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李玲為《金融時報》撰文稱:中國國內醫藥行業的大面積腐敗是眾所周知的事,葛蘭素史克公司行賄丑聞僅僅是冰山一角。醫院“以藥補醫”的逐利機制與醫藥生產企業,流通企業結成了完整的灰色利益鏈。在這種潛規則運行機制下,葛蘭素史克這樣的百年老店也無法幸免。
2009年,中國啟動的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就是要斬斷這條利益鏈。基層醫院,包括鄉鎮衛生院和社區醫院,從破除以藥養醫的舊制度為突破口,引發了基層醫療機構財政補償、人事、分配制度和醫藥采購、配送制度的綜合改革,開啟了重構體現公益性、惠及老百姓的基層醫藥衛生制度的實質性改革。
可是過去幾年改革僅僅是在基層,而基層占總醫療費用不到20%,遠遠無法撬動長期形成的堅硬醫藥利益鏈,反倒是快速增加的醫療保險和政府投入為這條利益鏈添柴加油。隨著基本醫療保險已覆蓋近13億城鄉居民,覆蓋率超過95%;政府對醫療衛生投入快速上升,從2007年到2012年,期間政府衛生投入的平均年增長率為30%,是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時期,醫藥蛋糕越來越大。從數據上看2008年全國衛生總費用1.2萬億,醫院藥品費用大約3500億,2012年衛生總費用2.9萬億,醫院藥品費用在9000億以上。自新醫改以來,醫藥制造業和流通行業收入快速增長,企業利潤增長幅度較快,充分享受了改革的“紅利”。
但老百姓享受到的醫改紅利卻十分有限,過度醫療和用藥嚴重,藥品和耗材費用虛高,政府支出增加了,患者的負擔并沒有降低,使得百姓對醫藥衛生改革的成果感受不深。
葛蘭素史克公司行賄丑聞只是掀開了醫藥灰色利益鏈的頭蓋。醫藥行賄只是腐敗的第一環,還有醫生、醫院以及整個醫藥流通的環節。這背后,是患者的健康和本就脆弱的醫患關系在承擔著成本,政府的公信力也在不斷地消耗,醫藥腐敗已到不治理不行的地步。
但醫藥體制是一個整體,政府要下決心直接面對解決醫藥體制扭曲的頑疾,就必須像當年禁止軍隊經商辦企業那樣,以壯士斷腕的氣概取消以藥補醫機制,斬斷醫院、部分醫生和藥品生產流通環節形成牢固的灰色利益鏈,使醫院和醫生回歸救死扶傷的本職,使藥品回歸治病的功能。這一措施不僅是針對藥企行賄的,同時也應該是針對醫生和醫院改革的。
筆者最近剛從福建三明市調研回來,三明與全國其他地區類似,政府長期缺位,形成了公立醫院創收機制,“以藥補醫”、回扣、大處方、大檢查現象普遍。隨著近年來保險覆蓋率、報銷比例的大幅度上升,醫療費用急劇上升,醫保難以維持。今年初三明市所轄12個縣所有公立醫院整體改革,政府承擔舉辦公立醫院的責任,通過對籌資、服務、監管、人才和藥品等領域的綜合改革,雷厲風行地取消以藥補醫機制,斬斷醫藥灰色利益鏈。院長和醫生實行年薪制,所有藥品實行零差率,將藥品收入剝離出醫院和醫生的收益函數,有效降低藥價虛高,真正將改革的紅利留給病人、留給醫生。三明市公立醫院的改革辦法,操作性強,可推廣。
因此,政府必須加快公立醫院改革步伐,取消以藥補醫的創收機制,把公立醫院辦成真正的公立醫院。同時把藥品購銷領域的反腐敗、反商業賄賂,作為推進醫改的重要手段,回應百姓的強烈呼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