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1日電(李金磊)在被禁14年之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今日正式被“放出籠子”重回市場。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突然解禁”引發諸多爭議,公眾擔憂“白色污染”可能重現,更擔心其安全性是否能保證,可降解餐具市場也或將受到沖擊。分析指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不應是“裸歸”,必須建立起科學的行業準入標準、有效的行業監管和健全的回收利用制度。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被禁14年
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調整,在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隨著該規定的生效,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1999年起被禁14年之后,于今年5月1日重新回歸市場。
對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解禁,國家發改委給出了五條理由:一是其符合國家食品包裝用具相關標準;二是使用后可以回收再利用;三是國際上許多國家和地區一直在使用;四是可以節約石油資源;五是社會環境已經發生變化。
據了解,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最早于1986年開始在中國鐵路上使用,由于廢棄的餐盒嚴重破壞鐵路沿線生態和景觀,原鐵道部于1995年5月起全面禁止在鐵路站車使用發泡餐具。到1999年,原國家經貿委發布了《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國家經貿委令第6號),其中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限期在2000年底前淘汰。
公眾擔憂“白色污染”重現
此前,原國家經貿委在解釋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被禁用的原因時指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在生產、使用、回收等各環節都存在嚴重問題。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發泡劑,有的會破壞大氣臭氧層,有的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在高溫下使用不當,易產生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使用后隨意丟棄,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入土掩埋很難降解,會造成對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且回收和處理難度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1999年就被禁用,但由于其“禁而不絕”,部分人在聽聞其解禁的消息之后才知道“原來它已被禁14年”。盡管發改委對于解禁的理由言之鑿鑿,但面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突然解禁”,公眾卻表現出一定的擔憂:這會不會導致“白色污染”重現?
有環保組織表示,由于一次性發泡餐盒成本低、回收利用價值相對低、質量輕,很容易就被大量地隨意廢棄,白色污染風險可能加重。此外,還有質疑稱,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解禁會對現有一次性餐具消費環保觀念產生一定的沖擊。
消費者擔心能否保證安全無毒
除了擔心可能引發“白色污染”外,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回歸市場,消費者最關心的還是安全問題:歷經十幾年禁用,如今一朝解禁,其安全性是否能夠保證,是否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
引人關注的是,央視2010年曾在“洋垃圾變餐盒”的報道中揭露,一些發泡餐具生產企業在生產原料中會加入工業級碳酸鈣、滑石粉等有毒有害物質;并使用嚴禁在食品包裝材料中使用的熒光增白劑。面對群眾最為關心的餐具毒性問題,發改委表示,已委托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所按國家相關標準進行了檢驗。實驗結果表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符合相關國家標準。
雖然社會上對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安全性仍有爭議,但專家指出,正規合格的發泡餐具是安全的。福州市塑膠同業公會秘書長彭超表示,只要不用微波爐加熱,不用開水蒸煮,不盛放100℃以上高溫食品,合格的發泡餐具是安全的,不會產生有害物質。
或將沖擊可降解餐具市場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突然解禁”難免將對可降解餐具市場產生沖擊。據了解,從2001年始,國家本來要求餐飲行業必須使用“可降解餐具”,但與發泡餐具相比,成本高出十多倍。可降解餐具推行十多年仍步履維艱。
據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董金獅介紹,由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與其他替代產品相比價格低廉,且有市場需求,盡管國家此前三令五申嚴禁生產,目前國內仍有100多家企業生產和銷售。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合法化”,對于可降解餐具市場可能產生較大的沖擊。一些可降解塑料廠家直喊“傷不起”。
解禁之后監管和回收是關鍵
對于此次解禁,有分析文章指出,一次性發泡餐具解禁后將主要面臨原料質量難控制,產品質量堪憂;添加劑濫用,威脅食品安全;使用溫度有限制,不合理使用有危害;回收難成核心難題,擔憂“白色污染”重現等四大難題。
