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失業的一代。”又到了大學畢業季,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總結出這樣的擔憂:畢業即失業。實際上,在全球仍處在經濟危機復蘇的背景下,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失業在年輕人中蔓延。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目前世界失業青年人數約2.9億,占全球青年總數的25%,幾乎和美國人口相當。
美大學生超四成失業
麥格德萊娜是一名即將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學生,可是她卻無法想象自己的未來在哪里,因為她直到現在仍沒有找到工作。這名畢業于美國常青藤大學的畢業生說:“整個月我都在找工作,平均每天至少向一家公司申請工作。有一天我向7家公司投出了簡歷,但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得到任何回音。”
麥格德萊娜的困境也正是全球多國青年人面臨的共同難題。4年前他們剛上大學時正好趕上那場經濟危機,不過,他們沒想到的是,等他們上完4年大學后不僅仍未走出這場危機,而且他們的就業環境越來越糟糕。美國一份民調結果顯示,近期畢業的美國大學生有超過40%沒找到工作。
而在歐洲的希臘、西班牙等國,“不在校、沒工作、沒有接受職業培訓”的“三無青年”占同齡人六成以上。
處境比20年前還要差
“你以后要干什么?”每當遇到這樣的問題,許多大學畢業生就會更加覺得自己一錢不值,甚至身份認同也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破碎的驕傲、凋零的自尊,還有窘迫的錢包,都讓他們窩在家中那間舊臥室里。想到還要向貸款公司還助學貸款,更讓他們借酒澆愁。
麥格德萊娜沮喪地說:“我和朋友們已經不再相信我們有未來,甚至不相信我們能夠過正常的生活。”
這就是新“迷惘一代”的典型形象。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由于廣泛失業而對社會感到困惑的一代青年人,曾因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中的題記而被廣泛稱為“迷惘一代”。而最終,那一代人不得不又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
對于目前陷入失業迷惘的新一代人,國際勞工組織青年就業計劃協調人羅薩斯說:“孩子們現在面臨的處境比我們20年前還要差。我們是在倒退。”
加拿大新聞網稱,年輕人群當中的高失業率構成了“社會、經濟和政治威脅”,有破壞社會團結的風險。如果不采取更多的措施幫助年輕人找到就業機會,那么一整代年輕人就有抵抗不住極端主義誘惑的風險。
■鏈接
專業適應市場德國青年就業率有保障
德國在歐洲保持最低的青年失業率,僅為7.6%。在這場青年失業的危機中,各國都被敦促效仿德國模式。德國采取雙重職業教育體制。目前有大約51.5%的德國高中生選擇了職業教育,而不是直接選擇上大學。在這種體制下,學生每周在技校學習幾天,同時與雇主簽訂協議,在工廠里當學徒,并得到一份有政府補貼的工資或者津貼。與此同時,德國各職業技術大學,還頻頻推出各種適應市場的高等專業,如牛奶碩士專業、反腐敗MBA等。
德國頂級廚師克勞斯·彼得·魯普早年喪父,16歲時,魯普的母親改嫁,搬到另外一個城市。面對新的學校、新的鄰居和同學,魯普決定輟學。母親不得已同意魯普輟學,但是提出一個條件:找一個地方當學徒。魯普在黑森林地區的巴雷斯飯店找到了做學徒的機會,這家飯店在法國米其林旅行飲食指南上得到三星級的評價。如今,魯普已經成為巴雷斯飯店的行政主廚。
在英國,政府十分鼓勵青年,特別是大學畢業生自行創業。在45%以上的大學專門開設創業培訓課程,為未來的畢業生提供創業指導,并為創業項目提供少量啟動資金和工作空間。英國政府今年推行“國家實習機會”,為低收入家庭青年或失業青年提供6周或3個月的帶薪實習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