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相克為常見,吃出問題可起訴。
今天,人民日報發表報道《“食物相克”早被試驗否定(求證·探尋喧嘩背后的真相)》,說:“食物相克”的說法毫無意義;食品相克是不存在的,既沒有臨床報告、也于1935年就被人群試驗所否定;2008年蘭州大學與哈爾濱醫科大學也做了類似試驗,受試者并無明顯不良反應,云云。
一:人民日報那報道是編造散布虛假信息。
在美國官方網站初步查詢“食品相克”,獲得15萬多條文獻;直接相關者約有3.5萬條。下面是美國官方和聯合國機構發表的有關“食品相克”的文獻的例子:
[1] 美國衛生部于2012年07月發表的文獻(摘錄):
Cancer, Inflammation, and Insights from Ayurveda。Venil N. Sumantran 1 ,* and Girish Tillu 2 。
NIH Published online 2012 July 4. PMCID: PMC3398688。
摘錄:
“Incompatible foods” (Viruddha Ahara) can disturb Agni and lead to vitiation of Doshas. Indeed, certain useful foods can be pathogenic if ingested in certain combinations or in specific situations. For example, fruits and milk are each useful, but their combination is difficult to digest and can vitiate Kapha Dosha and lead to Agnimandya (weak Agni) [51]. A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diet and host factors regulates Agni and is in turn influenced by Agni. Thus, the nature and composition of diet, quantity of food, timing of food intake, and the intrinsic properties of food are important.
大意:食品不兼容(食品相克)可導致不適或病態。譬如水果和牛奶,各自都是好食品,但組合不妥就可能發生健康問題。因此,食品組合、食品質量及如何食用等等都是很重要的。
[2] 世界衛生組織于2010年發布的文獻:
Benchmarks for Training in Ayurved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摘錄:Agada tantra and vyavahara ayurveda (toxicology and jurisprudence)。
This deals with poisons and toxic substances of plant, animal, mineral and metallic origin; food poisons;incompatible foods; tests for poisonous substances and their treatment; and jurisprudence aspects of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Ayurveda. Upon completion of this subject,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be able to describe various poisonous substances and the tests.
大意:關于如何檢驗防止毒害的學生訓練輔導,其中包括對“相克食品”的檢驗訓練。
[3] 美國衛生部于2005年10月發布的文獻:
Cooking up Fine Remedies: On the Culinary Aesthetic in a Sixteenth-Century Chinese Materia Medica.VIVIENNE LO, PhD and PENELOPE BARRETT*
Med Hist. 2005 October 1; 49(4): 395–422. PMCID: PMC1251637。
大意:該報告考察比較了16世紀中國和歐洲的“食品相克”實踐,指明:關于“食品相克”,有許多誤解。其實,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并不忌諱或并不回避“食物相克”,而是利用它的自然規律來改善食品味道和改變食品刺激性,使之吃起來更有口味和食后感覺更舒服。
事實確實如此。譬如,烹調魚類肉類食品的時候、往往多放蔥姜蒜和添加酒料,那就是利用食品相克道理來改變刺激性或改善味道。又譬如,在歐美等西方國家,食用豆類食品往往放些姜類蒜類佐料,那也是利用食品的“冷”與“熱”的相克作用來調節味道或減少豆類食品的刺激性(在西方,豆類食品屬于“過敏源”食品,適當混用姜蒜等等可減少豆類食品的過敏刺激性)。