有意見認為,一次性發泡餐具的回歸不應該是一個“裸歸”,應該是一個讓消費者放心的回歸,讓環境不受傷害的回歸。實現這種可能,一個健全的回收利用制度,一個科學的行業準入標準,一個有效的行業監管體制,缺一不可。
業內人士表示,發泡餐具的生產必須盡快出臺行業標準,明確行業準入條件,并規范由原料生產到最終成型的一系列環節所應適用的標準,同時要警示、告知消費者在哪種情況下餐盒可以安全使用,哪種情況下餐盒會產生有毒物質,以便保障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權。在回收環節,要建立起廢舊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回收再利用體系,以防止白色垃圾對環境的污染。(完)
附文:
發泡餐具原料調查:廠商圖便宜多用洋垃圾
過去14年,發泡餐具禁而不止已是公開的秘密。但對于發泡餐具的原材料,外界卻鮮有人知。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多方調查,揭開了發泡餐具用料的秘密。
“大多數用的是再生料,摻雜少量的新料。”明浩塑膠抽粒廠老板唐某告訴記者,再生料和新料混搭是發泡餐具企業的普遍做法,且再生料的比例要高于新料。
記者調查得知,一些工廠從國外進口工業塑膠廢棄物,進行加工提取,生成聚丙乙烯發泡顆粒(即再生料),再將這些顆粒賣給發泡餐具廠作為原材料。
大量使用再生料
大京九塑膠城緊鄰東莞東火車站,據其官網介紹,這個全國唯一集塑膠原料、塑膠化工、塑膠模具、塑膠機械、塑膠制品五位一體的產業鏈式綜合塑膠采購市場規劃用地1800畝,2005年10月開業以來,迄今已售出商鋪2000余間,進駐商家超過1800家。規模之大全國少有。
4月16日和1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發泡餐具廠商的身份先后兩次來到這里調查發泡餐具的用料情況。
“找到我,你算找對人了。”16日,唐某見到記者時很興奮,他們公司同時擁有生產發泡餐具的聚丙乙烯再生料和新料。
唐某表示,自2008年從事這個行業以來,他為多家發泡餐具廠提供過原材料。他還透露,再生料的出貨量遠遠大于新料。
唐某代理的新料來自上海某公司,價格為13200元/噸,而其自制的再生料只賣9700元/噸。
“有客戶剛起步時就用我們的料,而且大多數用的是再生料,摻雜少量的新料。”唐某表示,只要掌握好技術配方,再生料和新料摻雜使用,再配一定量的滑石粉,生產出來的餐盒就沒什么問題。
記者在調查中得知,為節省成本,用廢料(即再生料)生產發泡餐具的現象已經十分普遍。
再生料來自洋垃圾
18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再次來到唐某的商鋪,隨其前往附近的工廠。
“工廠是和我姑爺合伙的,他在市場(指大京九塑膠城)有股份,所以我們比較好做。”唐某介紹說。
工廠辦公室只有少數幾個文職人員上班,廠區幾乎沒人。唐某解釋稱,工廠工人一般都是晚上作業,在接到客戶訂單之后,用一個晚上的時間將再生料加工出來,次日白天讓客戶拉走。
“我們廠里不囤貨,主要是擔心環保局過來檢查。”唐某表示,如果記者確定合作,他們可以馬上生產出來。
至于再生料如何制成,唐某自己也不清楚,這一“技術機密”只掌握在他從某家電巨頭企業挖過來的工程師手上。唐某負責和市場對接,以及購買再生料的原料。
工廠的一角堆放著廢棄水管及其他工業廢棄塑膠。唐某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些工業塑膠廢棄物有相當一部分是用來制作發泡餐具再生料的,從國外進口而來,國外進口的膠頭比從國內工廠回收來的便宜。但由于擔心環保部門檢查,工廠不敢大量囤放塑膠廢料,一般在接到再生料訂單后,再從相關貿易公司購買塑膠廢料,連夜進行加工生產。通過技術手段對塑膠廢料加工提取,生成聚丙乙烯發泡顆粒,再將這些顆粒賣給發泡餐具廠作為原材料。
對于進口工業塑膠廢棄物的具體來源,唐某只透露是從貿易公司購買而來。但他向記者證實,再生料和新料混搭是發泡餐具企業的普遍做法,且再生料的比例要高于新料。
“我不管客戶拿去做什么,只管達到客戶的要求。”唐某笑稱,他在外吃飯從不用一次性發泡餐盒。
消防隱患突出
18日下午,唐某驅車載著記者前往位于大嶺山鎮的一家發泡餐具廠“學習觀摩”。
該發泡餐具廠位置較為偏僻,廠房面積目測有上萬平方米,工廠門口沒有公司名稱的標牌。
工廠老板姓陳,在深圳平湖設有發泡餐具的銷售鋪面,產品銷往東莞、深圳、潮汕等地。對于記者的造訪,陳老板顯得很謹慎,對記者的“求教”更是三緘其口。據唐某透露,該工廠曾在去年遭有關部門調查,被罰款30多萬元。后又遭遇廠房失火,損失慘重。如今該工廠的新料和再生料使用比例為五五開。
陳老板勸記者改做其他行業。他說,如今開設一個新的發泡餐具廠至少需要1500萬元的投入,否則沒有任何競爭力。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資源部部長侯劍鋒表示,廣東地區知名發泡餐具廠商資金實力雄厚,即使虧損也能支撐下去,在行業走向用廢料來生產的今天,沒有雄厚的實力很難進入。
此外,記者調查獲悉,發泡餐具行業存在嚴重的消防隱患,近年來多家工廠先后失火,損失慘重。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聚丙乙烯易燃的特性,加上多數發泡餐具廠管理不規范,缺乏消防意識,同時又處在監管盲區,這個行業的消防隱患長期存在。
監管漏洞拷問
發改委在一次性發泡餐具解禁理由說明中表示,有關部門正在抓緊進行生產許可管理、行業準入、回收體系建設、環境保護和監督執法等相關方面的準備工作,確保5月1日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條目調整的平穩過渡和順利實施。
就在記者發稿前,深圳市場監督管理局大浪所工作人員透露,已對轄區內發泡餐具生產商鑫恒塑膠廠進行了檢查,但未實施查封,原因是發改委已對該行業解禁。
該所工作人員顯然忽視了解禁日期為5月1日,且企業從事發泡餐具的生產銷售需獲得新的生產許可和行業準入。而這一系列監管措施尚未出臺,換言之,5月1日之前未獲批準的企業從事發泡餐具生產銷售均屬違規。
事實上,這只是發泡餐具監管漏洞的冰山一角。業內人士表示,無論是企業數量還是行業產能,發泡餐具在被禁的14年里都處于增長態勢,有關部門在接到投訴后例行公事地實施查封或罰款,風頭過后繼續生產。
不僅如此,發泡餐具原材料更是長期處于無人監管狀態。記者從唐某處獲悉,在其制造和銷售聚丙乙烯再生料的數年時間里,從未遭到監管部門的調查。用工業塑膠廢棄物制造再生料,廣泛用于發泡餐具生產,這條灰色產業鏈在業內早已司空見慣,但外界鮮有人知。
侯劍鋒表示,5月1日發泡餐具解禁后,有關部門將嚴禁再生料的使用。但是,在發泡餐具行業被封殺的時候,違規違法生產尚且大行其道,解禁之后,相關監管能到位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