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國務院參事馬力日前在老齡產業高端論壇上表示,在城市,領取退休金的人群大概占86.8%,而農村領取退休金的人群僅占18.7%,大量靠的是家庭和土地養老。
近年來,農村老人的生活處境有了明顯改善,但農村養老面臨的困境卻改變不大。盡管農村養老已由過去的“養兒防老”擴展為社會保險養老、家庭養老和土地養老等三種途徑,但這并不能真正解決農村老人的后顧之憂。
以55元每月為起點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自2009年起在全國10%的縣試點,但這一水平比57元的農村低保還要低,根本無法滿足一個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
家庭養老同樣存在缺失。我國農村“空巢”現象普遍,年輕子女外出務工,常年難得回家一趟,不少農村老人缺乏經濟保障。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好的老人,錢在手里,卻是涼在心里,生病或是有其他事務時,也面臨著無人照顧的困境。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我國“空巢”老人的數量今年將突破1億人大關。
至于土地養老,一樣地難以保障。農村過去不小比例的老人是靠土地和勞動力養老,但在城鎮化加速推進的背景下,這一模式也不斷受到沖擊。我國目前完全失地或部分失地農民已達到5000萬人,未來人數還會繼續攀升。一些農民面臨無地可種或是有地也種不起的難題。
面對農村養老的這一系列困境,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需要更有作為,下大力氣解決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黨的十八大已經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在只有不到7年的時間,可謂時間緊、任務重。但不管怎樣,這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就無從談起。
當然,強調政府的責任,并不是說大把的資金往農村投就行了,現階段的國情還做不到這一點。這就需要政府主導,多方參與。要強化公共財政的保障職能,增加財政的支持力度。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形成多元化的養老投入和養老服務格局。
對于農村老人的養老保障,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不空頭許諾,不超越財力,不超越階段。應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進程。要切實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