就是說,在有文字記載的數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和西方都已認識到食品相克的道理并已付諸日常生活實踐,或是為了防治毒害等危害風險、或是為了改善味道和提高品質,等等,應用十分廣泛。
以上官方科技文獻例子足以說明:食品相克問題不僅存在、且是普遍存在。食品相克既有消極作用、也有積極作用;遵循食品自然規律和操作對路,就能克服消極作用和發揚積極作用。對比事實,顯然,人民日報報道說“食品相克”是“毫無意義”和“早被否定”云云,是編造散布虛假信息。
二:人民日報報道所說“人群試驗”是“偽科學”試驗。
該報道引用了1935年和2008年的“人群試驗”而否定食品相克。可是,細看報道所說試驗內容,不得不說,那是“偽科學”試驗。譬如,既然要調查研究“相克”問題,那就應該采用有“相克”可能性的樣本或就是“相克”的樣本;可是,那些試驗所采用的樣本幾乎就沒有彼此“相克”可能性之存在,即:那樣做試驗,若不是不懂科研試驗的常識和規范,那就是故意騙人的。
比方說,要做酸堿混合試驗,就應該采用酸樣本和堿樣本。可是,那些試驗采用的是不酸不堿、或酸酸組合、或堿堿組合的樣本。如此做酸堿混合試驗,不是“偽科學”試驗、還能是什么呢?直白了說,那樣的“科學試驗”是故意騙人的試驗。
再說人群樣本。生活常識:不同人群的食品反應可能不同。譬如大豆食品:在中國,那是主糧一部分,絕大多數人食用后正常;可是,在歐美區域,大豆屬于“過敏源”食品,許多人吃了可能發生不適甚至病態反應。例子很多。更不要說,即便是同一區域的人群、男女老少的反應也可能不同。因此,要做某食品功能試驗,人群樣本的選擇和對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然而,人民日報報道所說的那些試驗,都沒有人群樣本選擇對比內容,甚至連人群樣本的區域和規模都沒有說明。因此,從科研試驗的起碼常識和基本規范看,那些試驗若不是“偽科學”試驗、那就是故意騙人的試驗。
三:人民日報報道搞的騙人的邏輯游戲。
該報道說食品相克“被否定”的一個根據,是“沒有臨床報告”。同樣,該媒體說轉基因食品“安全”的根據,也是說“沒有事故報告,所以安全”。
可是,稍微具備邏輯常識就應該知道,沒有某事件報告并不等于否定該事件存在。譬如,放假時候,公安部門沒有接到殺人搶劫的報告,如此,能得出公安部門否定了殺人搶劫的存在的結論嗎?顯然不能。事故報告和事故存在,是兩個范疇的不同概念。所謂“沒報告,即安全”或“沒報告,即不存在”的邏輯式是:“因為A=0,所以B=1(或B=0)”。那是典型的混淆概念和故意騙人的邏輯游戲。
實際上,轉基因事故報告多得很,不過是該媒體加盟轉基因商業集團、為既得利益而故意不承認事故報告存在而已。同樣,食品相克的報告也有的是(上述美國官方文獻就是例子),但該媒體為既得利益金錢利益、就散布虛假信息、撒謊說沒相關報告。
進一步說說科研試驗及其分析結論的常識道理:對某事物是否存在,要做個否定結論往往比做個肯定結論要困難得多。譬如,就“食品相克”,只要有一組食品混合發生了食品相克作用,那就證明食品相克是存在的。要否定它的存在,就需要對所有食品的所有組合和所有人群都做出調查試驗;而所有食品的所有組合可能性數量是個天文數字。
至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人做了所有食品的所有組合的調查試驗,因此,根本就沒有任何科學根據可以證明“食品相克不存在”的一般性結論成立。換句話說,人民日報報道所說的試驗并非是所有食品組合、而只是極少數已知食品的極少組合;根據那樣極為有限的試驗而得出一般性的“不存在”結論,是十足的違背科學原理的試驗、是典型的“偽科學”表現,當然,那就是故意騙人的試驗。
四:消費者民眾需要增強法治意識,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食品安全。
許多事實說明,人民日報已經變質,它已經成為商業金錢利益的喉舌,它不再為人民權益安全和人民的食品安全說話了。因此,作為消費者民眾,您要維護自己的健康安全,就需要增強自己的法治觀念、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安全。
照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報刊媒體極少數說“食品相克不存在”,而是有大量的食品風險報道評論。為什么呢?許多緣故之一就是:若有消費者按照報道所說做事而發生問題了,就有充分理由起訴該媒體的誤導行為和要求該媒體賠償,而法庭判決往往是有利于消費者的。因此,且不說科學醫學等等事情,僅僅是為了避免吃官司,發達國家那些媒體也不做“食品相克不存在”的結論;若一定要報道那類結論說法了,也是要清楚地把對立觀點擺出來、讓對立觀點有平等機會表達。
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您按照人民日報發表的“食品相克不存在”的結論做事,發生問題了,您就應該充分應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起訴人民日報和要求它作出賠償。我想,中國社會里,中國的法規還是應該有效的吧,不然,那個國家的國家機構存在還有什么意義?
