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2014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把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放在首位。必須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糧,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抓好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
把糧食安全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戰略抉擇,是立足國情、糧情、世情曠世舉措,上升為與金融、能源安全并行的三大戰略,必將從體制機制加以固定,鑄就種糧賣得出、吃糧買得到的糧食安全基石。
2013年7月22日下午,習近平來到鄂州市鄂城區杜山鎮東港村育種基地時說糧食安全要靠自己。即使將來城鎮化達到70%以上,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習總書記一年的時間,連續三次談到糧食安全,要求自己的飯碗盛自己生產的糧食,告誡我們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安全不僅是經濟問題,是最大的政治。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糧食的“十連增”沒有維系糧價的平穩,按說有糧了,糧價起碼不會大的起伏,事實上糧價不降反增,美其名曰的低價從國外進口,說是調劑,事實上是重要補充,現在是農民手中不存糧,糧食貿易商沒糧,糧食飼料加工企業沒有大的庫存,糧食都到哪里去了呢?
不得不考慮,糧食真有那么多嗎?201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實現9連增,達到58957萬噸(合計5895億公斤),比上年增長3.2%。但是,這一年中國進口的糧食超過了7000萬噸。實際上有關糧食信息研究機構通過幾種手段綜合運用,得出的糧食產量要比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低得多。
最近,國家統計局正式公布,201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6億噸大關,為60194萬噸,比2012年增產1236萬噸,增長2.1%,實現10年連續增產。在對糧食十連增鼓與呼的同時,數字是否真實,耕地是否減少,種糧否掙錢,進口糧食數量是否合適,我們會打上一個問號!
近日到產糧區采訪,看到路邊不住“聳立”起住宅樓或產業園區,不知道是新農村建設或是其他項目,應該都是糧田,不由心生擔憂。盡管不可妄加評論是否是違法占地,但是一系列數字應該引起各級高度關注,并切實遏制非法占用糧田(良田)搞開發建設。
當我們還在抱著18億畝的耕地紅線沾沾自喜呢,甚至大言不慚質疑18億畝紅線是否定高了。早在2011年4月21日美國媒體就披露,耕地遭侵占威脅中國糧食安全,文章稱從1996年國家第一次土地詳查時到2008年,中國的耕地共減少833萬公頃。現在耕地已經減至1.2億公頃(18億畝)這一政府設定的“紅線”。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18億畝已經岌岌可危,所謂的土地占補平衡,基層的人們說,占的是糧田,補的是山區丘陵,貧地薄地,不打糧食的“窮地”。最值得警惕警醒的是耕地良田遭受侵占,比比皆是,國土資源部每年都有大量的執法案件,大片糧田所謂的“黃土變成金”。
一方面耕地的減少,另一方面糧食連續增產,似乎不對稱、不匹配,固然有單產的增加,但是增長有限度,這不由使人對糧食產量真實性產生擔憂。當前不論是糧食主產區還是銷區,種糧賠錢已是不爭的事實,農民種糧積極性都不高,調出糧食的省區逐漸減少。
地方政府事實上以“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為重中之重,忽視農業和糧食的思想很普遍,“地方依賴中央,銷區依賴產區,居民依賴市場”的情緒在蔓延。
不少地方特別是產糧區是“口號農業”,結構調整隨處可見,無序占用耕地的現象并未停止。這些問題不解決,農業和糧食將會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
耕地減少和干旱已經還以顏色,今后糧食生產的增長難度異常大,要真正達到“十二五”規劃的目標5.4億噸決非輕而易舉能辦到的。而糧食的需求則呈剛性增長。
“十二五”末,人口將達到13.9億,城鎮人口將占一半以上。糧食的需求年年增加。產需、供求出現的缺口主要依靠挖庫存和進口來調節日益困難。
原先三大主糧中稻谷偏緊,現在粳稻、優質小麥、玉米等均出現了偏緊的苗頭,糧食始終處于緊平衡狀態,中央提出以我為主,增加產能,適度進口,何等重要。
從世界的糧情看,糧食產量在21億噸~22億噸之間已經徘徊了十多年。而世界人口由上世紀的65億,很快上升到目前的70多億,聯合國預計2100年世界人口或超過150億。當前世界人口平均占有糧食只有300公斤左右,國際糧食市場回旋余地有限。
2012年中國進口超過7000萬噸,已經引起國際的反響,一旦大量進口糧食世界糧價就有動靜,國內每年進口一億多斤的大豆就是一個信號,近幾年持續進口玉米,盡管有調控和抓國際糧價低的時機進口等因素,但是玉米、粳稻產需由寬松變偏緊值得反思。
提高糧食產能,必須緊緊扼住土地和水資源減少的命脈,當前及今后國內突出面臨粗放式的經濟發展對糧食生產用地的威脅,現實中耕地和糧田質量下降和地下水位降低的威脅,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引起耕地減少的威脅。
進一步建立完善糧食主產區主體功能帶架構和政策體系框架。糧食主產區是提供商品糧源、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基地。對糧食主產區實行特殊的保護政策,事關國計民生,有利于國家長治久安。
糧食是國家自強、民族自立、民生保障的基本戰略物資,解決我國的糧食問題必須始終堅持立足國內的基本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之策,
從社會和民生的角度看,糧食具有公共物品屬性,糧食生產是一種帶有社會公益性的行為;從產品生產效率的角度考察,糧食是一種自然與市場風險大、供給與需求彈性小、投入回報率低的產品。對糧食主產區實行保護糧食耕地和支持糧食生產的補償政策,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原則。
適應糧食主體功能區要求,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切實保護糧食生產、生態環境的獎懲機制。鼓勵探索建立地區間橫向援助機制,探索建立糧食主銷區或糧食調入區補償糧食主產區和調出區的利益機制,糧食調入或生態環境受益地區應采取資金補助、定向援助、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對重點糧食、生態功能區因加強糧食生產和流通及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以及造成的利益損失進行補償。
這里著重應該強調和重視的是,糧食主產區具有生產糧食產品和生產生態產品的雙重功能。因此,將糧食主產區納入生態補償政策的扶持范圍,或采取與禁止開發區基本相同的補償政策,既是國家主體功能區配套扶持政策的應有之義,也是人類對主產區糧食耕地的生態關懷和對“衣食父母”的人文關懷。
寫到本文結束,一句話,糧食經不起折騰,輕視漠視糧食生產,必將付出災難性的打擊或毀滅。繼續實施對非法占用基本農田、糧田打擊的高壓態勢,準確統計糧食產量,實行更為嚴格的各級政府對耕地保護以及確保糧食安全的績效考核責任制。建立糧食生產的補償機制迫在眉睫。
(孫曉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