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央今年以來頻頻聚焦城鎮化議題,但具體規畫卻遲遲未見出臺,反而是各地方政府已開始藉城鎮化之名,如火如荼地展開造城運動。面對新城鎮遍地開花,一味求大的現象,多位專家擔憂原本負債累累的地方財政將雪上加霜,導致產業、人口空洞化,「再不加節制,未來肯定會出問題」。
據大陸發改委針對遼寧、內蒙古、河北、江蘇、河南等12個省區所做的調研,發現其所屬的12個省會城市,平均1個城市要建4.6個新城新區;而其轄下的144個地級城市,平均每個城市規畫約1.5個新城新區。兩者合計就多出271個新城新區,顯示地方政府的造城運動愈演愈烈。
以貴州省為例,該省今年初提出計畫,將用3至5年建設100個城市綜合體,光是僅35萬人的凱里市,其在建樓盤多達十幾個,整個城市仿佛巨大的工地。
貴州社科院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曉登說,新區建設本應遵循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再由政府引導的模式來開發,但現在各地新區建設的資源配置功能非常弱。「這會導致大量的土地和基礎設施浪費,形成產業空洞化和人口空洞化」。
另外,部分學者對于3、4線城市也在大搞城鎮化更感憂慮。由于3、4線城市對周圍人口的吸引力本就不夠,若沒有產業進駐,就形成不了長住人口,結果就演變成只蓋房子而沒有人口,這根本毫無意義。
對此,大陸中央似乎也意識到地方政府對城鎮化運動有走火入魔的疑慮,近期不斷對外澄清觀念。大陸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就在一個論壇上指出,新型城鎮化本身一定是一個體制變革的過程,而不能單純理解為投資專案或是圈地蓋房子。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城鎮化牽涉房地產調控政策,有接近監管層人士透露,各地方政府迫于財政壓力,對于房地產調控大多陽奉陰違,對城鎮化的推進形成了牽制,因此,現在房地產調控的權限已上升到中央層面,未來如何積極穩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即將登場的三中全會將會揭曉答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