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到未來的十多年間,西南地區的大型電站水庫群,將進入一個密集的建成蓄水時期,這對水庫誘發地震來說,也將是一個極為危險的時期。”20日晚,四川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總工程師范曉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范曉告訴記者,此次地震發生時,他正在成都家中5層樓的房間內用早餐。當時房屋劇烈晃動,持續時間約20至30秒,放立于飲水桶上的水杯倒下,震感程度遠超過汶川地震后的6級以上余震(汶川8級地震時他并不在屋內,所以無法和8級地震時的屋內震感比較)。
范曉分析說,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龍門山斷裂帶的南段,并處于龍門山前山斷裂帶(或前龍門山斷裂帶)上,龍門山前山斷裂由都江堰向南延伸至天全、蘆山、雅安一帶復雜化,形成多條分支,同時在此地帶與北西走向的鮮水河斷裂系相交匯,形成一個構造轉折區。
2008年的汶川地震,在龍門山斷裂帶中段的紫坪鋪水庫附近發生初始破裂,然后向東北方向沿龍門山斷裂的北段發生長達兩三百公里的破裂,而破裂并未明顯向西南方向的南段延伸,因此汶川地震的破裂方式又被專家稱為“單側破裂”。
“這也意味著龍門山斷裂帶南段的應力積累沒有得到充分釋放,因此龍門山斷裂帶南段在汶川地震后應該是一個比較危險的區域。”范曉對記者說,而且一個8級地震之后,出現7級左右余震的機率是很高的。
范曉認為,從此次蘆山7級地震震中的位置以及發生的時間段來看,有可能是汶川地震后,龍門山斷裂帶應力調整過程中的一次強余震。
“但我也認為,人類工程活動對中國西南地區未來地震活動的影響包括對于此次蘆山地震的影響,更需要高度關注和進一步研究。”他說。
汶川地震后,范曉等眾多專家認為,地震與紫坪鋪水庫的蓄放水活動有密切關系,“而汶川地震后,遭受破壞的紫坪鋪水庫經過修復,已重新恢復了變幅很大的蓄放水活動,這對龍門山斷裂帶在汶川地震后的應力調整和地震發展有什么影響,以及對此次蘆山地震的影響,還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范曉強調說,包括龍門山斷裂帶、鮮水河斷裂帶在內的中國西部的強震活動帶,近年來大型、巨型水電建設如火如荼,而且從現在到未來的十多年間,這一地區的大型電站水庫群,將進入一個密集的建成蓄水時期,對水庫誘發地震來說,這也將是一個極為危險的時期。
據范曉所作的調研結果顯示,此次蘆山地震震中南約80公里 ,就是大渡河干流上的漢源瀑布溝水電站,壩高186米、庫容53.9億立方米、裝機容量330萬千瓦,2009年已蓄水。根據四川省地震局的專家對該區域2006年10月14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間觀測到的1834次地震的分析,在庫區中部、大壩附近、大壩下游等幾個地方出現了小震集中分布的現象。
此外,金沙江下游干流上的向家壩電站,壩高162米、庫容51.63億立方米、裝機容量640萬千瓦,被稱為中國目前的第三大水電站。向家壩電站于2012年10月完成了第一期蓄水,值得關注的是,在2012年10月10日至16日僅僅6天的蓄水期中,水庫的水位就由海拔278米提升到海拔354米,水位升幅高達76米,如此快速地大幅度提高水位,在國內外的大型電站水庫蓄水過程中尚無先例。
“而這也無疑加大了水庫誘發地震以及誘發庫區地質災害的風險。”范曉說。
據了解,向家壩電站水庫今年9月至12月,將最終蓄水到海拔380米的正常高水位,在第一期蓄水高度的基礎上,水位還將升高26米。
范曉特別提醒說,在此次蘆山7級地震發生后,對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等區域的水庫誘發地震更應引起高度重視,并應加強對庫區和周邊地震數據的監測與分析。
“此次蘆山地震也再次提醒我們,在中國地震危險性很高的區域,按照國家《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的標準,使新建房屋和加固舊房滿足抗震設防的基本要求,已是刻不容緩,這是減少地震災害傷亡損失最基本的落腳點。”范曉說。
今天晚間,正在驅車趕往震中地區的地質學家、橫斷山研究會首席科學家楊勇也在電話中告訴記者,“在同一個斷裂帶上重復發生大地震,而且是在短短的5年時間,這超出了一般規律,說明龍門山斷裂帶在汶川地震后,積累的應力還是存在的。”
據介紹,一般說來,大陸內部特大地震具有重復調整周期長的特點,從地震后數十年到數百年,該斷裂帶重復發生7級以上地震的幾率極低。
楊勇表示,通過這次釋放,龍門山斷裂帶的地質活動應該進入一個相對的平靜期,“但余震活動還是會比較頻繁的。今后,要密切關注橫斷山區的地震活動。”楊勇告訴記者,根據他們的研究,這一帶的應力積累已達到一定程度,有釋放的可能性。
對于人類工程活動有可能誘發地震,楊勇也持相同的看法。他告訴記者,就在蘆山地震震中方圓百公里的范圍內,大大小小在水庫和水電站就超過100個,眼下,有的水庫在放水,有的在蓄水,頻繁的活動,肯定對該區域的地質活動造成影響。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獨家拿到的《汶川地震重災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下稱《評價》報告)也介紹,“汶川地震重災區的地質地理環境極為復雜,山區廣布,平原狹小,新構造運動活躍,加之暴雨、地震以及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日益頻繁的影響,導致該區域山地災害類型多,具有點多、面廣、規模大、成災快、爆發頻率高的特點,是西部地區山地災害極為發育的區域。”
《評價》報告主持單位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地震局等多家單位參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