來已經形成的既得利益,很可能會成為阻礙深化改革的絆腳石。然而,為了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尤其是“口糧絕對安全”的目標,深化改革就必須打破利益集團,就必須搬開這塊絆腳石,不能讓既得利益集團成為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威脅。
糧食安全是中國政府對于全體中國人民的一個道德承諾,為了實現這個承諾,某種程度上,它將不完全以經濟利益為唯一的衡量標準,恰如中國數千年來“開倉放糧”等賑災行為,完全不是市場原則能夠涵蓋的。因此,當今中國糧食生產領域已經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團的那些官員、專家們,應該摸摸自己的良心,問問自己,是否應該為了既得利益,將自己綁架在資本勢力的利益戰車上而不顧及對于全體中國民眾的糧食安全問題。你們推行和提倡的某些糧食政策,一不顧及中國農民的利益,二不考慮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三不維護中國的生態環境,只為了與資本勢力一起實現壟斷和利潤最大化。如果你們一意孤行地走到底,將使中國的糧食安全失去保障,將使新一屆中國政府提出的糧食安全這一道德承諾無法兌現。你們將成為危害中國糧食安全的罪魁禍首。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高如天。中國新一屆政府為了實現保障全體中國人民糧食安全的道德承諾,必將通過深化改革,挑戰和馴服這一既得利益集團。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