為更好討論,附上舊文一篇:
還是講講“食物相克”為好。直言了,2011-10-17 | 2011-10-20 11:33:31 。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69402429_d.html 。
網友轉來幾篇人民等媒體發表的轟擊“食物相克”的文章;就那新聞媒體同時轟擊之事、要我說看法。譬如,那些文章異口同聲說:“食物相克”只是傳說而沒科學依據,還說是有臨床試驗證明了食用“相克”食物的人并沒不良反應,因而“在現代醫學昌盛的21世紀,不應該再鼓吹什么食物相克了”云云。事情是不是那樣的呢?我的看法:那些轟擊似是而非,各位還是講講“食物相克”為好。理由:
首先要正確理解“相克”。在中醫里,相克包括但遠不止“你死我活”的“互相克制”或“互相克服”的意義,而是更多有相互制約、相互反彈、相互斷裂、相互無用、甚至還有相反相成等等多層意義。中醫的“相克”理論方法來自律歷(特別是傳統歷法)的五行理論方法。看看律歷歷法就可知道,相克意義極為豐富,不能望文生義以為“克”就是“非你即我”的“負面”意義。
說到食品“相克”,其意義不僅是極端的同吃兩種“相克”食品會發生中毒或不良反應,更還有“相克”食品是否發生“彼此抵消”或“相反相成”等等作用。簡單舉例:單吃大豆或單吃姜,都是足夠極端的“陰”或“陽”之飲食,因而有些人可能發生不適甚至過敏;然而,把那兩種彼此“相克”的食品混在一起吃,就可達到互相反彈而實現陰陽平衡的作用,即幫助飲食敏感的人能吸收營養的同時而避免發生不適或過敏。
跟中藥沒有“一方治天下”的道理一樣,食品也沒有或也做不到“一譜治天下”,而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一些食品是否“相克”而發生不良作用或良好作用,沒有通用所有人的一個食譜,而是全看具體個人的體質健康狀態等各方面條件如何。進一步說,報道所說臨床試驗很不嚴格,沒說服力。若真要做那種臨床實驗,那么,至少所謂“樣品”對象人員在飲食方面的體質健康狀態等各方面條件都必須相同、不然就不可比了。可是,世界上有多少人在飲食方面的體質健康等各方面條件都是相同的呢?
長話短說,中醫借用的五行之“相生相克”理論方法有普遍意義,飲食健康方面也不例外。問題在于,應用那理論方法必須結合具體實際而不能泛泛而談地一般化。現代社會了,可人還是人,還要吃飯、還是要醫療保健。因此,講講“食物相克”是有益甚至是很必要的。問題是怎么個講法,--- 至少,必須克服糾正一些媒體泛濫的望文生義。譬如,光明媒體把中醫的“腎有久痛者,可以寅時面向南”說成是五更天去面南撞墻,那就是個望文生義地解釋五行理論方法的典型之作。那樣做法,說是笑話逗悶還無妨,若拿了去治病、就可能沒病治出病、有病給治死了。
至于西方社會,也有“食物相克”的問題和說法,叫作“Incompatible-Food”。就此,以前寫過帖文,這里再拿來分享,就不重復了。如下:
西方“食物相克”困擾及學術思路。直言了,2008-02-06 09:06;2008-10-18 15:46。
一些媒體報道說,“相克食品影響健康”的說法是“不科學的”、是“違背基本常識”和“違背群眾實踐”的。可是,報道沒提供任何科研實驗和臨床試驗的數據來支持那個否定“相克食物”存在的結論,其唯一理由就是“沒有發現食物相克引發的病例”。嘿嘿,沒發現病例就是致病因素不存在嗎?咱對那種沒科研數據就做否定結論的說法提出批評,列舉了美國營養學專家和美國公共衛生署副醫學顧問威爾博士介紹中醫“食物相克”理論方法的例子。有網友來信詢問:你說的還是中醫;西方國家和西醫恐怕就沒有所謂“食物相克”的概念,因而,沒有病例就說明了“食物相克”是不存在的、是不科學的。
好,那就說說西方國家的情況吧。據美國政府衛生部推出的歐洲科研機構做的“食品過敏”(Food-Allergies)科研即時報告說,在西方國家,大約有20%的人口受到“食物相克”的困擾,其中比例最大的是少年兒童。報告說,該項科研還在進行之中,但已經發現一些困擾和敏感導致疾病現象,例如導致免疫力降低、糖尿病和排泄系統病態發生的趨向等等。
在西方國家,“食物相克”也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問題,且也有個專門術語言稱呼它,譬如英文叫作“Incompatible-Food”,直譯是“不兼容食品”,即兩種以上的不同食品混起來食用可導致各種各樣的健康問題或疾病問題。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對食品多樣化要求的發展,西方國家的“食物相克”問題越來越普遍,于是,上個世紀1960-1970年代,一些先覺學者嚴請政府關注“食物相克”威脅健康和可能導致疾病的問題。
然而,在西方國家和西醫基本觀念里,“未病”和“病”是截然分開的,因而“食品”和“藥品”也是截然分開的,結果,有關部門就不把“食物相克”當作醫學方面的“保健防病”的問題來對待,而當作工商業的“食品安全”問題對待。在那種學術思想影響下的典型做法:藥品檢測監測藥品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兼容”,即必須包括該藥品跟其它藥品和跟哪些食品是否有不兼容問題;而對食品的檢測監測,則幾乎就是單個產品作業,就不考慮是否存在跟其他食品的不兼容問題,反正是吃了某單個食品沒發現嚴重過敏和沒發生疾病,就是“安全食品”了。
那結果就是:您因“食物相克”而發生疾病了、醫生醫院把您的問題當作醫學范圍的疾病處理了,您才能得到“食物相克”的關注。然而,到那種時候,往往是您的身體健康已經受損了,甚至患下了“慢性病”而要長期持續地吃藥了,那當然,那以后的日子里,您就可以得到把“食物相克”列入考慮的藥方和營養方了。可是,那種考慮不是以食品為中心問題、而是以藥品為中心問題的考慮。就是說,實際上,那考慮基礎是對“病”而言的、不是對“未病”來防止生病而言的。
簡單說,美國等西方國家也有“食物相克”問題,可西醫的“病”與“未病”黑白分明導致“藥品”和“食品”的截然分開的學術思路使他們不能有效地管理“食物相克”問題,以至于當前有高達20%左右的人口蒙受“食物相克”的嚴重困擾和健康威脅了,那代價足夠大。
若您想體會一下“食物相克”問題在西方國家的困擾和流行程度,不妨看看西方哲學界。美國哲學家喬治·哈特的作品《三食相克》說:從1970年代開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哲學界開始了一個至今還頗為流行的邏輯游戲,叫“食物相克”。那游戲的大體內容是:
請您找出混在一起食用就會發生“食物相克”的三種食品,同時,那三種食品中的任何兩種食品混合共食則不會發生“食物相克”問題。用邏輯形式表達,那個游戲問題就是:找出并證明一個三因素以上的組合在這個前提下成立:在這個組合里,所有因素合在一起的結果是“非”,而其中任何兩個因素組合的結果為“是”。
游戲題目給了個例子:譬如牛奶、茶和檸檬,三種食品混合共食就會發生“食物相克”問題;盡管牛奶和茶混合共食或茶和檸檬混合共食沒有“食品相克”問題,但牛奶和檸檬混合就會發生“食物相克”問題,因而,那三種食品的組合不是答案。喬治?哈特的作品說,到現有二十年和快三十年了,不少教授和研究生參與了探討,可那個“食品相克”的哲學邏輯問題還是沒有獲解。
一般情況下,西方哲學界的學者們是寧可餓著肚子爭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之間的“相生相克”問題,也不大關注食品方面的“相克”問題的爭辯的。可如今,“食物相克”問題居然成了他們的哲學邏輯游戲。這側面故事足以反映出“食物相克”問題在西方國家的困擾影響之深之廣了。
過去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中醫就以“治未病”的學術思想為基礎、提出了“食物相克”問題和整套的醫療保健理論方法。而西方西醫呢,最近這半個世紀才覺悟到“食物相克”問題,卻被“病”與“未病”的楚漢分界及“病”字當頭的醫學學術思想而嚴重束縛困擾,因而不得不汲取中醫等傳統醫學學術思想來改造西醫之“病”和“藥品”的醫學觀念。奇怪的是,中國居然有些人和媒體否定中醫的“治未病”學術思想,甚至試圖拿西醫套中醫和取代中醫。既然如此,那就還請去玩玩西方“三食相克”的哲學邏輯游戲吧。
附件:食物相克在西方早已深入生活各個角落。這是歐洲報刊關于食品相克游戲的報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